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干旱河谷地区生态建设战略选择研究
西部干旱河谷地区生态建设战略选择研究
西部干旱河谷地区是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的关键地区,严重的水土流失是长江流域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西部干旱河谷也是区域内绿化建设的攻坚目标,生态恶化正极大地制约和影响区域内绿化目标的全面实现;同时西部干旱河谷地区往往也是区域内旅游支柱产业的通道,生态环境恶化和旱、涝、泥石流等灾害频繁制约了旅游产业向广度和深度的开发;更重要的是,西部干旱河谷地区人民生活长期处于贫困之中,亟待脱贫致富,而贫困与生态环境恶化之间呈现出错综复杂的恶性循环关系。因此,对西部干旱河谷的治理极为重要而迫切。
由于西部干旱河谷的形成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要改变这一以年代和世纪为单位形成的特定生态立地条件和特定自然景观,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其治理也必然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宏观考虑,西部干旱河谷的治理包括生态环境重建和经济协调发展两大方面,这是一项巨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一项必须采取与该特定生态系统相适应的治理方式和生产模式来完成的特殊工程,亦是一项融于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该区人民脱贫致富的民心工程。因此,西部干旱河谷地区生态建设首先需要科学决策和采取正确的技术路线,同时必须同步推进体制变革和政策调整,依靠制度创新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水平来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以此保障本区的生态治理、植被重建和社会经济有机协调地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西部干旱河谷地区的基本特征及其成因
西部干旱河谷主要分布于长江上游地区河谷内。长江上游地区指宜昌以上的长江流域,面积10055万km2,占全流域总面积的55.6%,其水资源总量达4530亿m3,占全流域总量的47.6%。西部干旱河谷主要分布于长江上游的几条支流内,如金沙江、雅砻江、安宁河、龙川江、岷江、大渡河等中下游河谷,土地面积约5700km2,其中干热河谷约4200km2,西部干旱河谷约1500 km2,分布于青藏高原东部及云南高原北部的峡谷地带,河谷内海拔800——2000m,河谷两侧的山地海拔3000――5000m,在数公里范围内高差达2000——3000m。其河谷大多为幼年型峡谷,最大的特点是地形闭塞、谷地狭窄、年降雨量分布不均,干湿季分明。根据不同的自然地理区及热量条件,又可分为干热河谷、干暖河谷和干温河谷等三种类型。干热河谷主要包括西昌以南的金沙江、雅砻江和安宁河河谷;干暖河谷则包括干热河谷向北至北纬30度左右的河谷地带,包括金沙江上游、雅砻江流域、岷江上游流域和大渡河流域;而干温河谷则包括干暖河谷再向北的河谷地带,包括金沙江上游、雅砻江上游鲜水河和大渡河流域的马尔康、壤塘县等。
(一)西部干旱河谷的气候、土地与植被特征
1.西部干旱河谷的气候特征
西部干旱河谷气候是针对正常的季风气候而言,热量条件达到南亚热带标准的称为干热河谷,达不到南亚热带的称为西部干旱河谷,其共同特点是水分不足。
表1 干热、西部干旱河谷主要气候指标表
气候类型 地点 海拔() 年均温度(℃) ∑t≥10℃ 年降水量() 年蒸发量() 年日照
() 干燥度 气候特征
连续天数 积温(℃)
干热河谷 四川攀枝花市仁和区 1108 20.3 358 7499.1 765.5 2424.3 2686.1 2.22 a
云南巧家县 841 20.9 缺
资料 7232.2 824.6 2592.9 2157.7 2.20 a
四川米易县 1050 19.7 335 6966.4 1080.8 2360.9 2422.4 1.53 a
非干热河谷 贵州贵阳市 1071 15.3 235 4637.5 1174.7 860.0 1371.0 0.51 b
云南昆明市 1891 14.7 263 4490.3 1006.5 949.0 2470.3 0.66 b
西部干旱河谷 四川汶川 1326 13.5 250 4093.3 529.7 1858.0 1694.0 2.46 c
四川茂县 1580 11.0 192 3261.3 494.8 1356.0 1557.0 1.92 d
四川泸定 1321 15.4 256 4542.9 639.8 1578.6 1161.1 1.73 c
