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庆祝建国60周年征文:太阳石精神
弘扬太阳石精神 做新时期工大人
有一种精神,代表着历史文化的积淀;
有一种精神,反映着一个时代的风尚;
有一种精神,引导着大学前进的方向;
有一种精神,扎根在莘莘学子的心中。
这就是“大学精神”。一所大学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精神文明成果。
“水木清华,欣欣向荣”,孕育了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大学品质。
“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铸就了北京大学“科学与民主”的大学精神。
而我们**工大,从建校之初,就与被诗人誉为“太阳石”的煤炭有着紧密联系,濡染着“太阳石”的气质和风骨。“万古深埋黑暗中,一朝出世入炉红。遍身纵使全燃尽,仍有残灰热未穷。”正如无数**工大学子所说,我们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因为我们沐浴在“太阳石”的光辉之中,因为我们有属于自己的大学精神——“太阳石精神”。
“凿开混沌得乌金,蓄藏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这是明代诗人于谦对太阳石的赞美;
“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饿栋梁,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我自从重见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这是现代著名诗人郭沫若以熊熊燃烧的太阳石表达自己愿为祖国献身的激情;
燃烧生命,照亮世间,这就是煤炭。这就是“太阳石”。
它朴实无华,没有宝石那绚丽的光彩;
它坚韧顽强,承受着大地的高温高压;
它无私奉献,燃烧自己,奉献着光和热。
50多年前,一所新的高校在人民解放战争的炮火硝烟中诞生了。
50多年前,**工大只有两个系:采煤系和机电系;
50多年前,这所学校只有二三百名学生,一座红色的教学楼加上几栋宿舍和食堂,便是学校的全部;
50多年前,**工大还只是一只小小的雏鹰。
而今天,凭借着几代人的努力,**工大已经成长为一只雄鹰,在知识的学海中遨游。
从建国前夕的**工科高职学校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的四校合并,从1978年国家重点高校地位的确定到1996年更名并升格为大学,从葫芦岛校区的开工建设到投入使用。半个多世纪以来,几代教育工作者默默无闻、自强不息。他们无私的奉献了一生,使学校不断发展壮大。这样的一种精神、这样的一段历史,便是“太阳石精神”,朴实无华、坚韧顽强、无私奉献的“太阳石精神”,简简单单的十二个字,却字字珠矶,淋淋尽致的彰显出**工大的办学特色和工大人特有的人格魅力。
一、领悟“太阳石精神”,锻造学校灵魂
1、朴实无华,形成了**工大人默默无闻、埋头苦干的作风
华丽与娇艳,有谁不喜欢?高贵与典雅,有谁不迷恋?,但,朴实无华更是独特的一种美,一种能震撼人们心灵,让人回味无穷的美。
在我们**工大有这样一位老教授,他叫孙宝铮,是我国著名的采矿专家,原**矿业学院副院长。从1953年起,他在教育的讲台上整整耕耘了54个春秋,培养了我校第一个博士、博士后,至今仍以77岁的高龄,奋斗在科研的最前线。他治学严谨,勇于创新,在采矿学研究领域取得了许多开创性的成果,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6部,主持国家省部级课题50余项,获得国家及省市奖励数十次,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 他被誉为我国采矿界的一代宗师。可就是这样一位一生所获头衔众多,被无数业内人士敬仰的老专家,他却说,我最喜欢的还是教师。我倾注心血最多、最钟爱的还是那方三尺讲台。半个多世纪来,他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可谓桃李满天下。2002年,孙教授被提名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后由于年龄原因而最终与院士失之交臂,对此,他一笑置之。同学们,淡薄名利,朴实无华,这就是一个**工大著名专家崇高的人格魅力,这就是属于我们**工大每一个人的太阳石!
