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教育大县品牌思考意见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事关民族兴旺、人民福祉和国家未来,是百年大计、千秋工程,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地位和作用。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谈到对教育的感受时指出,教育有“七个千万”,即:教育事关千秋万代,涉及千家万户,谈教育千言万语,看教育千差万别,办教育千辛万苦,办好教育要千方百计、千军万马。这就要求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教育问题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立足现实,找准定位,主动适应人民群众的新期盼,努力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在全区教育发展暨“两基”迎国检工作会议上,廖国勋书记指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牢固树立抓教育就是抓生产力,抓教育就是抓发展基础,抓教育就是抓经济建设的理念。
近段时期来,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中央提出了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方针,把发展教育作为一项重要民生工作来抓。今年,县委、县政府也提出了强基础、调结构、保增长、重民生的重大决策,更加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更加注重解决民生问题,更加注重教育的优先发展。随着我县思林电站蓄水发电、乌江二桥三桥开工建设、高速公路的启动以及城镇化建设的加快,为教育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也给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历史上经济相对较为繁盛,人文优势明显,教育文化源远流长,隋唐时代开设学塾,元代增设私塾并设儒学书院,明清两代共考中进士36人,举人321人。具有百年历史的**中学是我省唯一办在县城的首批省级二类示范性高中,从1984年至今,每年高考录取率均在95%以上,位列全省前茅,2009年有7人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录取,本科录取率创下连续十年全区第一的记录。可以说,**教育在全区、全省是一块响亮的品牌。
随着经济的长足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的也面临许多亟待破解的难题,对教育发展也提出了严峻挑战。面对当前的新形势、新任务,要构建教育大县品牌,我们必须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地委关于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思想,在加快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同时,着力推动**教育科学发展、优先发展。结合**教育现状,笔者提出几点浅薄的认识,仅供参考。
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
通过历代**人的艰辛努力和长期的发展积累,我县已经拥有了一定规模的内蕴丰富的教育资源。从层次上看,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到成人教育的各层次教育机构基本健全;从学校的类别来看,**有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党校(成人)教育等,其中,**中学是首批省级示范性高中,县党职校是全省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已逐步发展成为区域性的劳动培训中心。从目前的教育资源来看,能够基本满足适龄人口受教育的需要。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教育发展很不平衡,城乡教育差距大,师资结构不合理,生均校园面积严重不足,教育设施落后等问题,仍然存在着制约教育发展的一些体制机制障碍,影响了全县教育的协调发展,造成了有限资源的浪费。因此,要实现教育公平,推进均衡发展,必须对我县教育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其建议是:
(一)调整学校布局,实施校园标准化建设。要推进我县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打造教育大县品牌,必须下大力进行资源的整合。第一,实施寄宿制学校建设。我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433所,其中小学337所(含教学点84个),初级中学35所,普通高中4所,幼儿园56所,中等职业教育学校1所。其中,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特别是边远山区小学、教学点分布较散,规模偏小、班额不足、师资缺乏、设施设备落后,办学质量、效益偏低。为此,迫切需要在中心地区实施寄宿制学校建设,走集中办学之路,加快建设农村寄宿制小学,完善农村初中寄宿制教育,让农村适龄儿童少年共享优质教育。第二,科学调整学校布局,逐步实施校园标准化建设。按照“相对集中、方便入学、扩大规模、提高效益”的原则,加大对全县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通过整合、撤并,逐步实现学校办学水平达标,加快校园标准化建设步伐,缩小农村与城镇教育的差距,促进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的教育均衡协调发展,促进教育公平。
(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的振兴靠教师。要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是关键。但从我县现有的教师队伍来看,边远山区学校缺编和城区周边学校及部分公路沿线学校超编的现象仍然存在,部分学校教师年龄结构老化、学科不配套,特别是有的边远山区教学点还是二三个民转公老教师在教学,教学模式老样,满足不了新时期教学的需要。部分中青年教师业务水平亟待提高,特别是国家实行扩招后的大中专毕业生,知识和能力都相当缺乏,课堂教学出现知识性错误等现象,对教育教学带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必须下大力气抓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强化师资队伍建设。一是优化教师资源配置。通过有计划地组织招录和争取国家(省)级特岗教师安排到边远山区缺编学校任教,切实解决教师缺编问题。在主要依靠师范类毕业生补充师资的同时,结合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和人事制度,亦可向社会公开招录具有教师资格的非师范类高校优秀毕业生从教。同时,改革教育系统用人制度,强化对教师的管理、考核和使用,引入竞争激励机制,淘汰不合格教师。实行中小学教师交流制度,积极引导和推行从城镇向农村、超编学校向缺编学校、中心学校向薄弱学校的定期支教制度,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农村教师综合素质。再者,可将边远山区学校教师选派到县城实验小学、三中、四中等优质教育学校进行定期跟班学习,促进城乡交流,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二是加大教师培养、培训力度。完善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制度,扎实开展教师全员培训、教学业务针对性培训和教学管理者、骨干教师专项培训,逐步形成教师终身学习和专业发展的长效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着力培养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对中小学骨干教师给予重点支持和政策倾斜,千方百计创造条件,积极鼓励教师参与各种研讨培训、观摩学习、课题实验、巡回讲学、送教下乡、教学展示等活动,充分利用骨干教师的资源优势和示范辐射作用,促进学校发展和教师成长,同时要不断提高教师队伍学历水平;三是狠抓教师教学业务考试。将教师教材教法过关考试长期化、经常化和制度化,今后凡新增教师须取得教学业务考试合格证方能从教。严格执行考试相关政策性措施,不断增强在职教师考试的针对性、时效性;四是重视师德师风建设。能者为师,德高为范。我们在抓好教师教学业务水平提高的同时,不能忽视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修养。要坚持把师德建设放在教师队伍建设首位,建立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将师德教育融于学校常规管理,实现师德教育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精于教书、勤于育人的中小学教师队伍。五是规范师资调配。严格学校编制管理,杜绝师资配备中的混乱现象。对现有的超编学校教师进行“控编转员”,对条件相较好的学校或城区学校的空编,要制定切实可行、公正透明的补员制度,也可以通过推进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实施校长负责制和教师全员聘用制来逐步加以解决。
二、着力抓好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和学前教育,推动各类教育协调发展
(一)塑好高中教育品牌。普通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一部份,也是基础教育成果的最具体和最直接的体现。高考升学率、重点学校录取率、学科竞赛成绩优良率是基础教育教学成效的主要表现形式。恢复高考以来,**县向外输送大中
构建教育大县品牌思考意见
本文2009-12-30 21:12:36发表“理论文章”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431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