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60周年征文:锄地,消失了的农事
**30年来,城市的高楼大厦拔地而起,而农村主要的变化在生产方式上。比如锄地,这种几千年来代代相传的基本劳动方式,近些年来便悄然消失了。有一次我回老家,看到乡亲们都在树下纳凉,便问道:“刚下过雨,正是锄地的好时候,你们怎么都不去锄地啊?”大家都笑着说:“不用锄了,都打过灭草剂了。”我到地里一看,麦茬一动未动,玉米苗子旺正正的,而杂草却已经枯死了。没想到,过去人们的幻想已经变成了现实——农谚说:“杈头上有火,锄头上有水。”“杈头上有火”是说,割了麦子打场时,需要一遍又一遍地用杈翻腾,这样晒得快;“锄头上有水”是说,麦后天旱,地要多锄几遍,这样可以保墒。所以,越是天热,越是要锄。最难锄的是豆地里的麦茬。一是豆苗没有麦茬高,锄下来的麦茬,弄不好就会压住豆苗;二是地干得棒硬棒硬的,用力小了锛不动,用力大了会掀起板结的土块,连麦茬带豆苗一起弄个底朝天;三是要握紧锄把,两臂挺直,把握好目标,稍一手软,就会砍到豆苗上。看豫剧电影《朝阳沟》,银环和社员们唱着“过罢了正二月就到三月……”锄地,整整齐齐,轻轻松松,高高兴兴的样子,其实,真的锄地,并不是那回事。除了以上“三难”之外,头顶上还有烈日烤着,四周还有热气蒸着。虽然有草帽遮日,但脊背上却被炙得火辣辣的疼,汗水湿透了裤腿和袖子,衬衫贴在了脊背上,口里渴得要命,心里闷得要死。记得一年麦后锄地,我们队长的小儿子才十五六岁,头一年参加锄地,热得直哭,闹着要回家。现在的孩子,在幼儿园就学会了背杜甫的“锄禾日当午”,像唱歌一样美,其实,即使再丰富的想像力,也很难真正体验到烈日下锄地的味道。那时有人玩幽默,说,啥时发明一种药物,上到地里,“草死苗旺地发暄”,就好了。豆苗地难锄,但一遍就行了,而玉米要锄第二遍。第一遍,像锄豆苗一样难,锄第二遍稍好些。土块已经砍碎了,玉米也长得膝盖儿高了。但是也有它的苦处。早上锄,露水大。一晌下
建国60周年征文:锄地,消失了的农事
本文2009-07-13 15:23:42发表“征文作品”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31601.html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