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庆祝建国60周年征文:一个普通百姓家庭的60年

栏目:征文作品发布:2009-07-10浏览:2403下载262次收藏
50-60年代,饥饿的年代60年前,我的父亲刚刚五岁,由于家中兄弟姐妹多,年幼的他除了要照看弟弟妹妹,还要跟着只比他大两岁的哥哥去湖里捉鱼,挖莲藕,到处去寻野菜,如果出去没有收获,那就意味着一家人一天都没东西下肚,如果有收获,父亲和他哥哥稚嫩的肩膀又无法一次把劳动成果扛回家,只得一人守着,一人往返的往家搬运,由于路途遥远,累倒在半路上晕睡过去是常有的事。“有一次你伯父挑着莲藕掉到沟里去了,大雪天的他在沟里躺了半天才被人发现送回家,那时他才八岁,八岁的孩子,可怜啊。”爷爷和奶奶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地在队里劳动挣工分,没空照顾孩子们,家里八个孩子只能自己出去找吃的。但即使如此勤劳,却还是填不饱一家人的肚子。年年爷爷奶奶都是队里的“超支户”,“超支”意味着年底不但没有东西分,还倒欠着队里的工分,“主要是家里人太多了呀。那时候就是觉得肚子饿,每天都只有饿这个念头,即使是大冬天,也要光脚穿着草鞋出去找吃的。为了甩掉‘超支’的帽子,我八岁就跟着大人们一起干活挣工分去了。”每每忆起自己的童年,父亲总是这样泪光闪闪地对我们说。生于七十年代未期的我是无法体会到父亲说的那种饥饿的,在我的记忆中,尽管小时候家中并不富裕,但我天天都能吃饱饭,年年都能穿上母亲请裁缝新做的衣服。至于我的孩子,就更不知道饿的滋味了,小家伙只知道大人们总要强迫他吃各种各样的东西,他完全不需要主动找吃的,只需要对送到手上的食物说不就行了。父亲小时连肚子都填不饱,就更别想穿衣和玩具了,还有读书,那简直就是奢望。可以说,父亲的童年是沉重的、没有色彩的。没有新衣,没有玩具,没有书本,只有简单的填饱肚子的愿望。这对今天的孩子来说,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事情。父亲的饥饿年代已经远去,之所以每年全家团聚的时候父亲总爱给我们进行忆苦思甜的教育,是为了提醒我们珍惜今天的温饱,唯有谨记并警醒,历史才不会重演。70-80年代,温饱的年代我的父亲和母亲成家时不但两手空空,还从爷爷奶奶那里继承了几十元的债务。父亲说,爷爷奶奶对每个儿子都是一视同仁,结婚后就分家,分家时都要分到几十元债务。这些债,是爷爷奶奶把八个孩子养大的代价。那个年代的几十元,比现在的几千元还难挣。好在父母亲结婚后没多久就告别了生产队的集体劳动,改为包产到户。年轻的父母亲勤劳,又运用了自己总结的科学种田技术,头一年的收成是全村最好的,不但还清了欠款,还在种地之余自己烧制了一堆用来盖房的青砖绿瓦。当我呱呱坠地时,迎接我的是宽敞的砖瓦房,在这之前,父母亲一直住在用泥土和茅草搭建的小房里。我的童年是快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庆祝建国60周年征文:一个普通百姓家庭的60年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