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新农村若干问题初步思考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推进新农村建设,是一个亟待破解的实践课题。本文着重就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取向、模式选择和政府定位三个问题,作一些初步的思考。
一、新农村建设的政策取向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概念,人们并不生疏。现在提出新农村建设,同过去相比,到底“新”在哪里呢?除了内涵界定新之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就是政策取向新,也就是说,现在的新农村建设在政策指向、政策设定、政策安排上与过去是不同的,甚至有根本性的区别。认识和把握这一点,对于我们理清工作思路,制定政策措施,做好新农村规划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政策取向新,集中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政策取向。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是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的特征而提出的两个重大战略思想。新农村建设,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在农村找到的新质点,是实现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支点。目前,城市与乡村的差别,市民与农民的差距,已经成为影响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的主要因素,成为社会不和谐的重要表现。在经济发展水平、就业、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农民与市民存在很大差别。解决“三农”问题,根本途径是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这是普遍规律。但工业化、城市化实现之后,“三农”的载体最终还是农村。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如果不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使农民享受到市民的生活质量,那么就不能说科学发展观得到了全面落实,和谐社会得到了真正建立,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新农村的建成,永兴也就没有真正的大跨越。这就要求我们充分认识我国发展进入新阶段的特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来认真谋划新农村建设。
二是以工哺农、以城带乡的政策取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三农”工作上已经进行了两次重大政策调整。第一次是上世纪80年代初实行的农业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政策调整的核心是“分权”,赋予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第二次是2003年实行的农村税费综合改革,政策调整的核心是“减负”,使九亿农民逐步迎来了千古一遇的“无税时代”。以提出新农村建设为标志,我国在“三农”工作上又开始了第三次重大政策调整。这三次政策调整的背景、内容和意义是不同的,前两次政策调整基本上是在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持城市的“第一个趋向”的背景下进行的,仍然是在以农养工、以农养政的制度框架内所作的政策调整,内容也是单向性的;第三次政策调整则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表述非常清楚,“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这是一句完整的话,表明中央在建设新农村的指导思想上发生了重大转变,“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成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前置条件和基本途径,后者则是前者的结果集成和最终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准确把握第三次政策调整的时代特点,站在以工哺农、以城带乡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上,来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
二、新农村建设的模式选择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新时期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内涵,它是一个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系统工程。一方面,在战略上,我们要树立全面发展、综合建设的思想,防止片面性;另一方面,在战术上,我们也要先易后难,有所侧重。村容村貌是新农村建设的直观体现,从永兴县来看,目前村容村貌普遍存在的散乱和脏差的问题比较突出,倍受关注,把“整洁村容”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不失为一个现实选择。改善村容村貌,我们要在认真总结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工作思路和建设模式的创新。
 
建设新农村若干问题初步思考
本文2009-10-18 20:05:14发表“理论文章”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38965.html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 乡2024年度基层党建工作总结(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