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在校学生违法犯罪的调研对策

栏目:调研报告发布:2009-06-03浏览:2912下载276次收藏
青少年学生作为“五五”普法的重点对象,祖国的未来,加强和改进法制宣传和道德思想教育,不断增强在校师生法律素质和法制观念,预防和减少在校学生违法犯罪,不仅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法治国家的决策需要,也是司法行政乃至全党、全社会共同肩负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更是当前素质教育工作面临的紧迫而又现实的一项课题。今年初**市召开的第16届人民代表大会,也有不少代表进行提案,要求相关部门做好这项带有全局性、前瞻性的重要工作。为此,本文试对近几年**市在校学生违法犯罪的特点、原因和预防对策进行初步探讨研究。
  一、当前在校学生违法犯罪的主要特点
据调查,我市现有在校学生67413人,2005年2006年全市查获青少年学生违法犯罪分别占抓获案犯总数的9.7%和7.8%,2007年1-6月占8.1%。从侦破的案件看,在校学生违法犯罪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是违法犯罪年龄呈低龄化。2005年和2006年不满16周岁的分别占违法犯罪学生总数的63%和51%,且大部分为初中毕业生和初高中在读生。
  二是违法犯罪行为大都为侵财型。从近几年查获的案件看,敲诈、盗窃、抢夺等侵财型违法犯罪占总数的71.8%,不少案件虽然敲诈、抢夺数量金额不大,但性质都比较严重,主要为高年级向低年级、校外生向校内生进行威胁和暴力实施,标的物从金钱到物品,甚至为食品。
  三是作案方式具有团体性。有的是几名甚至多名学生结成团伙,互相壮胆,共同作案;有的是一人为首作案,其余人员跟从;有的是从起先的随从发展到帮忙,最后演变为共同作案,从而升级为犯罪团伙。
  四是作案动机呈多样化。从查处的案件归类分析,大部分违法犯罪案件其动机是为了挥霍,有的是为了吃喝玩乐,他们沉迷于网吧、电子游戏厅、歌舞厅、酒吧等,并涉足地下色情场舍,有的是为了寻求刺激,模仿行使恐怖片中的黑社会“老大”及其成员角色,显“英雄”本色,为非作歹,横行一方,其犯罪动机五花八门。
五是具有极大的社会危害性。在校学生基于识别、辩析能力较低,容易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感染,他们不计后果,重复作案且不断升级,使受害者和其他学生蒙上心理阴影,给学校正常的教育秩序和社会家庭带来严重影响,具有极大的危害性。
  二、在校学生违法犯罪的成因剖析
在校学生违法犯罪是内外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结果,既有学生自身主观方面问题,又有学校、家庭、社会等客观方面因素,综合主要有以下原因:
  1、自身脆弱失控的内在因素。在当今社会转型体制转轨期间,由于受社会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一些学生的法制观念淡薄,人生观、价值观、是非观、幸福观发生了严重的扭曲,致使他们逐步滑向违法犯罪。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内在的精神支柱,一部分学生对前途感到迷茫,不能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特别是在一些腐朽思想的侵蚀下,玩物丧志,精神颓废,失去理想,游戏人生,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二是黑白颠倒的是非观,违法犯罪学生大多数从小都有养尊处优,从而渐渐形成极端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个性品行,凡事都以是否满足个人私欲、对他利弊作为判断是非标准,以致混淆和颠倒了是与非、美与丑、荣誉与耻辱的标准,以我为主,无所欲为;三是缺乏基础文明和道德修养,违法犯罪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抽烟、酗酒、破坏公私财物、打架斗殴、赌博等不良现象,无视自身条件,不择手段追求物质高消费和超前消费,并把它看成是人身最大幸福,从而透发了各种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四是称王称霸的“英雄”观,这些违法犯罪学生在以我为中心的畸形心态支配下,拼命追求自己在同伙中的地位和所谓面子,以哥儿江湖义气为基准,拉帮结伙,共同作案,并以打架斗殴为乐事,以获取不义之财为“本事”,以斗狠称霸为“英雄”,以致走上违法犯罪之道路。
  2、不良社会环境的影响。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大量涌现,社会丑恶现象屡禁不止,特别是对青少年违法犯罪有重要影响的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在校学生违法犯罪的调研对策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