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局长在2010年全市农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栏目:工作报告发布:2010-02-10浏览:2899下载211次收藏

同志们:
  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根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全省农业工作会议的部署和市委二届十二次全会、市人大二届五次会议的要求,总结交流2009年工作并安排部署2010年全市农业工作。下面,我讲三个问题。

  一、2009年农业工作回顾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三农”工作攻坚破难、奋发前行的一年,面临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开展灾后重建的艰巨任务,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经受了严峻考验。全市农业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和省农业厅的大力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意见》(川府发〔2009〕21号)文件,精心实施《四川省十大优势产业发展规划》,按照市委“以枢纽为纲,于极地奋起”战略新思路和“三个加快”的工作部署,紧紧围绕市委二届十次全会、市人大二届四次会议确定的年度工作目标,开拓创新,知难而进,圆满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工作目标。一年来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

  (一)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取得新进展

  一是强力推进安全高效茶园基地建设。以实施《四川省**市20万亩安全高效茶叶生产基地建设项目》为抓手,以名山县、雨城区为重点,引导15家茶叶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核心基地5.3万亩。项目区实行绿色防控,建立病虫统防统治示范片5万亩,建立机采机修示范片5万亩,带动实施茶园机修20余万亩。通过项目实施,茶叶质量明显提高,7月对参与核心基地建设的15家企业17个产品进行抽样检验,合格率达100%,实现了节本增效,项目区亩平收入3000元以上,亩平节本增效400-500元。二是创新机制加快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各地围绕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规范有序推进土地流转。2009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4.07万亩,全市土地流转总面积达21.9万亩。雨城区建立了土地流转交易平台,新增土地流转面积3.67万亩,占全市新增面积的90%。同时通过整合灾后重建、金土地工程、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退耕还林后续产业扶持等项目资金,新建优势产业基地8.7万亩。其中雨城区安排灾后恢复重建产业发展资金700万元,退耕还林资金300万元,新建茶叶基地3.6万亩;名山县安排金土地项目697万元,用于改造茶园基础设施;荥经县实施了“三个一”发展计划,政府安排300万元补助经费,新发展茶叶、猕猴桃、中药材7200亩;天全、芦山等通过政府提供苗木,新发展猕猴桃3000亩,茶叶12000亩。三是狠抓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的争取和无公害产地整体认定工作。在名山、雨城、汉源、石棉单项分别被列入全省优势产业发展核心区后,经过努力,名山县、雨城区被列为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培育县。雨城区和名山县已通过无公害产地整体认定,天全县已完成无公害农产品产地整体认定的申报工作。四是加强培训推进标准化建设。围绕茶叶、蔬菜、水果、中药材等产业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班310多期,培训人员5万余人次。制定边销茶基地环境、种植、加工等六个地方标准,大力推广实施“蒙顶山茶”标准。探索农资连锁统一配送,开展农资市场专项整治,从源头上杜绝高毒高残留农药进入市场,确保基地产品质量安全。2009全市以茶叶、水果、蔬菜、中药材为主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面积达137.4万亩,新增4.95万亩,增长4.22%;产量98.62万吨,新增2.99万吨,增长3.13%;产值22.56亿元,新增2.37亿元,增长11.74%,特色产业为农民增加纯收入140元。

  (二)农产品市场营销与品牌建设取得新突破

  根据省农业厅制定的四川省茶产业品牌建设规划,我市“蒙顶山茶”被列为全省茶产业重点打造的区域品牌之一,我们抓住这一机遇,通过“政府引导、协会参与、企业主体”的运作模式,推行“蒙顶山茶”区域品牌与企业品牌相结合的双品牌战略,加大区域品牌建设力度。一是制定了**市“蒙顶山茶”区域品牌打造方案,经市政府第50次常务会讨论通过并报省农业厅批准实施。二是开展蒙顶山茶区域品牌推介。组织企业参加了在成都、上海、北京、重庆等地举办的“蒙顶山茶”推介活动,特别是去年6月参加在成都举行的世界茶叶大会,30多个国家的茶叶专家、企业家到蒙顶山参观考察,有力提升了“蒙顶山茶”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通过对外设立窗口拓宽销售市场。目前我市的茶叶、蔬菜、天麻、甜樱桃、魔芋精粉等产品已销往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石家庄、重庆、杭州等地,有20余家企业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地设立专销店。四是加强品牌申报。全市农产品新增弛名商标1个,著名商标2个。“蒙顶山茶”商标授权使用企业已达13家。全年“蒙顶山茶”品牌销售额近2亿元。名山县茗山茶业生产的“蒙山茶”已获准进入2010年上海世博会唯一茶叶特许生产商品。

  (三)实施“三大行动”,促进增产增收

  根据农业部和省农业厅的统一部署,在全市开展以“大培训、大示范、大推广”为主要内容的三大行动,落实测土配方施肥示范、水稻玉米新品种展示、粮经作物高产栽培示范等8项科技成果转化示范片6.26万亩,带动面上推广56.45万亩,农业实用技术的入田到户率得到提高。汉源县双溪镇柴坪村马铃薯核心示范片亩产3443公斤,创当地小春马铃薯高产纪录。在粮食播面有所减少的情况下,粮食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总产达53.9万吨,比去年增产1.1万吨,增长2.1%。种植业为农民人均增加纯收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0元。

