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
教育是人才资源开发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性产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必须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进程中,要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互利双赢的发展格局,促进城乡教育全面、协调、均衡发展,为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
本调研课题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于解决**区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在总结和分析城乡教育发展的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推进全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区城乡教育发展现状
(一) 基本情况
**教育,底子薄,发展快,有特色。70年代,建区之初,只有厂子弟中学一所单设初中,戴帽初中2所,当时办学条件、教育质量不但在老重庆的9个区垫底,即使在原来的重庆8县,现在的渝西地区也是垫底。
1994年顺利通过四川省“两基”检查验收,成为重庆市第二个“两基”、“普实”合格区县;2001年获市“两基”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2003年通过了市政府“两基”复查验收,成为全市第二个普及义务教育先进区;先后被评为重庆市“首批素质教育实验区”、“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先进单位。从1997年秋季开始,我区实行6周岁儿童全部就近入学,小学毕业生全部免试入初中,并依法对义务教育阶段进行管理,在全市处于领先水平。目前,全区小学入学率、巩固率一直为100%,初中辍学率已经控制在1%以内。教育质量稳步上升。 2005年,在全市率先实行了高中阶段免试入学制度。高中阶段教育实现普及。2006年成功创建了1所市级重点中学,并于2007年4月被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市级重点中学。
目前,全区有各级各类学校24所,其中市级重点高完中1所,中职学校2所,初中2所,小学8所,幼儿园11所。在校学生10999人,在职教职工578人,其中专任教师506人,高级职称37人,中级职称209人。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我们以制定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为龙头,以实行义务教育均衡投入政策为重点,以完善人事分配制度为突破口,以改革办学体制为依托,有效推动了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
1.充分发挥了教育规划的引领和导向作用。一是规划先行。2007年,我区在全市率先完成《**区教育事业发展规划》(2007—— 2020)编制,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二是目标明确。提出于2012年前高水平高质量普及十二年教育,实现区域内教育发展均衡化;到2020年前,形成与20万人口规模相适应的全部城市化的从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教育的现代化教育体系,教育发展实现标准化、优质化、均衡化。三是保障有力。将投资6亿元,在土地极度紧张的情况下,保证教学用地,改、扩建14所中小学和15——20所幼儿园。该规划一并纳入《**区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2.构建了教育均衡发展的经费保障体制。一是统一经费标准。确保教育投入,自2007年起,我区在全市率先打破按城市、城镇、农村类别安排经费的做法,实行均衡安排中小学拨款。全区所有中小学均按统一标准安排经常性运行经费,2008年,按小学每生675元,初中每生1010元安排经常性运行经费。二是倾斜薄弱学校。我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校舍维护、电教教仪和图书配备、教师培训等专项经费安排方面非常重视对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进行倾斜,逐步缩小农村与城镇学校在办学条件上的差距,弥补历史欠账。三是帮扶弱势群体。通过实施“贫困生救助”工程,自2005年以来我区没有出现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现象。2007年安排经费50余万元,通过“两免一补”、“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女童补助”、“边远学生午餐、交通补助”等项目,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救助,求助面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20%以上。从2008年秋季新学期起,对**户籍学生就读区内中职学校免除学费。
3.构建了教育均衡发展的师资保障机制。一是消除城乡教师待遇差距。农村中小学教师每月还可得到午餐、通讯、交通等补助,部分农村教师的收入甚至高过城市教师。二是建立城乡学校之间教师交流机制。三是完善继续教育制度。教师人均经常性培训经费每年不低于200元,带动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
4.构建了教育均衡发展的管理新机制。从2006年秋季起,**区在全市率先按照“一校两区、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一个法人、一体化管理”的原则,推行城乡学校“捆绑式”办学模式,构建起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管理机制。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城乡教育差距明显缩小。
二、存在的问题
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思想,用“三把尺子”衡量**教育,把教育放在城市发展的大背景和框架中来分析,我们发现,**教育还存在一些有违科学发展观、影响教育健康协调发展、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问题。
