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市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
在国际国内大环境的影响下,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环境和条件正在急剧变化。切实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加快发展服务业,大力推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与生产性服务业联动发展、居民消费结构优化提升与消费性服务业互动发展,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已成为我市新一轮发展的重大战略抉择。
本规划纲要的主要任务是:分析我市服务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及面临机遇,明确全市今后5 年服务业发展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以及主要任务,提出促进服务业发展的保障措施。本规划纲要的基准年为2007 年,期限为2008 一2012 年。一、发展现状
(一)发展现状。经过近年来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市服务业的各个方面都有了较大进展,为下步进一步加快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
1 、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2007 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141 亿元,比2004 年增长70 . 3 % ,年均增长19 . 4 % ,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gdp 的比重达33 . 5 % ;全市服务业实现税收收入15 . 7 亿元,比2004 年增长80 . 1 % ,占地方财政收入的32 . 5 %。服务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
2 、传统服务业优势明显。2007 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4 . 7 亿元,市场成交额达412 . 8 亿元,分别比2004 年增长60 . 9 %和83 %。全市传统服务业实现增加值62 . 54 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44 . 4 % ,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批发
零售贸易及住宿餐饮业、房地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11 . 77 亿元、34 . 63 亿元、16 . 14 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8 . 4 %、24 . 6 %和11 . 4 %。
3 、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金融保险业快速成长,2007 年,全市共有银行业金融机构18 家,保险企业35 家,分别比2004 年增加了8 家和23 家,金融保险业实现增加值26 . 67 亿元。会展经济发展迅猛,2007 年全市共举办各类展会8 个,实现交易额54 亿元,比2004 年增长94 . 2 %。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方兴未艾,芦城物流、舜发物流等一批物流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塑料城网上交易市场自2004 年创办至2007 年底成交额超过1200 亿元,“中塑价格指数”已成为全国塑料行情的风向标。休闲旅游业日益兴旺,至2007 年底,市内共有国内旅行社20 家,大小景区23 个;2007 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10 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5 亿元,分别比2004 年增长96 . 8 %和108 . 3 %。
4 、服务业载体不断完善。全市商贸服务业发展框架基本形成,以华联商厦为代表的百货业和华联超市为代表的连锁业初具规模,形成了**西路餐饮休闲街、南进路服饰街、丰大路汽车销售街等一批商业特色街区,同时建成了一批乡镇、村连锁超市和便利店,城乡商贸服务网络不断完善。专业市场建设步伐加快,中国玩具城、中国科技城、江南水暖城等不断发展壮大,中国毛皮城、华东灯具城等建成投运。各类展会活动频繁,中国塑料博览会、中国**节、四明旅游节等节庆会展影响度不断扩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建设不断深化,良渚文化、钱江名人文化以及革命红色文化等人文资源以及四明山自然生态资源得到不断挖掘利用。
(二)存在问题。尽管近几年来我市服务业发展迅速,成效显著,但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 、服务业发展层次有待提升。我市服务业业态尚处于较低层次,低附加值的商业批零、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所占比重较大,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业总量较小。同时服务业企业单体规模普遍较小,缺乏一批有实力的生产性服务企业和有影响的服务品牌,服务业企业在经营理念、管理方法、技术应用、专业人才等与先进地区相比有明显差距。
2 、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相对滞后。虽然我市传统服务业相对集聚发展的趋势比较明显,但微型cbd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物流园区、总部基地、科创中心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相对滞后,规模集聚效应还没有形成。
3 、服务业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我市服务业的发展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在城市边缘、各乡镇、社区和农村的发展则相对迟缓。随着城市框架的拉开,服务业的设施、布局与城市化推进步伐不相协调的矛盾日益显现。
二、发展趋势
(一)所处的发展阶段决定着服务业进入加速发展期。当前我市已进入人均gdp5000 一10000 美元的发展阶段。国内外发达国家和地区发展经验表明,在这一阶段,城市化、工业化步伐进一步加快,消费结构和产业结构将加速转变,经济发展将逐步形成“消费主导+服务业推动”发展模式。城市化以及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将促进消费性服务业需求总量扩张和层次提升;工业化步伐加快促使产业分工进一步深化,工业经济逐步转型并重点向研发和营销两端延伸,服务外包步伐不断加快,生产
