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邮员流动邮局大爱无边先进事迹
12个行政村,120个村民小组,12000多村民。13载春秋,30多公里邮路,3900多个来回。
**,雪峰山麓下的一名普通乡邮员。13年来,他日复一日地行走在崎岖的乡村田野之间,在把一封封信件、一个个包裹、一份份报纸和一袋袋农资及时送到村民手中的同时,悄然将文明、科技和爱心撒播到**县**镇**片区12000多村民心中。从他身上,人们读懂了什么是敬业、责任、感恩和大爱。
在**13年如一日的坚守中,在他234000多公里的行程里,**镇**片区的村民认识了他,喜欢上了他,离不开了他。朴实的村民把对**的感谢与称赞融入一个个“爱称”——晓飞是“流动邮局”
“晓飞很勤快,村里人寄取包裹、汇款都不用出村,只要填好单子,出示有效证件,交给晓飞他准能给你办妥,他就是我们这里的‘流动邮局’。”**县人大代表、**镇高桥村党支部书记唐再兴盛赞**。
赞誉来自贴心的服务。**,**县**邮政支局聘用的一名普通的乡邮员,自1994年9月背上“中国邮政”的邮袋之日起,24岁的他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干,一定要为曾给予自己和家人无数帮助的家乡父老服好务。
13年来,**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
**负责**镇**片区12个村政村12000多村民的邮件投递任务。这条邮路地处雪峰山麓,山高路险,往返60多公里。
1998年前,**全靠走路或骑自行车投递邮件,每天清晨出门,晚上8点多后才能回到家。这期间,**穿的鞋子破了一双又一双,撑的雨伞烂了一把又一把,背的邮袋烂了一个又一个,然而,他投递的邮件没有耽搁过一回,更没有掉过一件次。
1998年后,**片区除三个村外,其余的村都通上了公路。看到女婿每天工作那么辛苦,岳父母为家境贫困的**买了一辆摩托车送邮件。骑上摩托车后,**投递邮件更勤快了。然而,好景不长,2003年至今,**投递邮件所跑的公路一直进行大改造,到处坑坑洼洼。雨天骑车深陷泥坑寸步难行;晴天骑车尘土飞扬双眼难开。即使这样,**也从未退却,每天坚持按时投递邮件。至2003年底,岳父母送给**的摩托车终于不堪重负,彻底“散架”了。
“干上了这一行,我就一定要把它干好。”**说,自己是农民的儿子,6岁时父亲便瘫痪在床,母亲也患有手疾,是乡亲们的帮助才使自已兄妹三人长大,是党和政府关心才使自己有了这份工作。因而,**给自己立下了“风雨无阻的工作原则”:无论遇到多大困难,面对何种情况,都要想方设法把邮件及时送到村民手中。
今年初百年一遇的冰雪灾害期间,大雪封路,寸步难行。然而,只要邮件一到**邮政支局,**就会背着邮袋步行进村入户投递。把鞋子挷上布条,冒着刺骨的寒风,踏着10多厘米深的冰雪,**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空无一人乡村邮路上。一次,**重重摔了一跤,尾椎骨严重受伤,此后近两个月臀部不能完全“挨凳板”。然而,**依然冒着风雪投递邮件。他说:“快到春节了,在外打工的村民寄回家的汇款和邮件很多,如果我不能在春节前把这些汇款和邮件送到他们的父母儿女手中,他们就不能过好春节,我的心也会不安。”
不仅如此,**还为自己定下了“热情周到的服务宗旨”,要求自己在工作中做到“三到”、“三尽”:“宣传到位、工作到位、服务到位;尽心、尽力、尽责。
在**片区许多村民家中都“珍藏”着一张特殊名片,名片上写有**的名字、服务范围、联系电话等。有了这张名片,村民寄信、汇款、取钱,甚至购买日常用品,只要一个电话,**就会上门服务,有求必应。他说:“自己多麻烦一点,多累一点,村民就可多省时、省钱、省力,何乐而不为呢?”
