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我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况的调查

栏目:调研报告发布:2009-07-29浏览:2073下载196次收藏

    我市地处秦巴腹地,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涵养地。各级政府从引导土地流转入手,促进生产要素规模集约配置,以期创出一条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新路子,目前显现的态势令人欣喜。  

    一、基本特点  

    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很早就在农村自发进行,但多以零星、口头协议为主,没有形成规模。2008年5月起,政府把土地流转作为发展“一村一品”、增加农民收入的破题之举,加大政府引导、扶持力度,在试点的基础上全面铺开。目前,全市以租赁、转包、入股等形式共累计规范流转土地30.5万亩,占全市常用耕地10%左右,带来了三个方面的成效:  

    一是规模经营有进展。土地流转促进了专业大户的快速成长,推动了主导产业的规模发展。xx县共流转土地5.3万亩,其中3.3万亩用于发展高效茶园,占流转面积的62%,茶叶基地从3万亩发展到12万亩,产量达到3300吨,产值突破3亿元,加速了“茶饮一业率先突破”和“西北名茶大县”建设进程。该县茶叶大户洪善存,通过土地流转,不仅自己建起了300亩标准化高效茶叶基地,常年雇用当地劳动力50多人,而且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发展高效茶园1000多亩。xx县扶持大户跨组、跨村甚至跨县区流转土地发展烤烟,全县种植规模由过去的10万亩发展到12万亩,其中:10亩以上5335户、20亩以上2017户,大户占烟农总户的60%左右,形成了旱坝川、大岭村等三个千亩板块烤烟基地。   

    二是农民收入有增长。一是带动农民财产性收入大幅增长。全市流转土地30万亩,按每亩流转费400元计算,计1.2亿元,农民人均可获得近50元的家庭财产性收入;二是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大幅提高。农民将土地流出后,无论外出务工或在当地从事二、三产业,还是就地在大户从事产业经营,年纯收入都在6000元以上。三是推动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大幅增加。一亩一等水田,发展传统农业,一般一年一油一稻,净收入500元。通过土地流转,实行集约经营,发展特色产业,效益是传统农业的4—10倍。   

    三是农村社会有进步。土地流转实现了农民土地财产的收益权,加快了农村劳动力向“农外”的转移。2009年全市向市外转移劳动力50万人,保持了去年的水平;乡外市内(下转三版)转移10万人,农民人均增收61元;乡内就地务工实现工资性收入的势头较旺。xx县城关镇上坝村400多名青壮年农民走出土地从事二、三产业,占全村劳力的80%。摆脱了土地牵绊的农民走向城镇,进入二、三产业,或成为产业工人,或成为城镇居民,或在竞相创业中成为大小老板。这种趋势,农村不仅会因为农民减少、人均资源增加而不断富裕起来,而且农村的工业化、城镇化步伐也必将随之加快。  

     二、基本做法  

    政府从加强领导、健全体系、落实责任、规范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安排,形成了市、县、乡、村土地流转网络体系和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1、试点先行,创新流转形式。去年5月底,市上在xx镇xx村开展了为期一个半月的试点工作,基本经验是,坚持把宣传引导放在首位,规范以合同签订为核心的流转程序,实行一年一兑现的实物地租制,坚持土地围绕高效产业流转。各地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出符合本地实际的流转形式。   

    2、规范管理,确保不出问题。市上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制定了“一套程序、四项制度”,即:土地流转工作程序、信息发布制度、合同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纠纷调处制度,建立了村级“一册一档”、乡镇“一栏一册一档”、县区“一栏一册”、市级“一栏”的四级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我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况的调查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