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调查报告
1975年设立的**区,下辖**镇、**镇和**街道办事处,全区总人口50000余人,幅员面积43.1平方公里,位于重庆西部、“大足石刻”黄金旅游热线上,距重庆市主城区80公里,与**、**、大足比邻,处渝西、川东结合部。
**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区,工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初步形成了以汽车及零部件、轮胎及配套工业为龙头,饲料、铸锻、化纤为补充的工业框架。建区以来,全区始终坚持“城乡一体化、区厂共发展”的发展战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为“三区一城”建设和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笔者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通过对**30多年发展实践的深入调查研究,认为**能够在建设“城乡统筹发展先行区”的基础上,通过不懈的努力,建设科学发展先行区,为重庆科学发展提供示范和典型。
一、**发展积累的现实基础和优势
(一)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全区gdp总量由1978年的0.23万元猛增到2008年的30亿元,人均gdp超过8500美元。地方财政收入由1978年的38万元发展到2008年的2.62亿元。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18.8亿元,超过“十五”时期累计投资的1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62亿元。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1978年—2008年,一、二、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由11.9∶62.8∶25.3调整为1∶87.9∶11.1,第二产业发展为全区经济的主要支柱,为第三产业加快发展聚集了能量,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但农业增加值却年均增长了8.1%,农业生产效益显著提高。
(三)对外开放全面拓展。1978年—2003年,全区进出口总额为零,2004年为19万美元,2008年扩大到110万美元,年均增长55.1%,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2007、2008年实际利用外资425万美元,成功引进上海双钱轮胎项目、鞍钢贝卡尔特轮胎帘线项目、天懋胎圈钢丝项目、山东豪迈轮胎模具项目、东野特种车项目、云河专用车项目等,汽车及零部件、轮胎及配套链两大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中国西部汽车城初具规模。
(四)企业规模日益壮大。1978年—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1家(即原四川汽车制造厂)发展到46家,其中销售收入超过5000万元的工业企业达到13家,超过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5家。
(五)城市面貌日新月异。2008年建成区面积发展到6.45平方公里,城镇人口发展到4.4万人,城镇化率达到92.83%。城市森林工程初见成效,全区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11.94平方米。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投入使用。
(六)人民生活显著改善。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705元,位居全市第7位、渝西第2位。1978年—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9元提高到5380元,年均增长11.6%;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由20元提高到17800元,年均增长25.4%;2008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3.8岁;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硬化公路和等级公路,登记公路总里程达到65公里,达到全市先进水平。(七)社会发展全面协调。1978年—2008年,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由9人增加到18人,年均增长2.3%,重汽气团职工医院成功移交地方管理,全区拥有区人民医院、第二人民医院两家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高。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发展,老年秧歌队具有较高知名度;农民体育事业较快发展,多次获得起全市农民运动会各种奖项;围棋、象棋、少年武术等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体育馆正在积极建设之中。教育优先发展成果显著,市级重点中学已实现零的突破,城乡教育“捆绑式”发展极具活力,小学、初中、高中和高等教育入学率列全市前茅。**共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区、全国爱婴先进城区、市级山水园林城区、教育收费模范城区等各项全国性、全市性荣誉称号。
**已经具有40多年汽车产业发展的雄厚基础,双钱轮胎项目吸引了大批高素质配套企业入住,已形成汽车及零部件、轮胎及配套链两大支柱产业体系,具有较强的产业吸引力、聚集力与辐射力,具有要素资源集约化程度较高、产业工人力量雄厚、土地开发成本低、汽车人才智力资源集中、汽车文化内涵比较丰厚、城市服务功能相对完善等优势,具有地势平坦、依山(巴岳山)傍水(龙水湖)、40%森林覆盖率等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具有高速公路、铁路环绕的交通优势和处于渝西川东结合部的区位优势。**拥有风光秀丽的龙水湖和植被完好的巴岳山,自然环境良好,是天然的生态旅游胜地。**虽然幅员面积小、人口少,但**具有“融大智慧、干大事业、做大贡献、聚大辐射”的精神气魄和创业能力。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就能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区域经济综合实力和产业服务功能,全面改善城乡环境、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全面加强以社区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为基础的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增强生产力要素的聚集、辐射和乘数效应,把**建设成为重庆的科学发展先行区。
30多年来,**不失时机地抓住改革开放、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重庆直辖、城乡统筹等历史机遇,与时俱进地推进从服务重汽到区厂共荣、从经营项目到经营城市、从政府包办到社会共建等体制机制创新,坚持不懈地做大做强企业, 坚定不移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不遗余力地改善民计民生, 义无反顾地坚持又好又快发展, 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改革开放之路,经济社会、人民生活、城乡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科学发展的基础已经较为牢固,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市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区域地位显著提升的巨大变化。
