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大学生建国60周年征文:追忆那块视察田
我的中学生涯是在老家邻村学校度过的。那个时候,虽然常听老人们讲,我们的学校所建的地方可是一块“圣地”,当年共和国的领袖毛泽东主席视察这个村时就站在那块地上。可当时由于年龄小,心里头并没有多么深的感受。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尤其是我上了大学以后,才越发的对那块“视察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今年暑假,我回到老家,再一次走进“母校”,追忆了那块“视察田”的沧桑变迁。
我的老家地处豫中平原,在郑州南60公里的长葛市。我上中学的那个村子,老早的时候叫做“宗寨村”。村上的群众祖祖辈辈都是地地道道的庄稼人,与周围的村子没有什么两样。仅仅就是因为1958年8月7日,毛泽东主席视察河南来到了这个村,这个村便开始名声大震起来了。当年,毛主席他老人家走了以后,县里为了做个永久的纪念,不仅把这个村的名子改成了“八七村”,还把毛主席站过的那块玉米田定成了全县的“高产样板田”。在那块地的旁边竖起了一块“视察田”的“金子大招牌”。一竖就是了20年,神圣不可侵犯!在那块田地里呀,乡亲们年复一年的种玉米搞实验,谁也不敢派作它用。也正是因为那块田地的“特殊”地位,给村上的群众带来了许多欢喜、许多忧愁……
一代领袖的足迹踏过,那块田地的身价在当年可是与日俱增。田地里虽然种的是普通的玉米,但产出的粮食却比金子还金贵,上报的产量也是一年比一年高,最高的年份竟达到了亩产5000斤。这个数字,不仅在当地放了颗“卫星”,而且还惊动了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层。1962年,时任国务院的副总理习仲勋亲自带领中央工作组进驻了这个村。经过实地调研,他两次亲笔给党中央、国务院起草报告,如实地反映了这个村的当时情况。那两年这个村子因“浮夸风”、“共产风”的影响,加之持续的干旱,粮食产量连年下降,群众的口粮已不能自给,乡亲们的生活陷入了困境。对此,他严厉地批评了当地领导“群众观念淡薄,作风浮漂”的不良习气。不料,习仲勋副总理却因此落了个罪名,受到了批判。大人物尚且为此倒霉,人小物自然就更加遭殃了。当年的村党支部书记也因为改动了一下“
师范大学生建国60周年征文:追忆那块视察田
本文2009-08-02 08:36:46发表“征文作品”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32758.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