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教育局庆祝建国60周年征文---有守望 未来才有希望

栏目:征文作品发布:2009-07-03浏览:2673下载151次收藏

“爷爷奶奶教小学,叔叔阿姨教初中,哥哥姐姐教高中。”曾几何时,教育界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这句顺口溜折射着一种司空见惯的教育现象(特别是在农村地区尤为突出):相比全民动员力争高考出成绩的高中教育而言,对小学教师的培养和补充,太过漫不经心!

  一些忧心如焚的有识之士曾做过一个统计:三年前,某市小学教师的平均年龄达到了45岁以上。而就在该市,有两个人口最多的区县,居然在省政府出台免费选送培养小学教师政策后,没有选送过一位免费培养的小教师范生!

  小学教育不重要吗?抑或是小学教育不需要太强的师资?

  当然不是。从教育的规律来说,小学年龄段是可塑性最强的习惯、人格养成阶段,最是需要精雕细琢的教育阶段,当然也是需要最强的师资投入的阶段。造成反差的原因只有一个,它与高考相隔太远,也隔所谓的“成才”太远。

  教育是百年大计。任何的功利主义都是戕害民族教育事业的毒药。

  终于有一天,农村小学师资短缺、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引起了高层关注。2005年4月,国家教育部就小学师资的培养出台了相应的规定;5月,省教育厅由高教处长、师范处长、计划处长、人事处长和教师培训中心主任组成的专题调查组来到常德,以常德师范学校调研结果为主体汇报内容的座谈会震动了来自省教育厅的官员们。

  世纪之交终结中师教育之后,这所学校的师范教育居然能不仅坚持下来,而且能发展得这么好!

  常德师范,对基础教育不懈的坚守,感动了人们。

  如何让小学教育或者是基础教育回归到它原来该有的位置?

  其实,最重要的是能有一批人,持一种远离功利主义的守望,淡泊宁静,不离不弃。

  常德师范,就是这样一个范本。

  60年:因坚守成就品牌

  常德师范的守望,不是一朝一夕。一守,就是60年。

  1947年10月,本地士绅李子新等人倡议创建一所培养小学教员的专门学校,常德县立简易师范学校由此诞生。40名经过私塾启蒙的年轻人成为这所学校第一批学生,衰败的城隍庙里传出琅琅的书声,常德师范60年大戏的开篇序曲由此唱响;

  1953年,常德县立简易师范学校正式更名湖南省常德师范学校;

  1956年,完成从初级师范向中等师范的过渡;

  1988年,被评为全国先进师范学校;1997年,开始培养专科层次小学教师;1999年,中等师范教育终结;

  2005年,被确定为湖南省小学和幼儿园教育培养基地,高等师范教育成为学校的主要办学构成。

  60年的历程平凡而短暂;60年的步伐坚实而稳健。

  60年是服务基础教育的60年。从简易师范发展为中等师范,由中等师范向高等师范迈进,办学层次的渐次提升,清晰的描画出常德师范60年的发展轨迹,凸显出常德师范以服务基础教育为己任的坚定信念。上世纪50年代,各种形式的师资轮训班、短训班,60年代的社来社去学员,70年代的工农兵学员,80年代开始的民师班、普师班,无论教育形式、教育对象发生怎样的变幻,常德师范始终如一地高张服务基础教育的旗帜,满足小学师资的有效供给。即使在1969年,学校奉命停办的特殊时期,常德师范也坚持尽其所能培训急缺的小学教师。60年过去了,常师人可以骄傲地说,美丽富饶的沅澧大地,哪里有学校,哪里就有常德师范培养的教师。

  60年间,无数师长以对教育的忠诚和对学生的热爱,继承传统教育的精髓,不断探索和积累,融会成了一整套科学有效的培养方案。在精英人才、优秀教师和科学方案的三维互动下,常德师范培育的几万名学生用自己的青春和智慧支撑了城乡小学教育的宏伟大厦,他们的学识和教养成为千百万少年走向文明的第一座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教育局庆祝建国60周年征文---有守望 未来才有希望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