非西部干旱河谷 四川北川 625 15.7 249 4910.1 1417.0 1222.4 1322.5 0.60 e
四川成都 506 16.2 253 5107.2 950.6 1020.5 1228.3 0.75 e
说明:a=半干旱南亚热带;b=湿润北亚热带;c=半干旱北亚热带;d=半干旱暖温带;
e=湿润北亚热带
从表1可见,干热西部干旱河谷气候的共同特征是热量及日照丰富而降水量少,蒸发量大,干燥度超过1.5,属半干旱至干旱气候;河谷气候区干湿季节分明,旱季长降水量极少。一般每年11月至次年5月为旱季,其降水量仅占全年总降水量的10%。雨季植物生长茂盛;旱季则草枯叶黄,表层土壤湿度可降至凋萎系数以下成为风干土。
2.西部干旱河谷的土地资源特征
西部干旱河谷内土地利用以荒草地及灌丛草地为主,森林覆盖率很低。
表2 干热西部干旱河谷典型地段与所在的县级行政区土地资源特征的对比
地区 主要地类占幅员面积比例(%)
耕地与园地 林地 牧草地 居民点与工矿用地、交通用地 水域 荒草地、灌丛草地与裸岩石砾地
攀枝花市仁和区鱼塘乡(a) 16.9 21.4 0 4.0 3.3 54.3
攀枝花仁和区 11.8 48.1 0 4.9 2.0 33.2
四川凉山州金阳县松林坪移民安置区(a) 20.8 2.7 0 0.6 0 75.9
四川凉山州金阳县 13.2 39.3 5.4 1.6 0.7 39.8
昭通地区巧家县十里坪移民安置区(a) 38.7 1.9 0 3.7 1.2 54.5
云南省昭通地区巧家县 18.1 34.1 25.3 6.2 1.9 14.4
阿坝州黑水县色尔古乡(b) 7.1 21.1 42.5 0.5 1.3 27.5
阿坝州黑水县 3.0 46 45.5 0.3 0.7 4.5
a=干热河谷;b=西部干旱河谷
从表2可见干热西部干旱河谷土地利用的特点:(1)耕地及园地垦殖率较高,由于河谷光热条件好,可以从山地或河流中引水灌溉,因而农耕业较为发达。(2)林地极少,森林覆盖率低,不适于林木生长,加上人为破坏严重,故林地极少。(3)荒草地面积很大,河谷内除农业用地和林地以外,基本上为草地覆盖,但覆盖度一般仅10%——30%,适口性差,产草量低,不适于放牧而成为荒草地,其面积通常占区域面积的50%以上。
3.西部干旱河谷的植被特征
西部干旱河谷地区干旱少雨的气候特点使一般植物的生存面临很大难度,而极度贫瘠的土壤也无法为高大乔木的生长提供必不可少的水分和养分条件。因此,西部干旱河谷地区植被极为稀疏,大多为低矮、多刺的旱生型灌丛。在一些地区原始植被遭到破坏之后,已经明显出现寸草不生的荒漠化演变趋势,生态恶化发展到危机状态。
西部干旱河谷植被具有明显旱生性特征,旱性植被主要局限于大江干流及其支流两岸的山地下部,例如,金沙江流域在700米——1300米,大渡河为800米——1800米,岷江上游为1300米——2200米,西部三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在1900米——3000米,个别上限可达3500米。植被群落随旱雨季变化明显,结构简单,以灌木草本植物为主。
就演变趋势看,西部干旱河谷灌丛植被有朝着耐旱方向发展趋势。如理县杂谷脑河西部干旱河谷典型谷坡已出现刺旋花、白刺及藜科、紫草科等温带荒漠植物;阿坝草原也出现了草甸向干旱草原方向发展的状况,等等。这种趋势将使河谷地区因森林过伐和食草牲畜过牧造成的已极为脆弱的生态环境更为恶化,并严重制约生态环境治理。
(二)西部干旱河谷生态环境的演变历史
西部干旱河谷是一种次生的、脆弱的生态系统。据调查,该区域在200——300年以前总体上为原始林区,随着移民迁入垦殖和林木大量砍伐,森林覆盖率急剧降低,逐渐退化为今日的西部干旱河谷,有的甚至演变为荒漠、半荒漠景观,如四川西昌与云南元谋的“土林”。其演替的顺序是:
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灌丛→干旱灌丛→稀树草坡(荒草地)→半荒漠→荒漠。
西部干旱河谷的生态环境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的恶变。
1.森林覆盖率减少,水文状况日益恶化
以岷江上游地区为例,在元代以前该地区森林覆盖率在50%以上。明清两代开始商业性伐木,至1947年统计,森林覆盖率降至39.5%。建国以来,尤其是1958年以后,该地区开始设立森工局大规模采伐森林,至1983年森林覆盖率下降到18.8%。岷江上游地区森林覆盖率减少引起了流域水文状况的日益恶化。据控制该流域的紫坪铺水文站1937——1985年49年连续观测资料可表明这一现象。岷江上游水文状况的恶化还导致了地处岷江中游的成都市区降水量的减少,天气也变得相对干燥。成都市区1938——1998年61年来年均降水量的变化资料即可证实这一现象。近61年来,成都市区年均降水量,最多年降水量和最少年降水量都不断减少,其中90年代与30——40年代相比,平均年降水量减少24.8%,最多年降水量减少46.6%,最少年降水量也减少14.7%。
2.水土流失加剧,各类地质灾频繁
