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海岛旅游优势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对策与思考
近年来,长岛县委、县政府把科学发展观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建设富裕、魅力、和谐长岛”的目标,抓住“新长岛新开放新发展”的有利时机,把握优势,利用资源,以推动旅游业发展为切入点,立足海岛旅游资源,借助海岛特有的自然风光、淳朴的民风民俗,重点开发海洋旅游资源,并把旅游发展同“三农”问题紧密结合,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通过发展大旅游,打造海岛生态旅游品牌,增强了长岛的知名度,进一步优化了产业结构,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建设、“三农”问题的解决和生态环境的保护改善,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全县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带动海岛整个经济社会的进步,对推动长岛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本文在多方调研论证基础上,就如何发挥海岛旅游优势,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融合,推动长岛全面可持续发展提出几点可行性意见,仅供参考。
一、长岛旅游发展对统筹城乡发展的促进作用
(一)长岛旅游发展现状
长岛县位于胶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之间、黄渤海交汇处,是山东省及环渤海地区唯一的海岛县,也是环渤海海洋生态屏障和生态通道。全县由32个岛屿组成,岛陆面积56平方公里,海域面积8700平方公里,海岸线长 146公里 ,10个岛屿有固定居民,辖8处乡镇,40个行政村,共5万人口,其中渔村人口占80%。一直以来,捕捞、养殖是长岛传统产业,上世纪80年代通过三次海洋开发浪潮,长岛得到快速发展,1992年成为全省第一个小康县。90年代末,由于海上渔业资源日趋衰减,养殖栉孔扇贝连年死亡,长岛经济一度严重滑坡,致使长岛多数渔船进港、渔网进仓、渔民上岸。如何解决渔民转产和就业,出路在哪里?现实而客观的问题摆在了县委县政府的面前。经过广泛调查和认真的思考,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突破传统产业约束,破除旅游业是副业的旧思想,在全面分析本县生态资源、区位、竞争力优劣的基础上,把旅游业作为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有效载体和工作抓手,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扶贫富民功能和拉动整合效应,走旅游活县、旅游富民的县域旅游经济发展之路,强化组织领导,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减免相关税费,激发渔民转产转业,积极发展以“渔家乐”项目和休闲渔业为主要内容的乡村旅游,取得了显著成效。现在旅游业已成为带动全县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以年均30%的速度递增,带动了服务、交通等产业的快速发展,成为财政增收、群众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2007年作为山东省唯一的行政县跻身于首批中国旅游强县行列。先后荣获全国首批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等称号。2008年实现旅游直接收入6.9亿元,接待游客150万人次,门票收入4340万元(较年初计划超额完成740万元),同比分别增长53.3%、2.7%和35.6%。创七个单日门票收入突破100万元的历史新高。
(二)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取得主要成效。
统筹城乡发展的关键是基于城乡统一市场和共享城乡资源背景下的产业统筹,旅游业以其综合性、关联性和较高的乘数效应在城乡产业统筹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长岛人口不多,且分散居住在10个岛上,渔村环境、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功能相对较弱。怎样推动县城、乡镇、村同步发展?长岛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大力推进以旅游为龙头的城区旅游发展,注重发展渔村旅游,完善渔村基础服务设施,改善渔村面貌,扩大城乡旅游交流,提高渔民素质,旅游业的统筹城乡功能逐渐明显。
一是改善了长岛城乡面貌。近年来,长岛县委县政府不仅把水、电、交通等问题当作制约海岛旅游发展的瓶颈问题来抓,更把它们作为改善渔民生活条件的“民生工程”来抓。累计投入资金7亿多元,完成了城市供水、供暖管网改造、旅游交通和供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城市改造工程;全县90%的渔村都完成了村内美化、亮化及道路硬化工程,城乡面貌得到较大改观,缩小了城乡差距,实现了城市中有农村,农村中有城市的有机融合,正逐步破除城乡二元化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
二是优化了海岛产业结构。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大量的人流、物流、信息流、经济流,极大地推动了全县交通运输、餐饮住宿、商贸服务等第三产业的繁荣。海上客运滚装船由2003年的9艘增加到现在的19艘,客位4610个,海上年运送游客220万人次,是长岛本地人口的40多倍。旅游运营车辆由170多辆增至目前的近300辆。全县从事第三产业的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达到3000多家,餐饮服务业增加至580家。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带动了休闲渔业、水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促进了海岛经济结构优化调整。
三是带动了渔民转产转业。旅游业的长足发展,有力地拉动了海岛城镇就业、渔民转产转业,增加了财政收入和群众收入。近年来,全县旅游从业人员增至1.4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4;兴建了3处休闲渔业码头,从事“海上游”和“休闲渔业”的船只达8艘;“渔家乐”业户由过去的1村10多户发展到现在的14村近500户,床位10000张,带动渔民转产转业5000人;“渔家乐”业户户均年收入达到1.8万元,年增加渔民收入2000多万元;在旅游产业的带动下,2008年全县渔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19元,城乡居民人均储蓄2.5万元,分别增长19.4%和10.3%。旅游产业对县域经济的拉动进一步增强。
四是促进了渔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旅游业吸引了大量城市的人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提高了海岛渔民文明程度,经济意识、市场意识、服务意识明显增强,过去那种打架滋事、赌博迷信的现象明显减少,取而代之的是竞相比学习、比服务、争做“渔家乐示范户”,邻里关系和睦,互帮互助蔚然成风,村风民俗更加文明健康,一个个“生产发展、
发挥海岛旅游优势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对策与思考
本文2009-07-28 16:24:57发表“调研报告”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32588.html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 乡2024年度基层党建工作总结(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