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空心化倾向问题探讨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然而,当前在不少地区的农村,由于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和农村强壮年劳动力的大量外流,出现了经济意义上的“空心村”和地理意义上的“空心村”相互交织的“空心化”现象,严重影响到农业、农村的持续发展。
“空心化”已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障碍
人多地少是我国将长期存在的基本国情。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几乎所有的关乎中国现代化的政策建议,都认为中国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将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一思路固然是破解困扰中国崛起的“三农”难题的不二路径,然而,来自现实实践的复杂性,使得我们不得不认真审视一些深层的矛盾和问题。
随着“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确立,“多予、少取、放活”政策的落实,传统的“剪刀差”已不攻自破,然而,取而代之的却是同工不能同酬的工资、补偿标准明显趋低的土地等“新剪刀差”,更让农村缺乏活力的是,由工业部门的需求所决定,能够从土地束缚中解放出来的必然首先是具备相对优势的乡村精英,由此形成了经济意义上的“空心村”和地理意义上的“空心村”:前者指大批农民工的进城,而且都是文化素质相对较高的青壮年劳力,剩下的则基本都是老弱病残和妇女儿童,是一种经济意义上的“空心”;后者多因前者而生,指在农民新建住宅过程中,由于村庄规划严重滞后、基础设施不配套等原因,新建住宅大部分集中在村庄外围尤其是公路沿线,而村庄内却存在大量空闲宅基地和闲置土地,是一种地理意义上的“空心”。而更多时候,往往是两种意义上的“空心村”交织并存,并且在已转移出去的农民工中,由于在城乡间辗转的体wf,其后代已对“务农”产生了或多或少的排斥心理。正因如此,最近网络上产生了“农业大国:以后谁来当农民”的“天问”。正如40年前法国学者孟德拉斯《农民的终结》曾使法国学术界感到震惊一样,如今“以后谁来当农民”的“网上疾呼”,无论是杞人忧天还是生于忧患,都使得人们不得不直面农村将面临被“空心化”的危险。
解决“空心化”不能矫枉过正
由于农业的比较利益低,而且面临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与从事其他行业相比,从事农业生产便天然地会有一个落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素的趋利性流动必然使得农民产生
新农村建设空心化倾向问题探讨
本文2009-09-17 16:38:31发表“理论文章”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36239.html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 乡2024年度基层党建工作总结(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