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县长在2010年全县老干部形势报告会上的讲话

栏目:工作报告发布:2010-02-21浏览:2462下载226次收藏

各位老领导、老同志:大家上午好!  
     在新春佳节即将来临之际,我们在此召开全县老干部迎春茶话会,目的是向大家通报一下我县2009年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今年的工作思路,并恳请你们多提宝贵意见。借此机会,我代表县委、县政府向在座的各位老领导、老同志,以及未参加会议的离退休同志,致以新春的问候!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关于2009年全县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情况  

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的一年,也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一年来,在上级党政和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紧紧围绕“xxxx”的发展思路,努力克服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化危机为生机,变压力为动力,保持了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势头,全年预计完成生产总值41.4亿元,同比增长11.8%;财政总收入完成3.3亿元,增长17.9%。  

为了便于老同志加深印象,我就不按一般的从工业到农业的惯例进行通报,而是把具体情况总结为“六个三”:  

(一)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经济发展支撑能力更为巩固  

一是旅游产业提质增效取得新进展。围绕旅游发展的转型升级,大力推进景区基础设施和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千年古城保护性开发、秋口裕和颐园度假酒店项目开工建设,段莘、溪头、浙源三个乡旅游资源开发经营权成功挂牌,文公山、鸳鸯湖景区成功获评国家 4a 级景区,李坑、思溪延村景区顺利通过国家 4a 级景区评审。全年接待游客481.6万人次,实现旅游门票收入1.16亿元, 综合收入16.67亿元。在旅游业带动下,全县商贸流通、交通运输、金融保险及服务业蓬勃发展,农家乐经营户发展到2000余户,户均经营净收入2万元。认真落实国家启动消费政策,组织开展了家电下乡活动,补贴家电下乡产品1.04万台,发放补贴资金300万元,极大地活跃了农村消费市场。  

二是以茶业为龙头的生态农业稳步发展。启动了国家标准化茶园系列创建活动,全年新种和改造标准化良种茶园近万亩,茶叶产量、自营出口创汇、茶农人均增收均创历史新高,分别达到7600吨、1800万美元和153元,被评为全国重点产茶县、全国十大特色产茶县和全省茶叶出口示范基地县。“两菜”(油菜、蔬菜)生产成为农村经济新亮点,全年完成油菜种植面积10.3万亩,新增蔬菜规模化种植基地近千亩。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47家,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44家。聚芳永茶业有限公司建成国内首条清洁化茶饮料原料生产线,荷包红鱼原种场获评国家级优秀良种场。  

三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工业经济逐步壮大。出台了投资补助、贷款贴息、信用担保、创税奖励等一系列扶持企业发展措施,全县工业以新能源光伏、机械电子、绿色食品等产业为支撑,经受住了金融危机的冲击,实现了企稳回升并逆势上扬。县工业园区纳入创建国家级生态工业园区规划,小企业创业基地被列为国家级示范基地,标准化厂房出租率达100%,新引进入园企业13家,总数达74家。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完成5.3亿元,增长26.2%,实现销售收入16.5亿元,增长37.2 %;上交税金9540万元,比上年净增1276万元。  

(二)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合力拉动,经济发展更为健康平稳  

从经济学角度看,总投资、总消费、净出口的总和构成了gdp,被称之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2009年,我县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车轮滚滚,有力地带动了我县经济的健康平稳发展。  

一是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高位增长。2009年第一季度,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9.3%,位列全市后位。通过积极争资金、上项目,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增幅逐步攀升,到第三季度上升到48.2%,达到全市平均水平以上。2009年全年完成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9.8亿元,增长46.8%。这对婺源这样欠发达的县来讲,应对危机,就是要用投资来拉动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已经成为我们经济发展主要的推动力,为我们经济增长作出了第一大贡献。  

二是开放型经济稳步发展。建立了招商引资风险金制度,重点推行以商招商、驻点招商和小分队招商,不断强化项目跟踪服务和督促检查。全年引进县外资金12.5亿元,引进省外5000万元以上项目10个,实际进资 6亿元,其中千年古城保护性开发、裕和颐园五星级度假酒店等4个项目过亿元。实际利用国(境)外资金1842万美元,完成市任务百分比列全市第二,实现自营外贸出口2255万美元,增长29.3%。  