性服务业发展将迎来越来越大的需求空间。
(二)自然享赋及产业基础为服务业加速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随着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通车,我市的区位优势日益凸现,加上我市十分丰富的山水资源和底蕴深厚的人文资源,为建设和谐宜居城市、发展休闲旅游业提供了良好条件。经过多年的持续发展,我市在农业、工业领域已基本形成一批产业基础扎实、特色优势明显的优势产业、块状经济(产业集群),并培育了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产业、龙头企业;传统商贸服务业以及中国塑料城等专业市场在周边区域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辐射力,同时,物流会展、信息服务、社区服务等服务业发展方兴未艾。这些都为今后我市服务业加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三)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变化为服务业加速发展带来诸多机遇。今后几年我市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环境等瓶颈制约越来越突出,而服务业对物质资源的需求以及能耗和污染物排放相对较少,且现代服务业能促进三次产业的协调互动,加快发展服务业,既能缓解资源环境约束带来的制约,又能促进全市经济的转型升级、持续平稳发展。随着我市城市化和和谐宜居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消费服务业需求容量将不断放大,而且中心城区“退二进三”进程也将进一步加快,这为服务业发展既提供了发展需求,又提供了发展空间。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以及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服务业国际资本、人才流动将转向经济相对稳定的中国的趋势更为明显,这为我市承接国际服务业资本、人才转移,提升我市服务业发展水平带来难得的机遇。
当前,我市服务业内在发展机制正在逐步形成,加快发展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是我市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顺应发展趋
势,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转型升级,推进和谐宜居城市建设的必然选择。
三、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区域性服务业高地为目标,坚持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导向,将加快发展服务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进一步优化结构、扩大规模、增强功能,努力形成“附加值高、带动力强、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经济体系,并使之成为我市新一轮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
(二)基本原则。
1 、市场导向,改革推动。发展服务业必须以市场需求变化为导向,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完善市场环境,促进供需互动。同时,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把创新制度供给、公平市场准入、扩大开放合作,努力优化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体制环境和开放环境。
2 、发挥优势,塑造特色。发展服务业必须立足**实际,充分利用杭州湾跨海大桥开通和宁波港口经济大发展带来的大好机遇,紧紧围绕丰富的山水、人文资源以及具有明显特色的产业集聚优势,实施错位发展战略,大力发展能体现**特色的服务业。
3 、突出重点,创新驱动。按照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要,大力发展物流会展、科技信息、中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以生产性服务快速发展来加快推进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继续抓好商贸、旅游、房地产以及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消费性服务业,在持续
扩大服务业发展规模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同时,积极引导服务业企业不断进行理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业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培育服务业发展新亮,点。
4 、产业互动,城乡联动。坚持三次产业共生互动,引导服务业与制造业及农业间的互促、互动和融合发展,利用一、二产业基础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好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一、二产业更好发展。同时,坚持以城带乡,在继续强化中心城区综合服务功能建设的基础上,扶持农村服务业发展,大力推进城乡服务均等化,实现服务业的城乡合理布局。
(三)发展目标。今后五年,我市服务业发展要顺应服务业加速发展态势,努力在扩大总量、优化结构、创新体制等方面取得明显进展,使服务业成为我市经济转型升级、持续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坚强保障。
1 、总量进一步扩大。积极推进服务业加快发展,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规划期内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幅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幅2 个百分点以上;到2012 年,全市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54 亿元以上,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8 %左右。
2 、结构进一步优化。积极推进物流会展、科技信息、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发展,进一步壮大传统商贸、休闲旅游、专业市场等特色优势产业,努力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服务业企业集团。积极推进服务业向中心城区、产业集聚区集聚,促进服务业由城镇向农村延伸。
