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石油气工作报告

栏目:工作报告发布:2009-05-16浏览:2934下载206次收藏

同志们:
      这次会议,是经国土资源部领导批准召开的。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领会国务院领导同志关于加强油气资源战略选区工作的重要批示;总结、交流选区工作经验和取得的阶段性成果,研究部署下一步
工作;审查选区项目2007年工作报告和2008年工作方案。下面,围绕会议主题,向会议报告有关情况。

 一、战略选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是由国家财政投入,国土资源部组织实施的一项前期性油气资源战略调查工作。自2004年4月启动以来,项目整体进展顺利,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一)首批验收的4个项目取得了重要成果和重大发现

首批验收的选区项目均取得了油气重大发现,落实了33个新的有利目标区和14个煤层气有利勘探区,优选出了一批勘探靶区和新的勘探层系,为扩大油气资源后备接替区奠定了基础。在南海北部陆坡深水海域获得了我国海域迄今最大的天然气发现,取得了我国深水勘探的重大突破,填补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在我国东部两大主力油田外围的新领域、新层系取得了历史性突破,为大庆油田加强外围油气勘探,建设“百年油田”扩大了资源战略接替区;为胜利油田开辟了勘探新层系和新领域,推动了整个华北地区前第三系的油气勘探。这些成果,对于我国油气勘探开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南海海域深水获得油气重大发现。对南海北部陆坡深水海域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多项油气地质新认识和深水勘探技术新突破。优选出10个有利目标区,并在其中的白云凹陷目标区成功实施了我国第一口水深超千米探井,获得了我国海域迄今最大的天然气发现,资源量约1100-1700亿立方米,初步展示了南海北部陆坡深水海域具备万亿方大气区的前景和潜力,也标志着我国深水油气勘探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大庆外围盆地获得油气重大发现。首次系统地对大庆外围盆地进行石油地质调查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的认识。优选出3个近期重点突破盆地、4个战略准备盆地和12个有利目标区,并在其中的方正断陷目标区实施了方6井和方4井,分别获得日产10.8m3和96 m3的高产工业油流,取得了大庆外围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突破,提升了外围盆地在大庆 “百年油田”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40多年来首次获得工业油气流。系统研究并论证了华北前第三系石油地质条件与油气资源潜力,优选了3套战略层系、11个有利目标区,并在其中的临清坳陷目标区实施了高古4井,首次获得工业油气流,实现了该区油气勘探的历史性
突破,为渤海湾盆地开辟了油气勘探新层系和新领域,带动了整个华北地区前第三系的油气勘探。

——煤层气开发利用前景研究和示范工程成效显著。系统研究和评价了我国主要含煤盆地煤层气资源状况和潜力,优选出14个煤层气有利勘探区。在目标区之一沁水盆地南部成功实施多分支羽状水平井,实现了煤层气开采技术国产化,示范效果显著。研究并提出煤层气勘探开发的有关政策建议,促进了我国煤矿瓦斯减排、生产安全和煤层气产业发展。这些成果的取得,对进一步加强全国油气资源战略调查和促进石油企业加快油气勘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是对开拓海域深水和新区、新层系、新领域起到了先导作用。选择南海北部深水区、大庆外围盆地、华北前第三系,并获得油气新发现,开拓了我国海域深水油气勘探的新领域、大庆油田外围油气勘探的新区、渤海湾盆地油气勘探的新层系,这些都体现出了
国家油气资源战略调查的基础和先导作用。

二是对寻找新的油气资源接替区起到了促进作用。在南海北部深水、大庆外围盆地和华北前第三系优选出了一批有利目标区,为石油企业向深水、外围和深层拓展提供了资源基础和技术支撑,准备了资源接续区,促进了新区、新领域油气地质调查评价工作。

三是对石油企业加快勘探起到了引导作用。选区项目取得重大发现后,中海油在南海北部深水新增地震勘探1万平方公里、落实50多个圈闭、部署多口深水探井,中石油和中石化也在这一区域投入了大量的工作量;中石油在大庆外围方正断陷新部署了8口探井和560平方公里三维地震,并将勘探范围扩展到松辽外围;中石化扩大了华北前第三系的勘查面积,并在临清坳陷部署新的风险探井;中联煤等10多家企业在沁水盆地加大了投资力度,形成了我国第一个大型煤层气商业勘探开发利用区。

(二)正在实施的项目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果

目前,正在实施的项目进展良好,初步展示出了明显的成果,在陆相老油田和西部工作程度较低的新区获得油气新发现。地质理论认识有了新的突破,推进了一批技术方法的创新和应用。落实了一批新的有利区带,优选出了一批勘探靶区。

