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精神病人的犯罪动机

栏目:医学论文发布:2009-03-27浏览:2201下载235次收藏
【关键词】精神病人;犯罪动机
【中图分类号】d919.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9297(2007)02-0s27-03
在精神病司法鉴定实践中,往往要判断被鉴定
人行为的犯罪动机,然后结合其他方面来综合判断
其是否具有刑事责任能力以及责任能力是否完整。
这是此项工作的重点、难点所在。对此,笔者选择了
有关犯罪动机众多内容中的几个方面进行了初步探
讨。以期能够抛砖引玉。

、探查行为人犯罪动机的意义
在心理学上,动机是指发动、指引和维持躯体和
心理活动的内部过程。在具有特定目标的活动中,动
机涉及这种活动的全部内在机制,包括能量的激活、
使活动指向一定的目标以及维持有组织的反应模
式。直到活动的完成。f1】犯罪动机是一种特殊内容的
动机。是驱使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以达到一定犯罪
目的的内心起因或意识冲动。它是实施犯罪行为的
人的内在动力。它推动一个人去实施犯罪行为。个人
之所以进行犯罪行为,主要就是由于其心理上存在
着犯罪动机的缘故,在犯罪动机的直接推动下,个人
才确定犯罪行为目的,选择实施犯罪行为的手段、方
式、方法,做出行为决定并实施犯罪行为。
在精神病司法鉴定实践中,判断被鉴定人行为
的犯罪动机是非常重要的。评定一个人是否犯罪,重
要的是看行为人的主观方面。即是否存在犯罪意图。
犯罪动机是犯罪意图的重要组成。从判断动机的病
理性、非病理性,进而判断被鉴定人的辨认、控制能
力存在与否、完整与否,从而判断其刑事责任能力的
有无。田祖恩等提出的精神病人作案动机理论已经
被我国司法精神病学界所重视和采用。 该理论的
动机分类简单、易掌握.且与精神检查所见结合密
切。有利于同道们在同一标准下对动机进行分类、讨
论、研究,促进了司法精神病学的发展。
· $27 ·
· 法律精神医学·
二、内在犯罪动机与外在行为之间的复杂性
犯罪动机是驱使行为人实施危害行为的内在动
力。但是内在的犯罪动机与外在的危害行为之间的
关系十分复杂。并非简单的一一对应。外在的行为与
内部的动机之间的关系存在有:一一对应、一对多、
多对一、多对多以及不对应等多种关系。相同的动机
可能会导致不同的行为。例如。受挫折后愤怒的发泄
动机,有人针对对方,有人针对无生命的个体,有人
借助于言语。有人借助于拳脚、器械或强烈的运动,
等等。依既往社会化所形成的观念与习惯、当时的情
境、双方的互动、备选行为、动机冲突与变化等,最后
形成行为。而相同的危害行为因人因案而也可能有
不同的内部动机。如利欲、报复、嫉妒等犯罪动机都
可以体现在盗窃这一种行为上。报复、虐待、性欲、占
有/征服、补偿、好奇等犯罪动机都可以体现在强奸
行为上。犯罪动机体现了实施危害行为者主观方面
的个性和特殊性。
此外。行为动机往往是一个动机组合体系,有主
要动机和次要动机。有促使行为发生的动机与抑制
行为发生的动机。这些动机共同作用,促使个体去实
施某种危害行为。同时,在事前、事中、事后,行为人
动机的种类、相对强度、有无等是变化的。而实际工
作中。鉴定人要探查的是主要动机,对次要动机、动
机的冲突与变化等往往忽略了。
犯罪动机虽然很重要,但不是危害行为的全部内
部因素,也不是判断责任能力惟一的内部因素。影响
行为的其他内部因素还有情绪、需要、本能、习惯等。
比如.被鉴定人存在被害妄想时,导致其有强烈的情
绪—— 恐惧感、紧迫感,从而进行“自卫”、“报复”或先
下手为强。如情绪的强度很弱,或患者表现得无所谓,
则危害他人行为发生的可能性就很小,甚至不发生。
有时,在强烈的情绪支配下,即使没有动机,也会有
危害行为的发生,如激情犯罪、乡愁犯罪等。
三、犯罪动机的判断
[作者简介]宋建成(1972一),男,汉族,心理学硕士,主治医师,研究方向为精神病患者暴力攻击行为;
tel:+86—10-62715511—6290;e—mail:sf6jd@126.corn。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精神病人的犯罪动机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