3 、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着力深化服务业管理体制改革,
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加快形成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融资、用水、用地、税费等政策体系,不断扩大服务业开放水平,进一步营造促进服务业发展的浓烈氛围。建立健全统分结合的服务业工作机制,加强和完善服务业统计制度,努力形成科学合理的服务业发展考核评价机制。
**市服务业发展主要指标
四、重点工作任务
(一)商贸流通业。
1 、发展目标:通过推行现代流通方式,调整商贸流通业的布局结构和业态结构,全面形成深购远销、高效畅通的批发经营网络和布局合理、业态先进的零售商业格局。到2012 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250 亿元。
2 、发展重点:
( 1 )不断健全城乡商贸服务业网络体系。围绕中心城区商业中心的培育建设,突出引导现代商贸服务业聚集发展,积极推进商品、建筑和人文特色鲜明的商业街区建设,合理配置餐饮、娱乐、休闲等配套服务功能,全面提升新建路、阳明路、南雷路、四明路等市级商业街区的功能。积极推进区域商业中心建设,引进和配置一批大中型超市、各类专业店、专卖店,不断增强区域商贸服务功能和辐射能力。全面推进社区商贸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增加服务门类和网点数量,积极打造方便、快捷的社区居民10 分钟消费圈。加快镇级商贸中心建设,按照“一条街、一个卖场、一个标准化菜场”的要求,进一步优化城乡商贸网络布局,促进城市商贸服务业向农村延伸,大力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农村菜市场改造工程,不断完善农村商贸流通网络。
( 2 )加速提升商贸服务业能级。大力发展连锁经营,推动连锁经营向传统业态及多个领域渗透,推进传统商店向连锁超市或便利店转型。加快发展商贸物流配送,推进传统批发交易市场的调整改造和提升,逐步推广现代商品交易方式,强化展览展示、商品信息服务、购销代理等多种交易服务功能。结合中心城区重大区块改造,加快引进一批精品百货店、专业店、品牌折扣店等
新型零售业态,加快建设大型购物广场,积极培育高端商贸服务集聚区;积极推进“退二进三”步伐,加快塑料城中央商务大楼、阳明商业广场等一批商务办公楼建设,着力发展楼宇经济、总部经济。加快深化流通体制改革,推进优势企业开展跨行业、跨地区的资本和业务重组,培育大型连锁龙头企业和流通企业集团。( 3 )提升发展餐饮住宿业。大力推进特色餐饮街区建设,积极发展大众餐饮,开展便民、利民服务,不断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坚持“量质并重、质为优先”策略,积极培育国家特级酒店等餐饮品牌企业和餐饮特色街,努力推进特色菜品创新和文化挖掘,促进餐饮经营内涵式、特色化发展;推进住宿业快速发展,优化结构,合理布局,积极发展经济型酒店,规范发展各类大众化旅馆。在餐饮和住宿业全面推进标准化服务和现代化管理,全面提高餐饮住宿业的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加强规划引导和市场管理,推进全市餐饮和住宿业健康发展。
( 4 )加快推进专业市场建设。紧紧依托新建北路生产资料市场集聚的先发优势,加快中国塑料城、中国有色金属材料城、模具城二期的规划整合和项目建设,努力把城北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成为“长三角国际工业原料采购中心”、“杭州湾南翼物流枢纽节点”、“长三角南翼国际特色工业会展基地”、“区域性知识型商务服务中心”。加强专业市场培育与特色市场新建的战略研究,加快传统市场信息化改造提升,积极培育发展中国裘皮城、浙江塑料城网上交易市场、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梁弄灯具城。以现代流通理念、流通技术和经营方式改造提升专业市场,推进有条件的市场由传统市场向现代市场转型。
(二)进出口贸易业。
1 、发展目标:依托宁波港口和我市产业集聚优势,搭建平台,创新服务,稳定发展对外出口,全面强化生产资料和重要资源产品的进口,确保全市对外贸易持续发展。到2012 年,全市自营出口达到60 亿美元,自营进口16 亿美元。
2 、发展重点:
( 1 )加快引进和培育各类进出口贸易主体。采取适当的财政政策,支持外贸流通企业发展壮大,努力培植一批综合性外贸龙头企业。重点引进一批国内外著名品牌销售总部和大型企业采购配送中心以及资本雄厚的批发商、代理商等境内外的进出口贸易机构,逐步建立比较完善的进出口贸易体系,到2012 年,外贸流通企业力争发展到200 家以上。
( 2 )鼓励发展进口贸易。依照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业态发展趋势,以发达的制造业为依托,着力引进机电、小家电、模具等相关产业的研发、工艺设计、销售、采购、物流配送、咨询和创意中心、教育培训、进出口代理等服务业机构,为提升出口制造业提供配套服务。充分利用当前发展进口贸易的有利形势和良好环境,积极拓展进口贸易,扩大进口规模,引导企业扩大新设备、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进口。
( 3 )突破发展服务外包产业。结合产业特点,主动承接跨国公司的离岸服务外包,建设以市科创中心、裘皮服装城、塑料城、模具城为重点的服务外包示范园区,大力发展能提升我市产品、产业结构的嵌入式软件、第三和四方物流、工业设计、信息技术以及家电、塑料模具等重点行业的行业解决方案设计等离岸外包业务,引进一批国内外重点服务外包企业,培育一批有承接离岸外包业务能力的市级服务外包骨干企业。
(三)休闲旅游业。
1 、发展目标:深入挖掘“一山一水一古城”为核心的优势资源,开发观光、文化、生态、休闲、度假等旅游产品体系,加强旅游市场营销,完善旅游服务功能,将**建设成为长三角地区文化旅游休闲胜地和新兴的旅游目的地。到2012 年,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力争达到580 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10 万人次,旅游收入达到50 亿元。
2 、发展重点:
( 1 )丰富旅游产品体系。全面整合旅游资源,构建以“一山一水一古城’,为核心,以独具地方特色的精品项目为支撑的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提升发展多元化、组合型的观光旅游,扶持发展高端休闲度假旅游设施,推进文化旅游产品的升级换代,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和农事节庆旅游,规范发展农家乐乡村旅游,着力培育和发展体育健身旅游、自助旅游、探险旅游等专项旅游产品和服务体系。
( 2 )加强旅游市场营销。认真细分目标客源市场,有针对性地开拓国内外旅游市场。实施对接世博会的专题计划,加强与周边县市及长三角地区各中心城市的区域合作,构建苏南、上海及除浙东以外其他区域的营销网络。创新营销方式,用足用好各
某市服务业发展规划纲要
本文2009-06-17 11:18:35发表“工作计划”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28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