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统计工作的灵魂
统计工作就是及时搜集社会、经济、人口、自然等各个方面的数据,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一些主要数据的内在发展变化规律,以供政府、科研单位、企业、广大人民群众了解、参考。统计工作所提供的信息产品与其它市场产品一样,也有质量的要求,其中最核心、最关键的就是数据、信息的真实性。因此,求真也就成了统计工作的灵魂和永恒的主题。
一、对统计工作求真的理解
统计工作的求真包含三个层次,一是求数据之真,二是求数据反映的信息之真,三是求数据反映的内在规律之真。
1、求数据之真
所谓数据之真,是指所得的众多数据没有夸大,也没有缩小,实事求是地反映了相关事物。这是整个统计工作求真中的基础,只有求得数据之真,才能求得数据背后的信息之真,也才能求得数据反映的内在规律之真。
根据全面生产理论看,无论是物质产品生产,还是服务产品生产,都属于生产活动,统计工作也不例外。统计工作与数据打交道,是从事数据生产的活动,其最重要的成果就是有关社会、经济等各个方面的数据信息,大到整个国家的宏观数据,小到某个微观单位的统计数据。因此,衡量统计部门的工作成效,产先要看其生产的产品能在多大程度满足“市场”需要,得到社会的承认。
统计数据是反映社会经济各个方面的“镜子”,是政府部门、科研单位、企业等了解社会经济情况的窗口,具有广泛的“市场”需求。从统计数据产品的性质,以及当前社会的反映看,数据产品质量集中于真实性上。统计数据作为一项社会产品,如果不真实,就有如市场上的“劣质奶粉”、“毒粉条”等产品一样,不但无用,反而会给社会和人民造成巨大损失。“大跃进”时的“亩产粮食数万斤”的“卫星数据”,导致大量的人饿死就是例子。当前,部分居民有了投资能力,如果依据不真实的统计数据做了错误决策,也会受到相应的损失。
可见,不真实的数据不仅不会赢得“市场”的青睐,甚至会使“市场”和社会失去对统计的信任。如果实行“问责制”,还应该追究相关统计部门和统计人员的责任。因此,统计部门有义务,也有责任去求得各种统计数据之真,让社会各方面能准确了解相关信息。
2、求数据背后的信息之真
如果将统计工作看作市场生产活动,那么按现代市场营销理论看,数据只是统计产品的形式部分,而数据所反映的信息才是统计产品的核心内容,才是“市场”上各方面真正需要的部分。因此,数据仅仅是反映信息的形式而已,统计工作的求真,更重要的是要求数据背后反映的信息之真。
统计数据种类繁多,所反映的信息成千上万,每一个统计数据与有关事物的某些信息有联系,人们也往往通过一些统计数据来了解相关对象的某些信息。然而,有时数据并不能反映真实的信息,还需要我们统计工作者做出准确的决定。
比如,人们一般趋向于用“死亡率”来反映一国、或一地区的生活环境及生活质量,以及社会发展水平。然而,死亡率高的地方就不一定适合居住吗?未必。美国加州死亡率居全美之冠,是因为那里气候宜人,最适合养老,老年人居多。那么死亡率高的地方就适合居住吗?当然也不是,在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矿区,死亡率很高,以今天的标准看,那是不适合人住的地方。
利润增长率高的企业发展形势就好吗?未必。一个销售收入上亿的企业的利润仅有1万元,虽然同比增长10倍,但也不能说明其经营发展。而一个销售收入达百亿的企业,其利润同比增长20%,达到10亿,却能较充分表明其良好的经营形势。
死亡率高低是数据,利润增长率高低是数据,但仅仅知道这些数据,并不表示知道这些数据背后的情况。同一个数据,既可反映一种情况,也可反映与之相反的情况。如果只知数据,不了解情况,就可能臆测出荒谬的结论。因此,我们分析和使用数据时,要结合数据反映对象的实际情况,作具体分析,求得数据背后的信息之真。我们的统计分析工作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结合实际情况从数据中找出真实信息并提供出来。
3、求数据背后的规律之真
众多的统计数据包涵着非常丰富的信息,很多信息的发展变化又受到一定的规律支配。信息发展变化中的规律是决策的根本依据。因此,求得数据背后的规律之真是统计工作的终极目标,也是统计工作的最高要求。
在实践中,几乎所有的规律都是通过对大量的统计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出的,比如,反映人民生活水平的恩格尔定律,反映收入分配差距的“基尼系数”等。当然,求得数据背后的“真规律”是要求较高、难度较大的事。但统计工作者应将此作为目标,尽心尽力地去接近它、实现它。而且,我们平常的统计分析虽不能求得诸如恩格尔定律之类的大规律,但可以求得实际研究中的一些小规律,为党政部门的科学决策提供切实可行的咨询建议。
比如,对于粮食安全问题,目前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近年来,我国每年粮食消费大于粮食产量,其缺口正在逐渐消耗我国的粮食储备,长期以往,粮食必将供不应求,且我国人口众多,粮食需求量很大,靠进口肯定不能解决,从而将导致粮食危机。因而,政府不能完全依靠市场这支“无形的手”,而应该采取粮食保护价政策等行政手段刺激粮食生产。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当前,我国并不存在粮食安全问题,即使有安全问题,也只有市场化机制才能有效地解决。因为,如果粮食市场存在,当供应较紧张时,其价格必然上升,粮食供给的收益将增加,供给量也将增加(包括自行生产和进口),同时,消费粮食的成本将增加,部分粮食消费者(包括生产和生活消费)将减少购买;反之,当粮食供过于求时,其价格必然下降,粮食的供给将减少,粮食消费的成本将降低,从而将增加粮食的消费。前
求真:统计工作的灵魂
本文2010-03-10 15:25:54发表“理论文章”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46893.html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 乡2024年度基层党建工作总结(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