(一)横向比:用区的标准衡量,我区教育发展总体水平与主城各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与主城经济较发达区横向比,**区的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还不够适应,教育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特色学校、品牌学校树立不够。
(二)纵向比:硬件投入和软件建设任务仍然艰巨
1.高水平高质量普及十二年教育硬件投入任务艰巨
历年来,区委、区政府对教育投入较大,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已有的硬件条件无法支撑“双高”需要,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进展缓慢,只有三分之一的学校达到标准。各校运动场地、功能用房、教育装备多为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两基”标准,仍然是教育投入缺口较大。
2.教师队伍建设面临巨大挑战
教师队伍的总体素质离“双高”需要还有较大差距。正在实施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改革和绩效工资改革对学校的现有秩序冲击巨大。学校现有的协调发展的平衡格局即将打破,新的平衡短期内很难建立,稳定工作将在较长时期内成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问题。
3.学校内涵发展还需大力加强
各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管理效益存在差距,要加强现代学校管理,建立和完善教育均衡发展、一体化发展的监测制度,定期对辖区内学校间的差距进行监测和分析,帮助学校提高管理水平。
(三)“314”标尺比:优质教育资源不足,教育均衡发展不够,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在城市区域和空间变大的过程中,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资源配置的规划缺乏保障,相对于人口集中和学龄人口增加的地区,一些学校建设落后,教育设施规模较小,优质教育缺乏的矛盾突出。在城区不断扩展,农民、进城务工人员渴求让子女接受相对优质的城市教育资源的形势下,出现了城区中小学规模小,用地严重不足、功能用房紧缺、班额较大等问题。
三、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国家和重庆的宏观政策
2008年7月,国家教育部与重庆市人民政府签订了《建设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战略合作协议》,该协议对未来重庆教育的发展将产生深刻的影响,也带来了一些实质性的发展项目与机遇。
2008年10月,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各项统筹之首。
2008年11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决定,当前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初步匡算,这十项工程建设,到2010 年底约需投资4 万亿元。2008年的中央投资1000亿元,其中有44亿涉及到教育事业发展。同时,按照重庆新的城市化规划,全市3100多万人口的半数以上都将住进城镇。而为实现这一目标,“十一五”期间,重庆将完成总量达13000亿元的投资,其中5200多亿元资金将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到2
本调研课题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眼于解决**区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和矛盾,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在总结和分析城乡教育发展的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推进全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一、**区城乡教育发展现状
(一) 基本情况
**教育,底子薄,发展快,有特色。70年代,建区之初,只有厂子弟中学一所单设初中,戴帽初中2所,当时办学条件、教育质量不但在老重庆的9个区垫底,即使在原来的重庆8县,现在的渝西地区也是垫底。
1994年顺利通过四川省“两基”检查验收,成为重庆市第二个“两基”、“普实”合格区县;2001年获市“两基”工作先进单位称号; 2003年通过了市政府“两基”复查验收,成为全市第二个普及义务教育先进区;先后被评为重庆市“首批素质教育实验区”、“基本普及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先进单位。从1997年秋季开始,我区实行6周岁儿童全部就近入学,小学毕业生全部免试入初中,并依法对义务教育阶段进行管理,在全市处于领先水平。目前,全区小学入学率、巩固率一直为100%,初中辍学率已经控制在1%以内。教育质量稳步上升。 2005年,在全市率先实行了高中阶段免试入学制度。高中阶段教育实现普及。2006年成功创建了1所市级重点中学,并于2007年4月被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市级重点中学。
目前,全区有各级各类学校24所,其中市级重点高完中1所,中职学校2所,初中2所,小学8所,幼儿园11所。在校学生10999人,在职教职工578人,其中专任教师506人,高级职称37人,中级职称209人。
(二)主要做法
近年来,我们以制定教育事业发展规划为龙头,以实行义务教育均衡投入政策为重点,以完善人事分配制度为突破口,以改革办学体制为依托,有效推动了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进程。
