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关于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思考

栏目:理论文章发布:2010-03-10浏览:2962下载180次收藏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对统计信息的需求与日俱增,对统计数据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统计数据能否取信于社会、能否得到社会的承认,关键取决于数据质量。从总体上看,政府统计部门公布的主要宏观统计数据能反映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但是,在一些地区、部门和单位,统计数据不实的现象也确实存在,有的甚至与实际情况还相差很远,导致社会各界包括国际上对统计数据质量问题的看法比较多。在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统计工作的难度不断加大,统计工作面临新的挑战。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统计数据不准作为统计部门来说责无旁贷,但究其根本原因并不仅仅是统计方法制度技术问题,它涉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要彻底根治,必须从制度着手,从源头抓起。如何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确保统计数据准确、真实、可靠,是摆在各级统计机构和统计工作者面前的突出问题,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是统计工作永恒的主题,各级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责任重大,任重道远。

    一、统计数据质量的现状

    近年来,统计工作越来越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统计地位不断提高,统计方法技术日趋先进,统计工作条件不断改善,各级统计机构为提高统计数据质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并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总体上来看,现有的统计数据,基本上能够客观地反映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结构复杂化,利益主体多元化,再加上体制转化过程中经济秩序混乱,人为干扰增多,统计调查对象的法制观念淡泊,统计执法不严、部分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较差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搞准统计数据的难度也就日益增大,统计数据失真的潜在危险性已逐渐暴露,并日渐严重。现行的统计制度、传统的统计方式与日益增长的统计信息需求已经成为统计工作的主要矛盾。在一些企业、部门、基层单位还存在虚报、瞒报,甚至伪造、篡改统计数据的违法行为,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纠正处理,尽量减少和避免统计违法行为的发生,进一步净化统计环境,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确保统计数据真实可信。

    二、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主要因素

    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因素很多,主要其因素有:

    1、统计法制意识淡薄。在一些地方,从主管部门到基层单位,从领导到群众,很大一部分都没有充分认识到虚报、瞒报、伪造、篡改统计资料与其他触犯刑律的行为一样,也是一种违法行为,也要承担法律责任。在当前这种统计法制意识淡薄的社会环境中,对不据实填报统计数据者不仅法律的约束力太小,而且行政监管、纪律处分、社会舆论的压力都几乎没有。在统计执法缺乏应有的打击力度的情况下,《统计法》似乎是一部与其他法律不同的“虚法”,失去了其应有的震慑作用,由此导致社会对统计数据不实的容忍,使本已非常淡薄的统计法制意识更加淡薄,进一步助长了统计数据造假的不正之风。

    2、政治经济利益驱动。一是有的地方、部门、单位领导党性原则不强,法制观念淡薄,为了突出个人的政绩,直接或间接地干预统计数据,所谓“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不正之风也应运而生。有的为了获得上级更多的经济补助,虚报、瞒报统计数据,基层统计员尤其是乡镇街道统计员往往不是考虑怎样把统计数据搞准,而是首先考虑上报多少统计数据才能完成当地政府目标任务,让领导满意,在基层统计工作中,统计制度不能得到有效实施。这些已成了干部队伍中一种特殊的腐败现象,而且导致和助长了统计数字造假的不良风气,从而严重影响了统计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影响了在此基础上所制定的一系列重要政策、决策的科学性。二是统计调查对象不愿提供真实的统计数据,其主要原因是调查对象有“怕缴税”、“怕露富”的思想,能瞒则瞒,所报送的涉及与自身利益有关的统计数据远低于实际情况。

    3、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薄弱。主要体现在:一是一些基层单位对统计工作认识不足,重视不够。统计岗位形同虚设,统计人员专职的少、兼职的多。统计工作经费难以保证,办公条件差,统计手段落后,没有配备电脑等相应设备,甚至有的连资料柜都没有;二是统计人员变动频繁,稳定性差。一些单位不仅安排未取得统计上岗证书的人员从事统计工作,而且频繁更换,刚换上来的又没有参加过任何统计业务培训,工作没有交接好就匆忙上阵,做起统计工作来,不知从何着手。有的统计人员身兼多项工作,统计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关于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思考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