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药企庆祝建国60周年演讲稿:渐入正途的艰难之路

栏目:演讲稿发布:2009-07-07浏览:2282下载297次收藏

--中国药企60年发展分析
    在中国医药产业近60年的发展进程中,既经历过封闭的独立自主的发展阶段,又在经历着不得不面对国际药业全球格局的阶段,这一进程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有着多重意义,而中国制药业的发展轨迹和特征,也值得稍作梳理。

    在当前阶段,已经没有充足的时间留给中国的制药企业去转型、调整和应对,而同时又存在体制、环境和人才诸多方面的困境,如何在困境中把握来自于全局的机遇,敢于面对必然的挑战,从历史和发展中总结经验,突破困境,是摆在每一个企业面前的艰难选择。

商业开放:第一代药企突围

    在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医药行业,从中央到地方,惯例模式是医药(西药)、中药材两大版块分列,商业功能则由从国家医药公司、国家药材公司至上而下的三级医药站调拨方式完成。在这一阶段,对于制药企业而言,是只具备简单的工业企业职能的,而目前所流行的营销和销售两个模块,则是由国家统一包了的。在20世纪80年代末之前,全国的制药企业只有几百家,从特定角度来说,中国医药工业的发展在国家调控的指挥棒之下,有着井然的秩序。

    这个秩序的打破,肇因于中国全社会改革开放浪潮的开始和壮大。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如所有的市场经济规律,新型商业流通模式的发展带来变革的压力,这时的制药工业企业,面临着来自于上下两方面的压力,一方面上游供应商的原材料价格上涨积压利润空间,一方面是下游的药品流通领域企业的市场化发展竞争突破了计划经济的调拨模式,不断压低药品价格。

    可以说这一时期中国制药企业的最初变革是被动的,迫于生存的压力开始了第一步的市场化探索,不得不从计划调拨模式走向工业自销模式。
    当时的工业自销状况,尚距离现代医药营销概念差之甚远,最典型的方式无过于各种各样的药品交易会。自古以来,中国在中药材交易领域就有药市交易的传统,由此,一些传统的药市交易地成为最初的药品交易会兴盛地,诸如河南百泉药交会和江西樟树药交会等,这直接导致了全国各地大办药交会局面的出现,中国制药业的市场化探索就这样迈出了第一步。


    不得不提的是,最初阶段的制药企业发展,尚具备市场化初期的纯朴性和单一性。产品疗效的好坏是竞争主线,回扣和带金销售尚没有大规模产生。而也如一贯的市场经济规律,在不同地域和不同的大类用药领域,也在逐步形成较具规模的制药企业,诸如传统的四大制药企业等。这时的医药行业从业人员,素质普遍较高,皆为从计划经济时代一步一步扎实走过来的老药人,有着朴素而厚实的道德素养。


广告大战:第二代药企崛起

    到80年代末,中国制药业出现了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转折期,这是一个危害至今的发展阶段。

    由于当时的医药购销两旺,以及越来越大的国民健康需求的发展。中国制药业在80年代中后期步入了第一个行业整体发展的黄金期,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利润空间导致各地方利益集团(主要是政府)开始大建药厂,进入中国制药业,由此,在短短不到10年的时间之内,中国制药工业企业数量由最初的几百家飙升到5 500多家,行业从业人员良莠不齐。

    反思这个发展,有三个大的原因不得不说,一个是中国当时尚不具备成形的专利保护法系,药厂产品的泛滥一发不可收,无论是中药还是西药,都大量出现了同一产品可以由上百家药厂出产的情况。另一个原因则是中央政府对于新药厂建设没有设置有效的准入制度,小规模的投入即可建立一个土作坊似的药品生产点。第三个原因则是当时中国尚没有形成完整的全国统一市场,区块划分严重,而地方利益集团势力强大,导致中国药品的生产和营销也成严重的区块划分态势,每一个区块内制药企业和商业企业都大量无序繁衍。

    由此可见,从一个特殊角度来说,中国制药业仿制药盛行和产品低水平重复的局面,其实来自于中国药业无序的自由市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药企庆祝建国60周年演讲稿:渐入正途的艰难之路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