1.充分发挥了教育规划的引领和导向作用。一是规划先行。2007年,我区在全市率先完成《**区教育事业发展规划》(2007—— 2020)编制,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二是目标明确。提出于2012年前高水平高质量普及十二年教育,实现区域内教育发展均衡化;到2020年前,形成与20万人口规模相适应的全部城市化的从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教育的现代化教育体系,教育发展实现标准化、优质化、均衡化。三是保障有力。将投资6亿元,在土地极度紧张的情况下,保证教学用地,改、扩建14所中小学和15——20所幼儿园。该规划一并纳入《**区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2.构建了教育均衡发展的经费保障体制。一是统一经费标准。确保教育投入,自2007年起,我区在全市率先打破按城市、城镇、农村类别安排经费的做法,实行均衡安排中小学拨款。全区所有中小学均按统一标准安排经常性运行经费,2008年,按小学每生675元,初中每生1010元安排经常性运行经费。二是倾斜薄弱学校。我区在基础设施建设、校舍维护、电教教仪和图书配备、教师培训等专项经费安排方面非常重视对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进行倾斜,逐步缩小农村与城镇学校在办学条件上的差距,弥补历史欠账。三是帮扶弱势群体。通过实施“贫困生救助”工程,自2005年以来我区没有出现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现象。2007年安排经费50余万元,通过“两免一补”、“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女童补助”、“边远学生午餐、交通补助”等项目,对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进行救助,求助面占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20%以上。从2008年秋季新学期起,对**户籍学生就读区内中职学校免除学费。
3.构建了教育均衡发展的师资保障机制。一是消除城乡教师待遇差距。农村中小学教师每月还可得到午餐、通讯、交通等补助,部分农村教师的收入甚至高过城市教师。二是建立城乡学校之间教师交流机制。三是完善继续教育制度。教师人均经常性培训经费每年不低于200元,带动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
4.构建了教育均衡发展的管理新机制。从2006年秋季起,**区在全市率先按照“一校两区、两块牌子、一套班子、一个法人、一体化管理”的原则,推行城乡学校“捆绑式”办学模式,构建起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管理机制。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城乡教育差距明显缩小。
二、存在的问题
以科学发展观作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指导思想,用“三把尺子”衡量**教育,把教育放在城市发展的大背景和框架中来分析,我们发现,**教育还存在一些有违科学发展观、影响教育健康协调发展、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问题。
(一)横向比:用区的标准衡量,我区教育发展总体水平与主城各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与主城经济较发达区横向比,**区的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还不够适应,教育发展水平明显滞后于经济发展,特色学校、品牌学校树立不够。
(二)纵向比:硬件投入和软件建设任务仍然艰巨
1.高水平高质量普及十二年教育硬件投入任务艰巨
历年来,区委、区政府对教育投入较大,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但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已有的硬件条件无法支撑“双高”需要,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工程进展缓慢,只有三分之一的学校达到标准。各校运动场地、功能用房、教育装备多为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两基”标准,仍然是教育投入缺口较大。
2.教师队伍建设面临巨大挑战
教师队伍的总体素质离“双高”需要还有较大差距。正在实施的事业单位岗位设置改革和绩效工资改革对学校的现有秩序冲击巨大。学校现有的协调发展的平衡格局即将打破,新的平衡短期内很难建立,稳定工作将在较长时期内成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问题。
3.学校内涵发展还需大力加强
各学校的办学水平和管理效益存在差距,要加强现代学校管理,建立和完善教育均衡发展、一体化发展的监测制度,定期对辖区内学校间的差距进行监测和分析,帮助学校提高管理水平。
(三)“314”标尺比:优质教育资源不足,教育均衡发展不够,难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在城市区域和空间变大的过程中,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资源配置的规划缺乏保障,相对于人口集中和学龄人口增加的地区,一些学校建设落后,教育设施规模较小,优质教育缺乏的矛盾突出。在城区不断扩展,农民、进城务工人员渴求让子女接受相对优质的城市教育资源的形势下,出现了城区中小学规模小,用地严重不足、功能用房紧缺、班额较大等问题。
三、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一)国家和重庆的宏观政策
2008年7月,国家教育部与重庆市人民政府签订了《建设国家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战略合作协议》,该协议对未来重庆教育的发展将产生深刻的影响,也带来了一些实质性的发展项目与机遇。
2008年10月,中共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各项统筹之首。
2008年11月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决定,当前要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并确定了当前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初步匡算,这十项工程建设,到2010 年底约需投资4 万亿元。2008年的中央投资1000亿元,其中有44亿涉及到教育事业发展。同时,按照重庆新的城市化规划,全市3100多万人口的半数以上都将住进城镇。而为实现这一目标,“十一五”期间,重庆将完成总量达13000亿元的投资,其中5200多亿元资金将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到2
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调研报告
点击下载
本文2009-06-06 16:07:26发表“调研报告”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26446.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 乡2024年度基层党建工作总结(02-19).docx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