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巨灾事件应急管理技术思考建议

栏目:理论文章发布:2009-09-18浏览:2069下载221次收藏

对这次汶川地震灾害的应急救援活动中暴露的问题进行了公共安全应急管理属性方面的分析,在对我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进行回顾和应急管理理论研究现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探讨了面临的基础理论问题和实践效用问题,并归纳了其中亟待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汶川发生里式8.0级地震,震中烈度为11级。这场特大的地震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之多,财产损失之大,影响范围之广在我国地震史上实属罕见。而我国的应急理体系在此次巨灾面前成功地经受住了考验,并呈现如下特点。
    第一,建立以行政首脑为核心的高效指挥机制。第二,国家应急力量主导应急救援全过程。第三,社会民间资源与国家力量主动协同。第四,灾情信息的公开和透明增强了国家整体的抗灾能力与信心,彰显了信息沟通在灾害应急中的重要作用。第五,现代科技与现代装备的应用凸显了当代灾害应急救援的特点与发展趋势。
此次巨灾应急救援中也暴露了一些问题,对我国的应急能力与管理技术提出了重大挑战。
    其一,震灾之后,应急预案迅速启动,然而巨灾下各类应急预案在预见性、时效性等方面暴露出来的问题给预案的实施带来了严重挑战。
    其二,为了全面应对震灾和协调军、地、民各方救援力量,在救灾指挥中设立了若干多层次的临时管理机构,由于灾情的紧急和非常态管理的要求,这些机构在协同救灾中出现了行动无序和资源调配的低效率,给我国正在建设的应急管理体制提出了挑战。
    其三,震灾后的通讯设施全部被毁导致通讯中断,严重影响了救灾的有效进行,这给建立在现代信息技术之上的行政管理系统和救援力量动员方式提出了挑战。
    其四,应急通道的全面中断,应急物资总量匮乏与多品种物资供给不均衡之间的矛盾,使得应急物流问题如通道替代、物资调配、物资替代、物品储运与分拨等,成为摆在未来应急管理体系建设中的一个突出位置上。
    其五,震中区的灾区社会管理问题凸显。数十万的军队与武警、专业救援队伍、志愿者等需要专门的后勤支持,同时,数十万受伤灾民的医疗救助,还有数百万灾民的栖地安置,后续的灾民渡夏过冬问题将带来一系列的社会管理难题。
其六,巨灾应急救援涉及到突发公共事件的监测、预测、报警、应急救援、次生灾害控制、善后和灾后重建等诸多环节,这些环节表现了应急管理的长期性特质,也预示着巨灾后的非常态应急管理与常态下的政府管理将交叉共存,这对于我国各级政府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挑战。
    上述问题仅仅反应了我国巨灾事件应急管理中的某些问题,显然,这些问题需要各级政府的理政智慧,也需要应急理论研究上的支持,需要专业应急技术的支撑。为了明晰和理顺我国巨灾应急管理的理论和相关技术存在的问题,从而指导我国公共安全管理理论和实用技术的研究发展,有必要先对我国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的内涵进行界定,并对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建设的历程进行梳理与总结。

一、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的内涵

    重大公共安全事件,是指其发生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发展途径和演变规律不确知,灾害程度难以预计,常规防治手段失效,对一个区域的生命财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损害,对社会稳定造成严重冲击的紧急事件。重大公共安全事件一般由自然灾害、重大生产事故、公共卫生事件、社会治安事件构成。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具有耦合性、衍生性、快速扩散性、以及传导变异性等特征,是一种社会非常态事件,更多的表现为全新类型、全新危害特征,与常态社会下的解决方案有很大差异。
    汶川大地震是典型的罕见的公共安全事件。地震发生前,难以对其进行准确预测。地震何时发生,震级和烈度多大等极为不确定。地震发生后,将沿着何种途径扩散,会造成怎样的次生灾害,会与怎样的社会和环境因素耦合演变成新的灾害也不确知;常态的救援路径与通信技术基本失效。但是地震对汶川地区以及四jil数市的生命财产和生态环境造成了毁灭性打击,影响四川i地区乃至全国的社会生活秩序稳定。面对此类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常规的应对方法和手段不足以解决问题,需要整个国家资源和社会资源上下协同,倾力合作,共同应对。
    近年来,我国的社会发展在加速,但固有的自然条件,不断复杂化的社会经济过程,以及新时期利益关系的错综复杂,使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造成我国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形势严峻,每年事故死亡约2o万人,经济损失达gdp总量的6 。而突发事件带来的时间紧迫,资源紧张,决策体制复杂,利益冲突,信息不完备,心理压力,事件演化和衍生的不确定性等特点,为重大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决策和组织实施问题的解决提出了特殊的约束。因此,基于重大公共安全事件本身的特性和我国应急管理体制的防灾减灾指向,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的应急管理研究,应当是综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基础理论来揭示重大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发展规律,采用现代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安全科学、管理科学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对潜在的公共突发事件进行监测、预测、警报、早期干预,对公共安全事件爆发后进行应急响应、联动救援、重建恢复的全过程管理的活动。

二、我国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应急管理回顾

    我国的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应急管理开始于2003年sars爆发之后。这场席卷全国的公共卫生事件发生后,我国开始反思危机时刻的管理问题,并进一步认识到“各级政府在继续加强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同时,必须更加重视履行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有效处置突发公共事件,切实保障公共安全”。由此,我国展开了构建国家应急管理体系的征程。
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全面加强了应急管理工作。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2005年国务院召开了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提出要进一步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公共事件的能力。2006年以《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为龙头的106项国家预案和31个省(区、市)总体预案的出台,标志着全国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基本形成。2006年7月7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并再次召开全国应急管理工作会议,强调应急管理和指挥机构建设要进一步加强,初步形成了有特色的应急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
    其后全国各省市先后开展了“十一五”重大公共安全事件应急体系建设规划编制工作。2006年1o月11日,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把“完善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应对各种风险”纳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整体布局。2007年8月,国家颁布了《突发事件应对法》,逐步形成了以该项法案为核心的应急管理法律体系框架。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安全发展,完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2008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加强应急体系和机制建设,提高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对现代条件下自然灾害特点和规律的研究,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并将“进一步加强应急管理工作”作为2008年国务院57条工作要点之一。
    从历程角度总结,我国应急管理体系是围绕“一案三制”来建设的,“一案”即应急预案体系,此体系包括六个部分:一是总体应急预案;二是专项应急预案,三是部门应急预案,四是地方应急预案,五是企事业单位应急预案,六是重大活动应急预案。而“三制”则分别是指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法制。应急管理体制方面,包括集中统一的指挥机构,强大的社会动员体系,以事发地党委和政府为主,有关部门和相关地区协调配合的领导责任制,应急处置的专业救援队伍、专家咨询队伍。运行机制方面,包括监测预警机制、应急信息报告机制、应急决策和协调机制、分级负责与响应机制、公众沟通与动员机制、应急资源配置与征用机制、奖惩机制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城乡社区管理等。法制建设方面,主要是依法行政,努力使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处置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法制化轨道,并注意通过对实践的总结,促进法律、法规和规章的不断完善。
    从实践操作层面来看,我国近年来应急体系建设的内容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应急预案编制、预警监测体系建设、应急指挥平台、应急队伍和资源建设、应急教育与培训体系建设、应急恢复与重建等方面。这几方面的内容不仅需要应急管理相关理论的支持,更需要应急管理领域专业技术的支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巨灾事件应急管理技术思考建议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