**片区外出打工的人很多,每天的邮件、汇款多则10多件,最少也达5件以上。**13年如一日为村民们代收、代寄、代领各种邮件、汇款。笔者算了一笔帐,接平均每天5件计,13年中除去星期天和法定假日,就有19500多件,每件替村民省车费钱6元,共计为村民节省117000多元;每件为村民省时半天,共计节省劳动日9500多个。
晓飞是“移动银行”
年逾古稀的村民刘绿让家有11个人在外打工,家里只留下他和老伴。他说,晓飞是我看到的最好的邮递员,我家每个月都有几笔汇款寄来,我年老体弱,却取款很不方便,我就让晓飞帮我取,帮我存。晓飞带上我的身份证、印章,按时办好,第二天把存折带来,我很放心。他就像我家的“移动银行”。
过去,由于存取钱不太方便,**镇**片区的村民大多把钱“藏”在家中。而如今,村民只要一有钱,就会立即把钱交给**存入邮政储蓄银行。村民们说:“把钱交给晓飞,安全,方便,放心。”
村民们的变化,缘自**多年来优质、快捷的服务。
2003年3月12日晚10时,**镇七里村唐启玖老师的母亲突发疾病,情况万分危急。然而,他把家里的钱全存进了银行,晚上小山村一时也筹不到钱。唐启玖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拨通了**的电话。**得知情况后,二话不说,把家中的3000多元钱带上,并与妻子分头向邻居借了2000元钱,立即骑摩托车送往11公里外的唐启玖家。从接到电话到送款到家,先后不到40分钟,从而使唐启玖的母亲得以及时送往**市第一医院治疗并脱险。此后,唐启玖一直称赞**为“银行110”,并动员所有亲戚朋友把钱交由**存到邮政储蓄,先后达40多万元。
优质的服务赢得了村民的信任。**的邮路沿途的村子是稻种制种区,每年卖种子的钱不少。村民常把几万、十几万的现金都交给他存
**,雪峰山麓下的一名普通乡邮员。13年来,他日复一日地行走在崎岖的乡村田野之间,在把一封封信件、一个个包裹、一份份报纸和一袋袋农资及时送到村民手中的同时,悄然将文明、科技和爱心撒播到**县**镇**片区12000多村民心中。从他身上,人们读懂了什么是敬业、责任、感恩和大爱。
在**13年如一日的坚守中,在他234000多公里的行程里,**镇**片区的村民认识了他,喜欢上了他,离不开了他。朴实的村民把对**的感谢与称赞融入一个个“爱称”——晓飞是“流动邮局”
“晓飞很勤快,村里人寄取包裹、汇款都不用出村,只要填好单子,出示有效证件,交给晓飞他准能给你办妥,他就是我们这里的‘流动邮局’。”**县人大代表、**镇高桥村党支部书记唐再兴盛赞**。
赞誉来自贴心的服务。**,**县**邮政支局聘用的一名普通的乡邮员,自1994年9月背上“中国邮政”的邮袋之日起,24岁的他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干,一定要为曾给予自己和家人无数帮助的家乡父老服好务。
13年来,**是这样想的,更是这样做的。
**负责**镇**片区12个村政村12000多村民的邮件投递任务。这条邮路地处雪峰山麓,山高路险,往返60多公里。
1998年前,**全靠走路或骑自行车投递邮件,每天清晨出门,晚上8点多后才能回到家。这期间,**穿的鞋子破了一双又一双,撑的雨伞烂了一把又一把,背的邮袋烂了一个又一个,然而,他投递的邮件没有耽搁过一回,更没有掉过一件次。
1998年后,**片区除三个村外,其余的村都通上了公路。看到女婿每天工作那么辛苦,岳父母为家境贫困的**买了一辆摩托车送邮件。骑上摩托车后,**投递邮件更勤快了。然而,好景不长,2003年至今,**投递邮件所跑的公路一直进行大改造,到处坑坑洼洼。雨天骑车深陷泥坑寸步难行;晴天骑车尘土飞扬双眼难开。即使这样,**也从未退却,每天坚持按时投递邮件。至2003年底,岳父母送给**的摩托车终于不堪重负,彻底“散架”了。
