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工集团退休职工奉献希望先进事迹
年逾七十又五,有着五十三年党龄的老党员,一名普通退休干部**,在兵器工业集团公司第二○一所试制工厂所属的阀门厂支部书记、副厂长工作岗位上退休后,她不忘共产党员本色,始终坚守着“为党多做点事”的朴素而崇高的信念,将与丈夫一辈子的积蓄,无私地捐献给四川、内蒙古老少边贫地区,并以羸弱身躯奔波于资助贫困地区“希望工程”的教育事业中,用不懈追求诠释了新时期一名普通共产党人为党的事业奋斗终生的坚定誓言和崇高信念,用实际行动传承着一名普通兵工人“把一切献给党”的优良传统和革命精神!
晚年还宿愿 倾资助“晨阳”
**1949年12月在四川广汉参军入伍,随即投入了解放原西康省雅安与清匪反霸斗争。当时流串到雅安的国民党残余和土匪恶霸勾结作乱,十分猖獗。她所在的185师有一个营,除3名幸存者外,都牺牲在清匪反霸的战斗中,面对土匪的凶残,在红军长征时期经过的老区贫苦乡亲们,依然尽心竭力为解放军作向导,不惜用生命掩护战士。她深深地为雅安贫民百姓的纯朴、真诚和牺牲精神所打动,也深刻地领悟到党领导的革命和解放事业的艰巨而崇高,她暗暗埋下了一个心愿:将来一定要为党多做点事,一定要为那里的群众多尽点力,以回报老区人民,告慰牺牲的战友。
2000年,恰逢雅安解放50周年,退休后的**同丈夫商议,将50年来的全部积蓄20万元捐给希望工程,为当地兴教脱贫尽点微薄之力,实现自己50年来的宿愿。**夫妇的捐赠加上政府的配额30万元,利用义工的形式,于2000年10月在四川雅安芦山县龙门乡建起一座1746㎡的四层教学楼。当地政府为纪念他们夫妇俩倾注的心血,用其姓氏谐音,将学校命名为“晨阳希望学校”。在欢庆落成典礼会上,老区人民交口称快,全校师生泪流满面,**夫妇也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这在当时的四川,一对工薪阶层靠工资收入捐款20万元修建希望学校还是第一例,在全国也是少有的。**夫妇的事迹在《四川日报》、《北京日报》、《解放军报》、《紫光阁》杂志、《兵工报》和《希望之旅》专题电视节目等新闻媒体得到广泛宣传,引起了强烈反响,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应。
捐建第一所希望学校之后,**夫妇为晚年生活中还能够为党、为老区人民做点事而感动特别欣慰,他们觉得生活有了新的希望、有了更大的意义。夫妇二人考虑要继续为贫困地区多做一些贡献。他们又利用五年时间,将再次积攒的20万元捐给了内蒙古乌兰浩特义勒力特镇,于2005年建起了第二所“晨阳希望学校”,为贫困地区孩子们树起了又一座希望的丰碑。
两笔捐款40万元是**夫妇55年苦苦积攒的所有财富,这对于一个仅以工薪收入为全部经济来源的普通家庭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数字。几十年来,他们勤俭朴素,从不追求浮华享受。在二○一所工作的30多年里,**几乎没有穿过一件新衣服,常年穿着多是洗得发白的劳动布工作服和旧军裤,直到现在家中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柜子还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单位价拨的。**的工资开始只有六十多元,后来相当长时间只有几百元,到今天退休金也才一千多元。然而就在筹措第一笔捐款时,儿子因病下岗需要花钱治疗,年幼的孙子上学也要花费,儿媳的工资也很低,碰巧这时老伴又突发心肌梗塞,报了病危。在重重困难面前,并没有动摇夫妇二人捐资助学、为党做事的信念,他们相信,崇高的信念和无私的品德是留给子孙后代的最宝贵财富。正如他们所说:“不留遗产,只留精神!”。
心系“希望”事 孜孜献古稀
**夫妇将资助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当作自己履行誓言、为党做事的一份应尽义务。八年多来,他们始终关心着两所“晨阳希望”学校的建设与发展,经常通过电话、书信了解学校教学和师生生活等情况,并不顾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年老体弱,先后14次去四
兵工集团退休职工奉献希望先进事迹
本文2010-02-25 21:54:09发表“事迹材料”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46376.html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