任树德,原我校办公室副主任,多年来,他坚持拿出部分工资帮助一些家境贫寒的学生。没有棉衣过冬,就送去褥子,棉衣;没有生活费,就送来现金。仅从94年到99年,任老师一共为特困生捐款12000元!可他自己的生活却很清苦,长期患有肾炎却不舍得买好药来滋补身体,平时吃饭、穿衣也是最简单不过的。他说“自己在生活上要求不高,能过得去就行了”。每次见到任树德老师,你就会发现他总是佩带着自己的党徽,经过岁月的洗礼,那党徽变得越发明亮了,映射出无限光辉。
这一刻,谁说只有华丽和娇艳才能征服人类?谁说只有高贵典雅才让人迷恋?——朴实无华同样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她别样的风采,让我们感动。
2、坚韧顽强,锤炼了**工大人百折不挠、励精图治的意志
壮丽的事业总有数不尽的波澜,美好的人生总有说不完的曲折。面对挫折和苦难,永不言败,勇往直前,这就是**工大人特有的意志品质。
对我校章梦涛教授而言,命运就像波涛中颠簸的一叶小舟,忽而跌进低谷,忽而又被抛向浪尖。青年时期,他因政治气候变化提前于华北大学毕业,到**煤矿学院任教,放弃了从小就萌生的设计制造飞机的梦想。谁曾想到1957年他被错划成了右派,1958年一纸反革命判决书又从天而降。事情来的太突然了,他甚至来不及向卧病在床的妻子道别。生活、理想顿时僵凝,是非曲直无从辩解。在劳改的日子里,修河堤,种稻田,采矿石,颠簸的岁月,造就了他坚韧顽强的品格。在辽阳监狱铁工厂,他凭智慧和实干创造了不凡的价值,赢得了大家的尊重,他曾被劳改监狱以每天三十元的价格借给辽阳锻压机床厂,他总是在夜深人静时伏案设计,驰骋灵感,他的虔诚专注感动了身边的每一个人。农民、民办教师、临时工,二十多年,张梦涛干了不知多少与他的才学毫不相称的工作。回到**矿院,他倍加珍惜时光,尽情挥洒着自己的才智,多年来,讲授了30余门课程,主持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曾任国际岩石学会成员,曾获“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国家级荣誉,他为国家培育了无数栋梁。
还记得,2003年5月,中国正在经历着一场特殊的战争——抗击非典,但对我校理学院刘锐宽教授来说,要战胜的还不仅仅是非典,还有猝然而致的锥心之痛。5月12日,他年仅三十四岁的儿子因心脏病突发在日本永远的告别了这个世界,告别了这个家。那几天,老人常常在那里呆呆的看着儿子以前的照片,那个凝结着他无数心血,寄托着自己无限幸福和希望的儿子,永远的凝固在相册上,凝固在老人的记忆之中。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刘老师简单地为儿子办完了葬礼,拿起教案,走上了讲台!从始至终,刘教授没有落下一节课,同学们看到的仍然是平时那个严谨认真、日夜操劳的刘老师。当刘老师得知我们要讲出他的事情时,却平淡自然地说:“都是多少年的共产党员了,难道连这点觉悟都没有么?不用宣传我,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而已!”这话语朴实无华,却像落地惊雷让我们震撼。一滴水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刘老师的坚韧与顽强,不正是我们**工大人的太阳石精神的实际体现吗?
为了学校的发展,有人历尽磨难,百转千回,苦心钻研,终有所成;有人一生执迷于三尺讲台,不畏重负,不离不弃;有人忍着病痛的折磨,坚守在教学一线,无怨无悔。像张梦涛等一批教师,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工大人百折不挠、励精图治的意志。
3、无私奉献,培育了**工大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品格
多少个日日夜夜,**工大的教师们,犹如辛勤的农夫,钟爱自己的这片土地,一年又一年精心耕作、无私奉献。
黄大文,当年这个满怀壮志的年轻人刚刚走出清华大学的校门,得知**刚成立个大学需要人时,他又二话没说,来到了**。这样一种落后的环境给予黄大文的是一种深深的使命感,他毫不犹豫的留了下来,成为**工大的第一批缔造者,而这一留,就是五十多年。他曾去美国留学,后又出访过德国、意大利、南斯拉夫等国,在国外的那段日子,黄大文尽可能的将所见所闻和试验设备拍成幻灯片,回来后及时向师生介绍,他的研究成果六幅断口金相照片作为标准图像被收入到美国金属学会出版的《金属手册》中,这是该权威手册中第一次出现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且是**矿业学院的作者。当有人问到为什么没留在国外发展时,黄教授只是简单的回答:“在这里工作已经习惯了!”就是这朴实无华的一句话让我们看到了他心中那颗跳动着的中国心。从那时起无数像黄教授一样的学者,就依偎在这片自己用青春与生命缔造的知识圣殿中,为新中国的能源事业奉献着自己的全部。
