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环境执法难题思考
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先后实施了环保风暴、区域限批等有力措施促进环保工作。目前,环保地位不断提高、工作力度也不断加强,但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基层环保执法难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统一的环境政策,导致环境执法难
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而一直执行的都是统一的环境政策。东部地区无论是在经济基础、区位还是发展环境上都比中、西部地区有优势,投资和产业积聚都愿意在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急需发展地方经济,而高新技术引不来,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不愿意来,有些时候只能引进在政策红线边缘的项目。这就给基层环保执法带来难度,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环保执法处于两难境界。另外,东部地区由于起步早,在当时没有严格的环境约束情况下,生态环境受到了破坏;而中西部地区起步晚,生态环境尚保持良好状态,引进红线项目或红线边缘项目因环保部门被否决,环保执法就很难得到地方支持。因此,建议根据东西部不同情况制定相宜的环境政策。针对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好、环境质量差的特点,在环境总量指标、产业政策等方面制定相对严格的环境政策,促使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迫使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轻污染项目向环境状况较好的中西部转移。这样,既能保持各地经济的发展,又能发挥环保部门的作用,环境执法难问题也能得到缓解。
二、考核制度不完善,导致环境执法难
绿色gdp考核制度在我国只是研究与试行阶段,目前的考核制度依然以传统的gdp指标为主。中西部地区为发展经济,地方政府总是千方百计维护企业生存。为此,实施了一些地方保护措施,出台了一些土政策。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为了发展经济至今仍下达招商引资指标,对引进的项目环保部门难于参与管理,不仅如此,为了能通过产业政策和环保限制,环保部门有时还被迫出具假证明、假验收等材料确保项目上马;有些地方虽然把环保目标列入政府考核内容,但在实际工作中变成了上级对环保部门的考核,环保部门为了完成考核目标被迫造假,甚至为应付检查,给企业通风报信。而企业依靠保护措施逃避环保执法,甚至对抗执法。这些都给环境执法设置了障碍,环境执法难以有效进行。因此,建议制定更加完善的考核奖惩制度。对环境质量变差、过境水质恶化、污染物总量超标、发生恶性污染事故等现象的从经济总量上给于扣除,并用来补偿生态环境保护好的地方。这样环境保护差的地方会因为违反环保法律法规而减少了经济总量,缩小了发展空间;环境保护好的地方会因此增加了经济总量,扩大了发展空间。如此,环
基层环境执法难题思考
本文2009-10-07 09:49:21发表“理论文章”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37817.html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 乡2024年度基层党建工作总结(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