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对社会弱势群体援助必要可行性工作探讨

栏目:理论文章发布:2009-09-16浏览:2967下载196次收藏

2005年10月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正式颁布实施,拉开了司法鉴定体制改革的帷幕。自此,侦查机关设立的鉴定机构只为侦查工作需要服务,人民法院不再设立鉴定机构,司法行政机关成为司法鉴定工作的主管部门。《决定》颁布实施三年来,司法鉴定工作在维护司法公正、保障诉讼活动顺利进行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当事人确因经济困难,无力支付鉴定费用,无法获得司法鉴定结论,导致因举证不能而败诉的后果,致使当事人上访、甚至迁怒于社会,已经成为社会不和谐、不稳定的因素。本文仅就司法鉴定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援助的必要性、可行性及工作设想进行探讨。

  一、开展司法鉴定援助的必要性

  鉴定结论作为七种法定证据的一种,在诉讼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按照现行的诉讼制度,大量的民商事案件需要当事人举证,实践中,当事人因为经济困难无法承担数额并非很高的司法鉴定费用而出现举证困难,从而导致其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护的情况时有发生。按照司法鉴定机构的性质而言,鉴定机构没有无偿提供司法鉴定援助的义务,作为司法鉴定工作主管部门的司法行政机关,也没有要求鉴定机构免费为当事人提供司法鉴定服务的行政权力。实际工作中,为扶助社会弱势群体、维护社会稳定,司法鉴定管理部门只能协调沟通,请求鉴定机构支援。虽然申请司法鉴定援助的只是少数,但产生的影响却很大,因为申请鉴定援助的大多为遭受交通事故、意外伤害,他们为治病救人早已债台高筑。按照《法律援助条例》的规定,社会弱势群体有得到律师法律援助的权利,也应该有得到司法鉴定援助的权利,否则该打的官司因"举证不能"无力打,该说的理无法为自己说,弱势群体的平等诉权没有得到真正的维护,司法公正也就无法实现。

  开展司法鉴定援助工作对健全和完善我国的法律援助制度具有重要意义。法律援助和司法鉴定援助都是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必要的帮助,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不同的是法律援助弥补的是当事人对法律知识的不足,司法鉴定援助弥补的是当事人对科学技术知识的不足,二者可谓异曲同工、相得益彰。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拓展和规范法律服务,积极开展法律援助"。我国宪法明确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基本原则,如果公民由于经济困难不能得到有效的法律援助包括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对社会弱势群体援助必要可行性工作探讨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