刘伟,我校深受学生爱戴的老师。在妻子长年瘫痪在床的岁月里,十五年如一日,他不但要细心照料妻子,料理家务,培养两个孩子,还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要照顾好每个学生。每天一大早,他要做好全家人的饭,然后再去督促学生出早操;晚上为妻子洗完尿垫,做完全部家务之后,又要去检查学生上自习;而备课的任务只有放在深夜。他关心学生的点点滴滴。遇到学生没钱吃饭、治病,他常常会掏自己腰包;每逢端午、中秋,他总是起大早把鸡蛋、月饼送到学生的枕旁。他还坚持给每位家长写信,长期与家长交流学生的教育、成长,刘老师的信解除了家长对远在外地的孩子的牵挂。家长们都说:“把孩子交给刘老师,我们
有一种精神,代表着历史文化的积淀;
有一种精神,反映着一个时代的风尚;
有一种精神,引导着大学前进的方向;
有一种精神,扎根在莘莘学子的心中。
这就是“大学精神”。一所大学在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的精神文明成果。
“水木清华,欣欣向荣”,孕育了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大学品质。
“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铸就了北京大学“科学与民主”的大学精神。
而我们**工大,从建校之初,就与被诗人誉为“太阳石”的煤炭有着紧密联系,濡染着“太阳石”的气质和风骨。“万古深埋黑暗中,一朝出世入炉红。遍身纵使全燃尽,仍有残灰热未穷。”正如无数**工大学子所说,我们不后悔自己的选择,因为我们沐浴在“太阳石”的光辉之中,因为我们有属于自己的大学精神——“太阳石精神”。
“凿开混沌得乌金,蓄藏阳和意最深。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这是明代诗人于谦对太阳石的赞美;
“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饿栋梁,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我自从重见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这是现代著名诗人郭沫若以熊熊燃烧的太阳石表达自己愿为祖国献身的激情;
燃烧生命,照亮世间,这就是煤炭。这就是“太阳石”。
它朴实无华,没有宝石那绚丽的光彩;
它坚韧顽强,承受着大地的高温高压;
它无私奉献,燃烧自己,奉献着光和热。
50多年前,一所新的高校在人民解放战争的炮火硝烟中诞生了。
50多年前,**工大只有两个系:采煤系和机电系;
50多年前,这所学校只有二三百名学生,一座红色的教学楼加上几栋宿舍和食堂,便是学校的全部;
50多年前,**工大还只是一只小小的雏鹰。
而今天,凭借着几代人的努力,**工大已经成长为一只雄鹰,在知识的学海中遨游。
从建国前夕的**工科高职学校到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的四校合并,从1978年国家重点高校地位的确定到1996年更名并升格为大学,从葫芦岛校区的开工建设到投入使用。半个多世纪以来,几代教育工作者默默无闻、自强不息。他们无私的奉献了一生,使学校不断发展壮大。这样的一种精神、这样的一段历史,便是“太阳石精神”,朴实无华、坚韧顽强、无私奉献的“太阳石精神”,简简单单的十二个字,却字字珠矶,淋淋尽致的彰显出**工大的办学特色和工大人特有的人格魅力。
一、领悟“太阳石精神”,锻造学校灵魂
1、朴实无华,形成了**工大人默默无闻、埋头苦干的作风
华丽与娇艳,有谁不喜欢?高贵与典雅,有谁不迷恋?,但,朴实无华更是独特的一种美,一种能震撼人们心灵,让人回味无穷的美。
在我们**工大有这样一位老教授,他叫孙宝铮,是我国著名的采矿专家,原**矿业学院副院长。从1953年起,他在教育的讲台上整整耕耘了54个春秋,培养了我校第一个博士、博士后,至今仍以77岁的高龄,奋斗在科研的最前线。他治学严谨,勇于创新,在采矿学研究领域取得了许多开创性的成果,在国内外发表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6部,主持国家省部级课题50余项,获得国家及省市奖励数十次,荣获国务院特殊津贴待遇。 他被誉为我国采矿界的一代宗师。可就是这样一位一生所获头衔众多,被无数业内人士敬仰的老专家,他却说,我最喜欢的还是教师。我倾注心血最多、最钟爱的还是那方三尺讲台。半个多世纪来,他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可谓桃李满天下。2002年,孙教授被提名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后由于年龄原因而最终与院士失之交臂,对此,他一笑置之。同学们,淡薄名利,朴实无华,这就是一个**工大著名专家崇高的人格魅力,这就是属于我们**工大每一个人的太阳石!
