劳动工资统计制度改革的建议
劳动工资统计主要反映基层单位人力的投入、劳动力的流向、从业人员和职工的规模及结构、劳动报酬和工资的水平等情况,这些资料为各级政府制定各项劳动政策,实行宏观决策和调控提供了重要依据。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有集体企业改革改制进一步深入,用人机制和分配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个数逐年减少,而非公有制经济成分的企业发展迅速,统计范围越来越广,现行的劳动工资统计制度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亟待改革。
现行劳动工资统计制度存在的问题
1.统计范围不够全面
现行劳动工资统计制度的范围是辖区内的中央和地方各类企业、行政事业单位,不包括乡镇企业、私营单位和个体工商户。现在的报表虽然增加了对私营单位的调查,但仍然不包括个体工商户。随着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乡镇企业、私营、个体经济的迅速发展,其在经济发展中所占的份额日益增大,而劳动工资统计则偏重反映国有、集体、其他经济(股份合作、联营、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单位的劳动情况资料,不反映或不能切实地反映已逐渐成为吸纳就业主体的私营、个体经济、乡镇企业的劳动用工情况。
2.统计调查方式不够科学
一方面,调查方式不合理。劳动工资统计多年来一直采取全面统计、层层汇总的调查方法,工作任务重,收集资料费时、费力。基层统计单位差异大,有的单位上百人,有的单位只有几个人,而收表、审表、录表、汇总等环节上的工作量近乎一样,无形中加大了基层工作量。而从报表的代表性看,因为统计对象不全面等原因造成了报表的代表性不高,资料开发利用价值低,致使统计人员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做出来的数据不被重视,无形中也降低了劳资统计工作者的积极性。
另一方面,统计方法存在缺陷。一是在统计手段上比较落后。统计部门下发给各单位的报表仍然是以手工填报为主,与高效率的无纸化办公相距甚远。二是对统计对象缺乏有效监控。对单位进入和退出统计范围没有形成科学、准确的信息渠道,造成部分应填报的单位漏报统计信息。
3.调查指标针对性不强,缺乏实用性
劳动情况指标群一直由从业人员、职工年末人数,平均人数,从业人员变动和从业人员劳动报酬、职工工资总额这几个主要部分组成。而且,在岗职工工资总额这个指标包含的范围较为广泛,在这个指标下又没有细化的分组,所以
劳动工资统计制度改革的建议
本文2010-03-10 15:27:05发表“理论文章”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47062.html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 乡2024年度基层党建工作总结(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