由于植被稀疏和土地利用不合理,水土流失严重,该地区成为长江上游的主要产沙源。据四川省水土保持办公室1987年和1999年两次应用卫星遥感技术开展土壤侵蚀调查结果证实,以干热西部干旱河谷为主要侵蚀区的四川西部地区水土流失加剧的状况,详见表3。
表3 四川省西部地区土壤侵蚀状况变化统计
行政区 幅员面积 水土流失面积
1987年调查 1999年调查
流失面积 占幅员面积(%) 流失面积 占幅员面积(%)
攀枝花市 7434.4 3650.7 49.1 3536.5 47.6
凉山州 60114.7 23205.3 38.6 27941.6 46.5
甘孜州 147247.6 42476.3 28.8 64975.0 44.1
阿坝州 82949.0 25680.0 31.0 31769.2 38.3
合计 297745.7 95012.3 31.9 128222.3 43.1
从表3可见,四川省西部地区除攀枝花市因近年植树造林较好,水土流失面积有所减少外,多年来水土流失面积均大幅度增加,共扩大33万多km2,增幅达35%。侵蚀规模(即水土流失面积占幅员面积的比例)由31.9%扩大到43.1%。水土流失的直接原因就是毁林开荒和陡坡种植,在安宁河谷的西昌市及东、西河流域,90年代初在林区中开垦的轮歇地占该区域旱地总面积的67.3%,占有林地总面积的16.6%。位于金沙江河谷的会理县侵蚀规模达到63.8%,其中干热河谷地区更达到74%。有关资料表明,金沙江年均输沙量约占长江上游的一半,其泥沙约有70%来自干热西部干旱河谷地区。
由于水土流失加剧,加之地处峡谷陡坡地区和岩石破碎地带,西部干旱河谷又成为长江上游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多发地区。安宁河谷东岸西昌城区至泸沽段37km内有泥石流沟31条,其中最大的一条黑沙河泥石流形成区原是一片原始森林,1850年西昌发生7.5级强烈地震,城镇被破坏,市民开始在此山上伐木建房,20多年后森林被毁成裸地,终于导致了1874年黑沙河泥石流大暴发,此后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前的100年中,每隔一、二年即暴发1次,共毁灭村庄5座,死伤村民1000多人,冲毁良田200多hm2。
3.环境破坏严重,阻碍旅游业发展
位于长江上游的四川、云南是我国旅游资源的富集地区之一,旅游业目前已形成或正在形成这两个省的支柱产业之一,为国民经济发展与当地居民收入水平提高作出了重要贡献。然而,这两个省的许多著名的旅游胜地都位于干热西部干旱河谷地区或必须经过干热西部干旱河谷地区,如九寨沟、黄龙寺、四姑娘山、米亚罗、卧龙大熊猫保护区、贡嘎山—海螺沟风景区,泸沽湖、稻城亚丁等。旅游胜地的优美景色与干热西部干旱河谷荒凉刺目的景象形成强烈的反差,极大的破坏了旅游景观,进而损害了旅游品牌形象。
(三)西部干旱河谷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西部干旱河谷地区并不独立成带,镶嵌在河谷地带,但是其经济发展的共同特点则是:产业结构单一,人均收入低下,同时区域内也存在较大的发展差距。
1.西部干旱河谷地区产业结构单一
西部干旱河谷地区基本维系着典型的农耕社会特征,第一产业比重过大,二、三产业极为落后。在农业中,占主体地位的又是低效益的粮食生产和粗放经营的畜牧业。由于产业结构高度单一,过度垦殖和放牧等不合理的经济活动方式必然愈演愈烈,进而使西部干旱河谷地区生态恶化的矛盾不断加剧。
2.西部干旱河谷地区整体收入水平低下
西部干旱河谷地区经济整体落后,人民生活十分贫困。而且,农村贫困和生态破坏互为因果,贫困落后的现实直接导致了破坏性开发行为的广泛蔓延,不断加剧生态危机;而生态环境的急剧恶化又从根本上削弱了经济发展的基础,致使贫困的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加重。例如阿坝州西部干旱河谷集中分布的汶川、理县、茂县、黑水、松潘、九寨沟、金川、小金8个县中,有国定贫困县1个,省定贫困县5个,为四川省贫困人口最集中的地区之一。
3.西部干旱河谷区域内发展不平衡
与整体收入低下并存的是区域内各个县市之间的发展又很不平衡,存在较大的贫富差距。以川西西部干旱河谷20个典型县区为例,2001年,有3个县(市)人均gdp高于全省平均水平,有17个县(区)人均gdp远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有4个县人均gdp少于2000元,人均gdp在2000——3000元的县有10个,3000——4000元的县有2个,4000——5729元的县有1个。经济较发达的汶川县、西昌市、康定县等人均gdp已经远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表4 川西干旱河谷典型县区的主要社会经济指标(2001年)(单位:万元)
gdp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人均gdp(元)
西昌 475638 91502 163838 220298 8530
