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状及对策
为进一步加快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2008年底我们深入部分乡镇,围绕 “四区一线”产业布局,就如何立足龙头企业带动调活、调优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发展开展了调研。通过听取情况介绍、实地察看、召集农民和种养殖大户座谈交流。在认真分析论证的前提下,提出几点对策与建议,以供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参考。
一、我市农业产业结构布局现状
市委三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了“四区一线”发展战略,依据各乡场镇地理环境和资源优势,进行了产业布局。“四区一线”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对我市农业结构调整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步伐加快。“四区一线”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四项重点工作的推动作用凸显,农业产业结构、种植业结构日趋合理,种植业从以棉花为主的单元结构向以棉花、玉米、番茄、瓜菜为主的多元结构转变,2008年全市农作物总播面积达108.8万亩。其中,棉花73.26万亩,粮食20.08万亩,增长60.8%;番茄6.56万亩,增长13.4%;油料3.25万亩,增长20.6%;蔬菜3.73万亩,减少12.9%。农牧民人均纯收入6655元,增收488元,增长7.9%。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市牲畜最高饲养量达96.9万头(只),出栏牲畜63.15万头(只),出栏率63%;全年实现畜牧业总产值3.83亿元,牧民人均纯收入达5350元,增收248元;牧民定居273户、建饲草料地3.75万亩。优质肉羊“一线”、奶业片区、牛羊育肥产业带迅速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显著提高,引进了西域鸿兴、陕西龙首油脂项目,实施了天玉淀粉、屯河番茄、乌苏啤酒等技改扩建项目;农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各类专业协会111个,入社社员4700人,培育农村经纪人193人。,全市已有规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5个,带动农户2.36万户,
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
1、农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化程度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2、农副产品加工的深度和广度不够,资源优势尚未转化成产品优势;
3、“四区一线”产业发展不平衡,结构调整力度需进一步加大。棉花产业仍然没有向“高产、优质、高效”主产区方向发展,全市棉花种植规模较大,次宜棉区面积仍占一定比例;无公害蔬菜基地没有形成规模,全市蔬菜种植只有3.73万亩。番茄、玉米产业规模过小,不能满足龙头企业生产加工需求;奶牛养殖没有突破性进展,养殖规模仍然保持在3000头左右,不利于奶业龙头企业的发展;
4、农区畜牧业发展缓慢,问题较多,养殖规模小,分散经营,农民种养结合的意识强,发展养殖的积极性高,但由于受环境、土地因素的制约,无法扩大养殖规模,大多是房前屋后育肥养殖,环境卫生差,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勃。养殖小区规划建设不配套,目前,具有一定养殖规模的养殖大户有扩大规模的要求,但苦于无资金、无地块,农区养殖户基本上靠银行贷款育肥养殖,且贷款难,贷款额度小、周期短,这是束缚农区畜牧业发展的根本原因;疫病防疫工作滞后,农区兽医站兽医技术、防疫人员不足,经费紧张,医疗防疫设备陈旧,不能满足当前畜牧产业发展的需要。
三、农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抓调整增优势。调整产业结构是实现农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虽然有了较大调整,但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是在经济总量上,第一产业占的比重大,二、三产业占的比重小;在农业结构内部,种植业占的比重大,林牧业占的比重小;在品种比例上,一般品种比例大,优质品种比例小。我们新农村建设难,难在哪里。主要是工业化水平不高,还处在工业化的初期,结构不合理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最难点。重工业的发展对农业的带动不大,给农业带来辐射带动的只有轻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所以加快“龙头”企业的引进,面向农业、面向农民,减少中间环节使农民直接增收。轻工业、农牧副产品加工业,既是农业产业化的主体,也是推进我市工业化的重要领域。因此,要本着“质量调优、经济调活、效益调高、农民调富”的原则,继续下大力气予以调整。一要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紧紧围绕特色产业,以加工、流通环节为重点,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养殖业,强化加工业,完善流通业和服务业。我市有丰富的水土光热资源,发展农牧业条件优越,在棉花、粮食、玉米、番茄种植和畜牧养殖方面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初具规模,这为我市大力发展以农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轻工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轻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二要继续优化产业布局,引导农牧民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主导产业。依照市委确定的“四区一线”总体规划,要不断完善,充实提高,避免“四区一线”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要从整体上把握和落实好各区间、各线点的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等规划。规划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人性化,体现给老百姓办事的理念,要振奋人心,提的目标要符合实际,切实可行。规划要突出重点,不要说教,但规划要到位,充分体现大产业带动辐射作用。规划要把生态效益放在第一位,切实符合“四区一线”的水、土、光、热资源,因地制宜,发挥“四区一线”的作用。三要依托农业,重点发展畜牧业。发展农区畜牧业不仅可以化解单一的农业种植风险,保证农民在大灾之年也能有稳定的收入,而且能拓宽农业收入渠道,改变单一农业种植“广种薄收”的状况,农民增收有保证,还为畜产品加工业培育基地、提供原料,达到以农养牧、以牧促农的成效,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四要加快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要稳定棉花种植面积,大力发展粮食、玉米、番茄、瓜菜和特色农业,优化农产品品质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积极引导农民按“稳粮、扩经、增饲、种草、种蔬菜瓜果”的结构调整原则,调整粮、经、饲草种植