  (四)以灾后重建为契机,全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灾后重建三年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要求,认真实施农业灾后重建规划,经中期评估,全市四个国定重灾县和三个省定重灾县共落实灾后重建资金17005万元,主要用于农村耕地质量建设,农技服务体系,农村能源建设和产业发展等方面,目前已到位资金5385万元。湖北省在十个厅局中落实智力援建汉源项目总投资4500万元,通过与湖北省农业厅配合为汉源县落实智力援建“1185”工程(扶持发展一个马铃薯产业490万元;建一个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 220万元;建8个乡镇科技示范场799万元;培训5000农民科技骨干210万元)项目争得资金1719万元,占全部智力援建资金的38.2%。目前已到位资金1157万元,累计完成投资875万元,项目正在按实施方案有序推进,预计于2010年5月之前全部完成。2009年全市共落实农业项目资金17390万元,其中灾后重建到位资金5385万元,农业厅和农业部专项资金3800万元,争取国家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良种补贴资金8205万元,是历年农业投入最多的一年。项目的实施有力地改善了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条件。

  (五)服务移民安置,推进民生工程项目实施

  按照瀑电大会战的总体要求,全市抽调30余名沼气技术骨干支持汉源内安移民沼气建设。2009年全市新建沼气池16104口,累计完成投资7591.24万元,是历年建设任务最重,投资规模最大、效果最好的一年。同时全市农业部门整合项目资金,突出培训重点,紧紧围绕地方特色产业、农村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农民创业和劳动力转移开展新型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的服务技能。完成培训20801人,占目标任务的231.1%,完成实用技术培训39.1万人次,占目标任务的156.4%。按照《四川省中低产田土改造要点》和《四川省坡改梯技术规程》要求,整合项目,加大资金投入,完成中低产田地改造2.455万亩,占目标任务的122.5%。

  (六)适应职能转变,开展机关内设机构改革

  近年来农业部门工作职能有了很大发展,除抓好粮油生产和农民增收工作外,增加了特色产业发展、农业行政执法、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村能源建设等。为适应农业部门工作职能转换,在市编办的指导下,完成了市农业局内设机构改革,整合并设立粮油发展中心、特色产业发展中心、植物检疫站、农村能源建设管理办公室、农业行政执法支队、农产品质量监测检测中心,撤销粮油作物站、种子质量监督检验站、种子管理站、土壤肥料站、经济作物管理站、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报市编办批准,目前机构人员已到位开展工作。

  (七)扎实开展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

  按照市委的统一安排部署,扎实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围绕农业部门工作实际,经过反思和讨论,形成了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树立“抓项目实施,加快发展的理念”、“抓品牌建设,提升发展的理念”、“抓机制创新,助推发展的理念”和“抓优质服务,支持发展的理念”的四种理念。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成果转化为推动全市农业改革与发展的实际行动,进一步明确了新时期农业改革与发展的目标与切入点。按照市委“以枢纽为纲,于极地奋起”的战略新思路,在客观分析**农业发展的现状后,提出重点在观念、规划、产业、要素整合方面加快融入。在观念融入上,要按照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新格局的要求,打破行政区划的束缚,跳出**看**,跳出农业抓农业,融入成都抓发展。在构建成渝经济区、融入成都经济圈中立足特而强、克服小而全、实现快又好,加快特色产业发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在规划融入上,要在总结“十一五”规划实施和制定“十二五”规划时,充分考虑成渝经济区和成都经济圈建设带来的新变化,紧密结合现有产业发展基础和未来发展潜力,科学制定“十二五”发展规划。在产业融入上,要做强茶产业,做优果蔬产业,做大马铃薯产业,做精中药材产业,创新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全面提升我市优势特色效益农业的发展水平。在要素融入上,要充分利用两市的人才、技术、资金、信息、劳动力等资源要素,做到资源共享、品牌共享、要素聚集、促进产业扩张。同时,以产业为依托,以项目为支撑,推进两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在现代农业特色基地扩张、建设二线优质农产品基地、特色农产品市场对接、龙头企业联合促进农产品深加工、农业加工机械制造、农业龙头企业和农业科技队伍培训等方面开展合作。在成都**两市政府举行的区域合作企业签约14个项目中,农业部门完成了与成都农产品批发市场合作签约项目2个。

  2009年我市农业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全市农业发展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规模虽已形成,但支撑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实力还不强,特别是农产品品牌建设还刚起步,产业整体效益还不高,茶产业发展面临严竣挑战。二是基层农业服务体系不健全。全市县(区)编制531人,现有在岗369人,农技缺编88人(汉源县138人编制,在岗67人,缺71人),人员素质不适应,许多实用技术推广不到位。三是项目基础工作不扎实。对抓项目就是抓发展,大抓项目就是加快发展的认识不足,农业项目储备数量不足,质量不高。四是部分干部职工机遇意识、责任意识不强。在面临灾后重建给农业发展带来的发展机遇面前,有些县(区)农业部门重视不够,工作缺乏紧迫感。对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切实加以改进。

  二、2010年农业工作

  (一)工作思路与目标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是完成灾后重建任务的攻坚之年,是库区大会战的决战之年,做好今年的农业工作意义重大。前不久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和全国农业工作会在分析和研判当前农业农村工作形势时指出,“当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粮食生产连续六年增产,连续三年超过10000亿斤,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但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极是我国现代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农业农村的发展环境复杂多变,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长期制约因素尚未消除,新的矛盾问题又不断呈现,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着基础设施脆弱,比较效益下降,科技创新滞后,农民就业转移困难,资源要素流失等瓶颈制约。保持农业较快发展,农民较快增收,努力保持粮食生产不滑坡,农民增收不徘徊,农村发展的好势头不逆转,难度很大”。为此,中央发出新世纪以来的第七个“一号文件”,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对农业农村工作作出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局长在2010年全市农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