“干上了这一行,我就一定要把它干好。”**说,自己是农民的儿子,6岁时父亲便瘫痪在床,母亲也患有手疾,是乡亲们的帮助才使自已兄妹三人长大,是党和政府关心才使自己有了这份工作。因而,**给自己立下了“风雨无阻的工作原则”:无论遇到多大困难,面对何种情况,都要想方设法把邮件及时送到村民手中。
今年初百年一遇的冰雪灾害期间,大雪封路,寸步难行。然而,只要邮件一到**邮政支局,**就会背着邮袋步行进村入户投递。把鞋子挷上布条,冒着刺骨的寒风,踏着10多厘米深的冰雪,**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空无一人乡村邮路上。一次,**重重摔了一跤,尾椎骨严重受伤,此后近两个月臀部不能完全“挨凳板”。然而,**依然冒着风雪投递邮件。他说:“快到春节了,在外打工的村民寄回家的汇款和邮件很多,如果我不能在春节前把这些汇款和邮件送到他们的父母儿女手中,他们就不能过好春节,我的心也会不安。”
不仅如此,**还为自己定下了“热情周到的服务宗旨”,要求自己在工作中做到“三到”、“三尽”:“宣传到位、工作到位、服务到位;尽心、尽力、尽责。
在**片区许多村民家中都“珍藏”着一张特殊名片,名片上写有**的名字、服务范围、联系电话等。有了这张名片,村民寄信、汇款、取钱,甚至购买日常用品,只要一个电话,**就会上门服务,有求必应。他说:“自己多麻烦一点,多累一点,村民就可多省时、省钱、省力,何乐而不为呢?”
**片区外出打工的人很多,每天的邮件、汇款多则10多件,最少也达5件以上。**13年如一日为村民们代收、代寄、代领各种邮件、汇款。笔者算了一笔帐,接平均每天5件计,13年中除去星期天和法定假日,就有19500多件,每件替村民省车费钱6元,共计为村民节省117000多元;每件为村民省时半天,共计节省劳动日9500多个。
晓飞是“移动银行”
年逾古稀的村民刘绿让家有11个人在外打工,家里只留下他和老伴。他说,晓飞是我看到的最好的邮递员,我家每个月都有几笔汇款寄来,我年老体弱,却取款很不方便,我就让晓飞帮我取,帮我存。晓飞带上我的身份证、印章,按时办好,第二天把存折带来,我很放心。他就像我家的“移动银行”。
过去,由于存取钱不太方便,**镇**片区的村民大多把钱“藏”在家中。而如今,村民只要一有钱,就会立即把钱交给**存入邮政储蓄银行。村民们说:“把钱交给晓飞,安全,方便,放心。”
村民们的变化,缘自**多年来优质、快捷的服务。
2003年3月12日晚10时,**镇七里村唐启玖老师的母亲突发疾病,情况万分危急。然而,他把家里的钱全存进了银行,晚上小山村一时也筹不到钱。唐启玖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拨通了**的电话。**得知情况后,二话不说,把家中的3000多元钱带上,并与妻子分头向邻居借了2000元钱,立即骑摩托车送往11公里外的唐启玖家。从接到电话到送款到家,先后不到40分钟,从而使唐启玖的母亲得以及时送往**市第一医院治疗并脱险。此后,唐启玖一直称赞**为“银行110”,并动员所有亲戚朋友把钱交由**存到邮政储蓄,先后达40多万元。
优质的服务赢得了村民的信任。**的邮路沿途的村子是稻种制种区,每年卖种子的钱不少。村民常把几万、十几万的现金都交给他存
乡镇邮员流动邮局大爱无边先进事迹
点击下载
本文2009-06-26 11:11:06发表“事迹材料”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29730.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