一、我市农业产业结构布局现状
市委三届三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了“四区一线”发展战略,依据各乡场镇地理环境和资源优势,进行了产业布局。“四区一线”发展战略实施以来,对我市农业结构调整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步伐加快。“四区一线”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四项重点工作的推动作用凸显,农业产业结构、种植业结构日趋合理,种植业从以棉花为主的单元结构向以棉花、玉米、番茄、瓜菜为主的多元结构转变,2008年全市农作物总播面积达108.8万亩。其中,棉花73.26万亩,粮食20.08万亩,增长60.8%;番茄6.56万亩,增长13.4%;油料3.25万亩,增长20.6%;蔬菜3.73万亩,减少12.9%。农牧民人均纯收入6655元,增收488元,增长7.9%。畜牧业发展势头强劲,全市牲畜最高饲养量达96.9万头(只),出栏牲畜63.15万头(只),出栏率63%;全年实现畜牧业总产值3.83亿元,牧民人均纯收入达5350元,增收248元;牧民定居273户、建饲草料地3.75万亩。优质肉羊“一线”、奶业片区、牛羊育肥产业带迅速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显著提高,引进了西域鸿兴、陕西龙首油脂项目,实施了天玉淀粉、屯河番茄、乌苏啤酒等技改扩建项目;农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各类专业协会111个,入社社员4700人,培育农村经纪人193人。,全市已有规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5个,带动农户2.36万户,
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
1、农业结构单一、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化程度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2、农副产品加工的深度和广度不够,资源优势尚未转化成产品优势;
3、“四区一线”产业发展不平衡,结构调整力度需进一步加大。棉花产业仍然没有向“高产、优质、高效”主产区方向发展,全市棉花种植规模较大,次宜棉区面积仍占一定比例;无公害蔬菜基地没有形成规模,全市蔬菜种植只有3.73万亩。番茄、玉米产业规模过小,不能满足龙头企业生产加工需求;奶牛养殖没有突破性进展,养殖规模仍然保持在3000头左右,不利于奶业龙头企业的发展;
4、农区畜牧业发展缓慢,问题较多,养殖规模小,分散经营,农民种养结合的意识强,发展养殖的积极性高,但由于受环境、土地因素的制约,无法扩大养殖规模,大多是房前屋后育肥养殖,环境卫生差,与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勃。养殖小区规划建设不配套,目前,具有一定养殖规模的养殖大户有扩大规模的要求,但苦于无资金、无地块,农区养殖户基本上靠银行贷款育肥养殖,且贷款难,贷款额度小、周期短,这是束缚农区畜牧业发展的根本原因;疫病防疫工作滞后,农区兽医站兽医技术、防疫人员不足,经费紧张,医疗防疫设备陈旧,不能满足当前畜牧产业发展的需要。
三、农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一)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抓调整增优势。调整产业结构是实现农业增效、农牧民增收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来,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虽然有了较大调整,但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是在经济总量上,第一产业占的比重大,二、三产业占的比重小;在农业结构内部,种植业占的比重大,林牧业占的比重小;在品种比例上,一般品种比例大,优质品种比例小。我们新农村建设难,难在哪里。主要是工业化水平不高,还处在工业化的初期,结构不合理是促进新农村建设的最难点。重工业的发展对农业的带动不大,给农业带来辐射带动的只有轻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所以加快“龙头”企业的引进,面向农业、面向农民,减少中间环节使农民直接增收。轻工业、农牧副产品加工业,既是农业产业化的主体,也是推进我市工业化的重要领域。因此,要本着“质量调优、经济调活、效益调高、农民调富”的原则,继续下大力气予以调整。一要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紧紧围绕特色产业,以加工、流通环节为重点,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养殖业,强化加工业,完善流通业和服务业。我市有丰富的水土光热资源,发展农牧业条件优越,在棉花、粮食、玉米、番茄种植和畜牧养殖方面历史悠久、经验丰富、初具规模,这为我市大力发展以农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轻工业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轻工业和农副产品加工业。二要继续优化产业布局,引导农牧民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主导产业。依照市委确定的“四区一线”总体规划,要不断完善,充实提高,避免“四区一线”是个筐,什么都可以往里装,要从整体上把握和落实好各区间、各线点的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等规划。规划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人性化,体现给老百姓办事的理念,要振奋人心,提的目标要符合实际,切实可行。规划要突出重点,不要说教,但规划要到位,充分体现大产业带动辐射作用。规划要把生态效益放在第一位,切实符合“四区一线”的水、土、光、热资源,因地制宜,发挥“四区一线”的作用。三要依托农业,重点发展畜牧业。发展农区畜牧业不仅可以化解单一的农业种植风险,保证农民在大灾之年也能有稳定的收入,而且能拓宽农业收入渠道,改变单一农业种植“广种薄收”的状况,农民增收有保证,还为畜产品加工业培育基地、提供原料,达到以农养牧、以牧促农的成效,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四要加快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要稳定棉花种植面积,大力发展粮食、玉米、番茄、瓜菜和特色农业,优化农产品品质结构,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积极引导农民按“稳粮、扩经、增饲、种草、种蔬菜瓜果”的结构调整原则,调整粮、经、饲草种植
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状及对策
点击下载
本文2009-06-10 09:34:05发表“调研报告”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27142.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 乡2024年度基层党建工作总结(02-19).docx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