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申论写作看中西议论文体结构差异
在学习中西写作比较研究的过程中,文体的结构问题可以说是关乎整个写作成败的最为关键的一环。J·H·兰德尔说过,“结构是一切意思和意义的基础”,“没有结构的任何东西都不存在,都不可设想。”俄国作家冈察洛夫也很感慨地说,“单是一个结构,即大厦的构造,就足以耗尽作者的全部智力活动”,至于要安排一个好的结构,就“像喝干海水一样困难”。这些都足以见出文章结构的重要性。
在我国,议论文的结构可以说多种多样。而在西方文体的写作中,尤其是以论说性的文章最为普遍。我们称之为议论文,他们一般称之为论说文(argumentation or persuasion)。英文习惯上将议论文分为persuasive argumentation(劝说型)和Logical ar-gumentation(逻辑型)两种。前者是“动之以情”(to appeal to the reader's emotions and opinions to move him to action),后者是“晓之以理”(to appeal to the reader's rational or intellectual faculties to convince him of the truth of a particular statement or belief),我们主要是研究比较它说理的那类。其实,一篇议论文经常是情理交织的,只是说理起主要的作用而已。那么,这两者各自是怎样来组织行文结构的呢?有何区别?我从申论写作中得到了一点启发,因此姑且从申论写作说起,来谈谈中西议论文体的结构差异。
申论,词义源自孔子的“申而论之”,取申述、申辩、论述、论证之意。申论考试的内容、方法及其产生的测评功能,涵盖了作文和策论(古代科举考试中一种八股文考试形式,要求就给定题目论证某项政策或对策,撰写形式比较严格的论文)两种考试的基本方面。它类似于作文方式的一种——给材料作文,但是形式比较灵活,内容难度大得多。也可以说,它是一种新型的议论文。那么,它的行文结构有何特点?从它身上又怎样看出中西议论文的结构差异呢?
一、“螺旋型”结构与“直线型”结构
韩愈的《师说》大家都读过,作者使文章的结构上体现了一种回环曲折的文体效果,这也就是“伏应”的结构模式。自古以来,我国文章的结构就讲求“设伏”与“照应”。在议论文中,设伏多在立言的地方。当把文章的中心论点树立起来的时候,往往需要前设伏笔,后用照应。这种文体结构也被形象地称为“螺旋型”,意即文章是有曲有折的。由于作者是针对当时士大夫阶层以从师为耻的社会弊病而作的,所以他在文章前面写道:“……无贵无*,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中心只是一句“吾师道也”而不是“师其人”。这就为后面批判设下伏笔,最后结尾用“……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完成照应。在申论中也有这样的例子,有一篇申论是谈到当今的“公车私用”现象。材料给出了很多公车私用的具体事例,而作者没有按照常见的“三要素”来安排结构,而是首先借用一群众的话“对于当今的大量批驳公车私用,取消公车这种说法,我们到底是判车有罪,还是人有罪?”来设下伏笔,引出车和人的关系,然后再谈到人的作用,最后用中国的一句古训来照应作者开头设的伏笔,使得文章不落窠臼,结构非常有新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一般在议论文的结构安排中,这种组织方式能够给阅读者耳目一新的感官享受。而在西方,文章采用的是“直线型”模式:即先提出主旨,再提供详细的分析和事例来论证,也称为“演绎推理”(deduction or deductive reasoning)。有一篇文章是讲“Americans are,will be shortly be,in the process of making the most fundamental adjustment they have ever had to make”(美国人将在短期内会处于从未有过的重大生活调整时期)的问题,
在我国,议论文的结构可以说多种多样。而在西方文体的写作中,尤其是以论说性的文章最为普遍。我们称之为议论文,他们一般称之为论说文(argumentation or persuasion)。英文习惯上将议论文分为persuasive argumentation(劝说型)和Logical ar-gumentation(逻辑型)两种。前者是“动之以情”(to appeal to the reader's emotions and opinions to move him to action),后者是“晓之以理”(to appeal to the reader's rational or intellectual faculties to convince him of the truth of a particular statement or belief),我们主要是研究比较它说理的那类。其实,一篇议论文经常是情理交织的,只是说理起主要的作用而已。那么,这两者各自是怎样来组织行文结构的呢?有何区别?我从申论写作中得到了一点启发,因此姑且从申论写作说起,来谈谈中西议论文体的结构差异。
申论,词义源自孔子的“申而论之”,取申述、申辩、论述、论证之意。申论考试的内容、方法及其产生的测评功能,涵盖了作文和策论(古代科举考试中一种八股文考试形式,要求就给定题目论证某项政策或对策,撰写形式比较严格的论文)两种考试的基本方面。它类似于作文方式的一种——给材料作文,但是形式比较灵活,内容难度大得多。也可以说,它是一种新型的议论文。那么,它的行文结构有何特点?从它身上又怎样看出中西议论文的结构差异呢?
一、“螺旋型”结构与“直线型”结构
韩愈的《师说》大家都读过,作者使文章的结构上体现了一种回环曲折的文体效果,这也就是“伏应”的结构模式。自古以来,我国文章的结构就讲求“设伏”与“照应”。在议论文中,设伏多在立言的地方。当把文章的中心论点树立起来的时候,往往需要前设伏笔,后用照应。这种文体结构也被形象地称为“螺旋型”,意即文章是有曲有折的。由于作者是针对当时士大夫阶层以从师为耻的社会弊病而作的,所以他在文章前面写道:“……无贵无*,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中心只是一句“吾师道也”而不是“师其人”。这就为后面批判设下伏笔,最后结尾用“……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完成照应。在申论中也有这样的例子,有一篇申论是谈到当今的“公车私用”现象。材料给出了很多公车私用的具体事例,而作者没有按照常见的“三要素”来安排结构,而是首先借用一群众的话“对于当今的大量批驳公车私用,取消公车这种说法,我们到底是判车有罪,还是人有罪?”来设下伏笔,引出车和人的关系,然后再谈到人的作用,最后用中国的一句古训来照应作者开头设的伏笔,使得文章不落窠臼,结构非常有新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一般在议论文的结构安排中,这种组织方式能够给阅读者耳目一新的感官享受。而在西方,文章采用的是“直线型”模式:即先提出主旨,再提供详细的分析和事例来论证,也称为“演绎推理”(deduction or deductive reasoning)。有一篇文章是讲“Americans are,will be shortly be,in the process of making the most fundamental adjustment they have ever had to make”(美国人将在短期内会处于从未有过的重大生活调整时期)的问题,
从申论写作看中西议论文体结构差异
点击下载
上一篇:浅谈应用写作中的图表法下一篇:实用写作方法论
本文2009-05-03 09:44:02发表“写作交流”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20256.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 乡2024年度基层党建工作总结(02-19).docx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