三是消费市场更加活跃。随着旅游业的提质提速发展,婺源的消费市场日渐兴旺。2009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亿元,增长19.7%。旅游产业十分火热,全年接待游客481.6万人次,实现旅游门票收入1.16亿元, 综合收入16.6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6%、43.5%和64.1%。农家乐经营户发展到2000余户,户均经营净收入2万元。  

(三)“三个袋子”进一步充实,经济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我们的发展不仅体现在总量上有了明显的增加,更体现在质量上进一步改善,突出表现在财政收入、企业收入和居民收入“三个袋子”更加充实了。  

一是财政收入较快增长。2009年,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3亿元大关,达到3.3亿元,同比增长17.9%;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11亿元,增长14.1%。乡镇财政逐步壮大,蚺城街道办财政收入突破1亿元,紫阳镇、县工业园区过2000万元,中云、镇头、秋口、赋春、江湾等5个乡镇过1000万元。财政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税收占财政收入比重达到86.5%,在全市居中上水平,比玉山、横峰、弋阳、余干、德兴等县市均高出几个百分点。  

二是企业效益保持良好水平。在国际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下,2009年第一季度一些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的状态,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是负增长20.32%。当时,我们非常担心,如果企业不上去,我们年初制定的各项指标都是空中楼阁,是不可能实现的。面对困难,县委、县政府及时出台了投资补助、贷款贴息、信用担保、创税奖励等一系列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随着经济大环境的回暖,到2009年第二季度,全县企业逐步实现扭亏为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有了3.8个百分点的增长。到三、四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呈逆势上扬态势,玖龙铜业投产仅1个月,就实现上缴税收1000万元。全年税收过千万元工业企业达到4家,税收过500万以上的达7家。获评“全省加快工业发展、加速工业崛起年度贡献奖”。  

三是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增加。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4681元,增长8.1%;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11551元,增长8%。全县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3.22亿元,比年初增长6.46亿元,人均存款近万元。  

发展经济,我们的“三个袋子”都要进一步充实,我们婺源的政府可以说是“穷政府”,但是只要我们的老百姓富了、企业有效益了,我们政府再穷也是值得的,我们也是高兴的。  

(四)三大工程扎实推进,县域经济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  

一是“双百工程”扎实推进。紧紧围绕中央扩大内需机遇,全力跑项目争资金,共争取国家支持建设项目92个,到位无偿资金1.15亿元,占全市争取项目资金份额的十分之一。认真落实县领导挂点帮扶重点项目责任制,突出项目建设动态管理、督查调度与考核奖励,全年实施“双百工程”项目103个,其中建成投产项目27个。一批重大项目获得突破性进展,尤其是争取了京福和九景衢铁路途经我县并按市级标准设站,“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项目获批实施,为婺源今后一个时期的跨越发展蓄积了强大后劲。配合重点项目建设,完成房屋拆迁8.23万平方米,争取项目建设用地654亩,新增政府性融资8300万元,帮助11个重点项目达成了银企合作,保障了项目顺利推进。  

二是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强力推进。城市建设有了新突破,开展了《婺源县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着手新打造“千年古城区、行政新区、火车站片区、旅游综合服务区”四大片区。污水处理厂、新长途汽车站、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等城市基础设施项目建成交付使用,千年古城保护性开发、星江湿地公园、源头新区道路建设、城东安置区等项目建设快速推进,全年城市建设总投入达5.42亿元,新增道路面积8.26万平方米,公园道路绿化面积10. 5万平方米 ,城市绿化率达43.6%。农村面貌有了新改善,投入资金4980万元,完成75个新农村村点建设任务,清华镇浮溪村建设成效得到了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完成农村公路路基改造 189公里 、路面硬化 185公里 ,4座重点小(一)型水库和120座山塘水库的除险加固工作顺利完成,改造中低产田9000余亩,解决了1.8万人的饮水困难。村镇建设管理更为规范,出台了规范村镇建房的4个管理办法,重点开展了农房登记发证试点、全县违法用地清理等工作,进一步规范村镇建房审批手续和建设监管,维护了婺源徽派建筑风格。  

三是民生工程有力推进。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县长在2010年全县老干部形势报告会上的讲话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