二、**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
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继续蔓延,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日趋严峻。这场危机尚未见底,其严重的冲击性、极强的破坏性和广泛的影响性给我国经济带来严峻考验。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发展面临较大的困难和挑战,工业经济首当其冲,企业经营困难增多;汽车行业“一业独大”,经济抗风险能力较弱;新地块开发明显萎缩,房地产业不够健康;项目引进不容乐观,在建项目资金紧缺;财政收入增长困难,消费市场活力不足;就业形势较为紧张,城乡居民增收普遍困难;居民整体收入水平与人均gdp水平差距过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和严峻的挑战,我们要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认清宏观形势,提高科学决策能力,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迅速摆脱经济困境。关键时期更需要进一步增强工作的前瞻性、预见性,开动脑筋想办法,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把金融危机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主攻方向,保增长、促开放、扩投资,把经济社会建设真正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三、**发展面临的重大历史机遇
去年,国家确立重庆为全国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市委、市政府针对重庆大城市、大农村、大工业、大库区、大山区的实际确定了五大发展目标,即建设宜居重庆、森林重庆、畅通重庆、平安重庆、健康重庆,这是重庆未来发展蓝图,与人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体现以人为本,是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载体。今年初,国务院出台了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文件),肯定了重庆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推进改革开放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把重庆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相关部委将对重庆发展给予更大关注与支持。**发展面临良好的宏观环境,处于重要的历史机遇期,这些政策措施是我们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助推剂,我们一定要认真研究政策,用好用活政策,制定对策措施,把政策变为我们发展的动力。我们特别要认真研究国务院3号文件对重庆作出的长江上游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内陆出口加工基地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先行区、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长江上游的科技创新中心和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等重要定位,在**改革开放中主动对接政策,落实配
**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区,工业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初步形成了以汽车及零部件、轮胎及配套工业为龙头,饲料、铸锻、化纤为补充的工业框架。建区以来,全区始终坚持“城乡一体化、区厂共发展”的发展战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为“三区一城”建设和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笔者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通过对**30多年发展实践的深入调查研究,认为**能够在建设“城乡统筹发展先行区”的基础上,通过不懈的努力,建设科学发展先行区,为重庆科学发展提供示范和典型。
一、**发展积累的现实基础和优势
(一)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全区gdp总量由1978年的0.23万元猛增到2008年的30亿元,人均gdp超过8500美元。地方财政收入由1978年的38万元发展到2008年的2.62亿元。2008年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18.8亿元,超过“十五”时期累计投资的1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62亿元。
(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1978年—2008年,一、二、三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由11.9∶62.8∶25.3调整为1∶87.9∶11.1,第二产业发展为全区经济的主要支柱,为第三产业加快发展聚集了能量,第一产业比重明显下降,但农业增加值却年均增长了8.1%,农业生产效益显著提高。
(三)对外开放全面拓展。1978年—2003年,全区进出口总额为零,2004年为19万美元,2008年扩大到110万美元,年均增长55.1%,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2007、2008年实际利用外资425万美元,成功引进上海双钱轮胎项目、鞍钢贝卡尔特轮胎帘线项目、天懋胎圈钢丝项目、山东豪迈轮胎模具项目、东野特种车项目、云河专用车项目等,汽车及零部件、轮胎及配套链两大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中国西部汽车城初具规模。
(四)企业规模日益壮大。1978年—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由1家(即原四川汽车制造厂)发展到46家,其中销售收入超过5000万元的工业企业达到13家,超过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5家。
(五)城市面貌日新月异。2008年建成区面积发展到6.45平方公里,城镇人口发展到4.4万人,城镇化率达到92.83%。城市森林工程初见成效,全区人均拥有公共绿地面积11.94平方米。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投入使用。