任树德,原我校办公室副主任,多年来,他坚持拿出部分工资帮助一些家境贫寒的学生。没有棉衣过冬,就送去褥子,棉衣;没有生活费,就送来现金。仅从94年到99年,任老师一共为特困生捐款12000元!可他自己的生活却很清苦,长期患有肾炎却不舍得买好药来滋补身体,平时吃饭、穿衣也是最简单不过的。他说“自己在生活上要求不高,能过得去就行了”。每次见到任树德老师,你就会发现他总是佩带着自己的党徽,经过岁月的洗礼,那党徽变得越发明亮了,映射出无限光辉。
这一刻,谁说只有华丽和娇艳才能征服人类?谁说只有高贵典雅才让人迷恋?——朴实无华同样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她别样的风采,让我们感动。
2、坚韧顽强,锤炼了**工大人百折不挠、励精图治的意志
壮丽的事业总有数不尽的波澜,美好的人生总有说不完的曲折。面对挫折和苦难,永不言败,勇往直前,这就是**工大人特有的意志品质。
对我校章梦涛教授而言,命运就像波涛中颠簸的一叶小舟,忽而跌进低谷,忽而又被抛向浪尖。青年时期,他因政治气候变化提前于华北大学毕业,到**煤矿学院任教,放弃了从小就萌生的设计制造飞机的梦想。谁曾想到1957年他被错划成了右派,1958年一纸反革命判决书又从天而降。事情来的太突然了,他甚至来不及向卧病在床的妻子道别。生活、理想顿时僵凝,是非曲直无从辩解。在劳改的日子里,修河堤,种稻田,采矿石,颠簸的岁月,造就了他坚韧顽强的品格。在辽阳监狱铁工厂,他凭智慧和实干创造了不凡的价值,赢得了大家的尊重,他曾被劳改监狱以每天三十元的价格借给辽阳锻压机床厂,他总是在夜深人静时伏案设计,驰骋灵感,他的虔诚专注感动了身边的每一个人。农民、民办教师、临时工,二十多年,张梦涛干了不知多少与他的才学毫不相称的工作。回到**矿院,他倍加珍惜时光,尽情挥洒着自己的才智,多年来,讲授了30余门课程,主持6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曾任国际岩石学会成员,曾获“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国家级荣誉,他为国家培育了无数栋梁。
还记得,2003年5月,中国正在经历着一场特殊的战争——抗击非典,但对我校理学院刘锐宽教授来说,要战胜的还不仅仅是非典,还有猝然而致的锥心之痛。5月12日,他年仅三十四岁的儿子因心脏病突发在日本永远的告别了这个世界,告别了这个家。那几天,老人常常在那里呆呆的看着儿子以前的照片,那个凝结着他无数心血,寄托着自己无限幸福和希望的儿子,永远的凝固在相册上,凝固在老人的记忆之中。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刘老师简单地为儿子办完了葬礼,拿起教案,走上了讲台!从始至终,刘教授没有落下一节课,同学们看到的仍然是平时那个严谨认真、日夜操劳的刘老师。当刘老师得知我们要讲出他的事情时,却平淡自然地说:“都是多少年的共产党员了,难道连这点觉悟都没有么?不用宣传我,我只是做了我应该做的而已!”这话语朴实无华,却像落地惊雷让我们震撼。一滴水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刘老师的坚韧与顽强,不正是我们**工大人的太阳石精神的实际体现吗?
为了学校的发展,有人历尽磨难,百转千回,苦心钻研,终有所成;有人一生执迷于三尺讲台,不畏重负,不离不弃;有人忍着病痛的折磨,坚守在教学一线,无怨无悔。像张梦涛等一批教师,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工大人百折不挠、励精图治的意志。
3、无私奉献,培育了**工大人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品格
多少个日日夜夜,**工大的教师们,犹如辛勤的农夫,钟爱自己的这片土地,一年又一年精心耕作、无私奉献。
黄大文,当年这个满怀壮志的年轻人刚刚走出清华大学的校门,得知**刚成立个大学需要人时,他又二话没说,来到了**。这样一种落后的环境给予黄大文的是一种深深的使命感,他毫不犹豫的留了下来,成为**工大的第一批缔造者,而这一留,就是五十多年。他曾去美国留学,后又出访过德国、意大利、南斯拉夫等国,在国外的那段日子,黄大文尽可能的将所见所闻和试验设备拍成幻灯片,回来后及时向师生介绍,他的研究成果六幅断口金相照片作为标准图像被收入到美国金属学会出版的《金属手册》中,这是该权威手册中第一次出现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并且是**矿业学院的作者。当有人问到为什么没留在国外发展时,黄教授只是简单的回答:“在这里工作已经习惯了!”就是这朴实无华的一句话让我们看到了他心中那颗跳动着的中国心。从那时起无数像黄教授一样的学者,就依偎在这片自己用青春与生命缔造的知识圣殿中,为新中国的能源事业奉献着自己的全部。
刘伟,我校深受学生爱戴的老师。在妻子长年瘫痪在床的岁月里,十五年如一日,他不但要细心照料妻子,料理家务,培养两个孩子,还长期担任班主任工作,要照顾好每个学生。每天一大早,他要做好全家人的饭,然后再去督促学生出早操;晚上为妻子洗完尿垫,做完全部家务之后,又要去检查学生上自习;而备课的任务只有放在深夜。他关心学生的点点滴滴。遇到学生没钱吃饭、治病,他常常会掏自己腰包;每逢端午、中秋,他总是起大早把鸡蛋、月饼送到学生的枕旁。他还坚持给每位家长写信,长期与家长交流学生的教育、成长,刘老师的信解除了家长对远在外地的孩子的牵挂。家长们都说:“把孩子交给刘老师,我们
大学生庆祝建国60周年征文:太阳石精神
点击下载
本文2009-07-03 15:28:45发表“征文作品”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30601.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 乡2024年度基层党建工作总结(02-19).docx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