宁南 69150 30380 18550 20220 4051
布拖 27403 14917 2810 9676 1971
金阳 28996 16908 3394 8694 2092
雷波 46298 26853 5164 14281 2041
盐源 61749 31945 14719 15085 1955
木里 24432 12461 1598 10373 1977
茂县 36107 10058 13939 12110 3475
汶川 114598 11625 84010 18963 10343
金川 14398 5879 1622 6897 2102
小金 16566 5983 3217 7366 2154
康定 91681 7661 36446 47574 8645
丹巴 12132 3574 3567 4991 2155
雅江 6745 3089 853 2803 1661
九龙 13233 3871 6135 3227 2585
乡城 7273 2099 1835 3339 2755
稻城 7367 3273 1677 2417 2631
巴塘 10660 3672 2376 4612 2390
得荣 6330 1520 2085 2725 2682
汉源 11806 37740 33276 39800 3212
四川 44217600 9816800 17568600 16832200 5729
资料来源:根据《2002年四川省统计年鉴》整理
农牧交错发展是西部干旱河谷地带农村经济主要特征,农业和牧业是农村居民主要生计手段,而林业是当地人主要生活能源供应源。农业产值在农林牧渔总产值中占主体,农牧业产值比重相对较高的县(区)也是经济不发达的县(区),自然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是这些地区居民的主要生存依靠。林业则受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影响,产值小、比重低。在相对发达地区中,汶川县、盐边县、石棉县等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工业)为支柱,西昌市、九寨沟县和康定县主要依靠第三产业,西昌市、康定县均为当地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九寨则是世界级风景区。其余县区经济发展水平低,第一产业比重大,对农业等依赖程度高。农业是当地人主要生计来源,农业发展又依存于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安宁河流域内各县东以及大渡河流域的汉源等河谷为宽谷盆地,土地资源丰富、土壤肥力高,单位产出高,因而,这些县(区)经济发展较好、当地农户收入水平较高;相反,在海拔较高、河谷狭窄的县(区),土地贫瘠、单位产出低,贫困发生率高、贫困程度深。
(四)西部干旱河谷的成因分析
从上述现象描述可以看出,西部干旱河谷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西部干旱河谷形成的自然因素
西部干旱河谷地处青藏大高原东翼的高山峡谷地带,夏半年东南季风挟带的大部分水汽被龙门山系所阻挡,冬半年该区则受西风急流南支影响形成长达半年以上的旱季。此外,该区河谷与山脊大多有2000——3000米的高差,而河谷狭窄,平均宽仅2——4km,气流经过山地下沉至谷底时产生“绝热增温效应”。上述两方面的原因形成了该区河谷地区特有的“西部干旱河谷”气候类型。加之西部干旱河谷地区地处高山峡谷,坡度陡,坡面长,地表切割破碎,岩石松软,抗蚀力弱,风蚀现象严重,在气候因素影响下,极易发生严重的水土流失,是滑坡、崩塌、泥石流等重大地质灾害的多发地区。
2.西部干旱河谷形成的人为因素
西部干旱河谷的生态立地条件的形成和人类生产活动的传统模式构成是漫长的,从人为因素看,西部干旱河谷地区在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之下,人口增长带来的粮食需求只能主要靠不断开垦土地的努力来满足,结果必然是过度垦殖使植被遭受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和山地灾害的危害因此而不断加重,历经以年代和世纪计的时期以后,形成了西部干旱河谷旱、涝、洪及低温灾害、水土流失、土壤有机质低的现状。以岷江上游的西部干旱河谷为例,根据史料记载,该地区宋代以前均为茫茫林海,到元代时森林覆盖尚有5
西部干旱河谷地区生态建设战略选择研究
本文2008-09-05 10:36:00发表“城建环卫”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106370.html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 乡2024年度基层党建工作总结(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