(六)人民生活显著改善。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705元,位居全市第7位、渝西第2位。1978年—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9元提高到5380元,年均增长11.6%;城乡居民人均储蓄余额由20元提高到17800元,年均增长25.4%;2008年,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3.8岁;行政村实现了村村通硬化公路和等级公路,登记公路总里程达到65公里,达到全市先进水平。(七)社会发展全面协调。1978年—2008年,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由9人增加到18人,年均增长2.3%,重汽气团职工医院成功移交地方管理,全区拥有区人民医院、第二人民医院两家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不断提高。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发展,老年秧歌队具有较高知名度;农民体育事业较快发展,多次获得起全市农民运动会各种奖项;围棋、象棋、少年武术等在全市处于领先地位;体育馆正在积极建设之中。教育优先发展成果显著,市级重点中学已实现零的突破,城乡教育“捆绑式”发展极具活力,小学、初中、高中和高等教育入学率列全市前茅。**共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区、全国爱婴先进城区、市级山水园林城区、教育收费模范城区等各项全国性、全市性荣誉称号。
**已经具有40多年汽车产业发展的雄厚基础,双钱轮胎项目吸引了大批高素质配套企业入住,已形成汽车及零部件、轮胎及配套链两大支柱产业体系,具有较强的产业吸引力、聚集力与辐射力,具有要素资源集约化程度较高、产业工人力量雄厚、土地开发成本低、汽车人才智力资源集中、汽车文化内涵比较丰厚、城市服务功能相对完善等优势,具有地势平坦、依山(巴岳山)傍水(龙水湖)、40%森林覆盖率等良好的生态环境优势,具有高速公路、铁路环绕的交通优势和处于渝西川东结合部的区位优势。**拥有风光秀丽的龙水湖和植被完好的巴岳山,自然环境良好,是天然的生态旅游胜地。**虽然幅员面积小、人口少,但**具有“融大智慧、干大事业、做大贡献、聚大辐射”的精神气魄和创业能力。充分发挥这些优势,就能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环境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提升区域经济综合实力和产业服务功能,全面改善城乡环境、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全面加强以社区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为基础的和谐社会建设,全面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增强生产力要素的聚集、辐射和乘数效应,把**建设成为重庆的科学发展先行区。
30多年来,**不失时机地抓住改革开放、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轨、重庆直辖、城乡统筹等历史机遇,与时俱进地推进从服务重汽到区厂共荣、从经营项目到经营城市、从政府包办到社会共建等体制机制创新,坚持不懈地做大做强企业, 坚定不移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不遗余力地改善民计民生, 义无反顾地坚持又好又快发展, 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改革开放之路,经济社会、人民生活、城乡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科学发展的基础已经较为牢固,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最快、城市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区域地位显著提升的巨大变化。
二、**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
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继续蔓延,全球经济增长明显放缓,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日趋严峻。这场危机尚未见底,其严重的冲击性、极强的破坏性和广泛的影响性给我国经济带来严峻考验。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影响,**发展面临较大的困难和挑战,工业经济首当其冲,企业经营困难增多;汽车行业“一业独大”,经济抗风险能力较弱;新地块开发明显萎缩,房地产业不够健康;项目引进不容乐观,在建项目资金紧缺;财政收入增长困难,消费市场活力不足;就业形势较为紧张,城乡居民增收普遍困难;居民整体收入水平与人均gdp水平差距过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面对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和严峻的挑战,我们要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认清宏观形势,提高科学决策能力,牢牢把握发展的主动权,迅速摆脱经济困境。关键时期更需要进一步增强工作的前瞻性、预见性,开动脑筋想办法,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把金融危机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主攻方向,保增长、促开放、扩投资,把经济社会建设真正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三、**发展面临的重大历史机遇
去年,国家确立重庆为全国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市委、市政府针对重庆大城市、大农村、大工业、大库区、大山区的实际确定了五大发展目标,即建设宜居重庆、森林重庆、畅通重庆、平安重庆、健康重庆,这是重庆未来发展蓝图,与人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体现以人为本,是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载体。今年初,国务院出台了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文件),肯定了重庆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推进改革开放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把重庆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家相关部委将对重庆发展给予更大关注与支持。**发展面临良好的宏观环境,处于重要的历史机遇期,这些政策措施是我们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的助推剂,我们一定要认真研究政策,用好用活政策,制定对策措施,把政策变为我们发展的动力。我们特别要认真研究国务院3号文件对重庆作出的长江上游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内陆出口加工基地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先行区、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长江上游的科技创新中心和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等重要定位,在**改革开放中主动对接政策,落实配
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调查报告
点击下载
本文2009-06-06 16:22:04发表“调研报告”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26450.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 乡2024年度基层党建工作总结(02-19).docx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