一是取得了油气重要新发现。在陆相老油田探边挖潜获得重要发现。柴达木盆地西部狮子沟深层构造,狮35井钻探获工业油流,日产油21吨,切6井、游6井也获得油气发现。在羌塘、措勤、洞错等盆地发现不同程度的油气显示。北羌塘发现大规模的高品质油页
岩。漠河盆地、拉布达林盆地等地发现早白垩世煤系生油岩。秦岭-大别周口坳陷谭庄凹陷获得低产油气流,为勘探突破口的选择指明了方向。

二是获得一批地质新认识。依-舒地堑汤原、方正断陷白垩系和三系两套含油气系统都具有较好的成藏条件,是实现油气突破的首选目标。明确了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分布和生烃潜力,开拓了盆地新的勘探层系。青藏高原伦坡拉、尼玛、可可西里、西金乌兰湖、洞措、措勤等陆相盆地具有勘探前景。羌塘盆地为大型含油气盆地,资源潜力较大,初步明确羌塘盆地北部具有时代较老的变质结晶基底,提出羌塘盆地为多期叠合盆地。在秦岭-大别北侧发现了下古生界、新元古界潜在烃源岩层系,进一步明确两套区域性储-盖组合。桂中坳陷具备基本的石油地质条件,储层预测和保存条件研究是关键。松潘-阿坝盆地红参1井钻揭地层表明三叠系具备良好的盖层条件,并提供了许多重要的地层和构造等基础资料。南黄海崂山隆起上发育古生界,并以下古生界为主,提出了3个初步的选区建议。首次发现东北地区早泥盆世晚期-中二叠世期间具有大陆边缘性质的盖层沉积,海相碳酸盐岩和泥灰岩发育,可成为东北地区新的勘探层系。通过琼东南盆地深水区生、储、圈、运、保等条件的综合分析评价,优选出陵南低凸起、松南低凸起、南部隆起(东部永乐凸起)和长昌凹陷等有利区带。

三是推进了技术方法的创新和应用。除目前已全面完成验收的项目,在海域深水钻探获得成功,多分支羽状水平井施工起到示范作用外,在其他选区项目中创新性地应用了多项技术方法。

——在新区成功实施了科学探索井。在松潘-阿坝地区实施青藏高原东部第一口设计井深超7000米的红参1井,获得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在羌塘盆地实施了两口地质浅钻,探索了高海拔、喀斯特地层的钻探技术;在柴北缘红山地区成功实施红山参2井;在沁水盆地成功实施多分支水平井1口;秦岭-大别实施钻探了簰深1井。

——复杂地形地质条件下的地震采集和处理解释技术成效显著。应用二维长电缆地震勘查技术在南海获得清晰的地震反射信息;首次在柴达木盆地英雄岭地区应用天然地震层析成像技术,初步获得成功,并完成了微地震天然地震层析成像软件系统的开发与研制;在羌塘盆地二维地震方法实验取得新认识,电磁阵列测量实验对浅部构造识别效果明显;通过攻关,在火山岩覆盖的大杨树盆地、南黄海崂山隆起获得中深层地震反射信息。针对南海中生界开展补充调查资料常规处理,获得初步反射信息。通过山地地震勘探技术攻关,南方海相地层地震层位标定和预测取得重要突破,桂中1井的钻探证实地震预测层位与实钻结果比较一致。

——形成老油区深层资源评价系统的研究方法。运用多重地层划分综合对比法、“五位一体”沉积相研究方法、与烃源岩相关的模拟实验、科学计算与经验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法等方法,成功调查和评价了华北前第三系的油气资源前景。建立了东北地区油气远景评价模型和油气地质信息评价系统。

(三)初步形成了新的工作机制,组织实施工作不断加强
几年来,通过有效地组织和指导,整合资源,确立了国家油气资源调查评价的重要地位,积极探索了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油气调查评价新机制。

1、初步形成了油气调查评价新机制
——创新运行机制,发挥组织功能。经过几年的探索,逐渐形成了“国家财政投入、政府部门牵头、石油企业配套、产学研相结合、院士专家把关、成果资料共享”的油气调查评价新机制。政府部门统一组织协调,有效调动了全国各方面的优势力量,实现了跨部门、跨行业、跨企业的协同与配合,实现了资料共享,促进了经验交流和理论与技术创新。

——加大资金投入,发挥带动效应。截止2007年,国家财政累计投入6.5亿元,石油企业累计配套15.3亿元,中央财政资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石油气工作报告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