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县农业发展现状及规划

栏目:工作计划发布:2007-12-04浏览:2196下载175次收藏

**水族自治县农业发展现状及规划
**水族自治县农业局

第一章

第一节 地理位置及行政区划

**水族自治县位于贵州省南部,地处东经107044′47″—108014′10″,北纬25030′55″—26010′50″之间,北接都匀市与丹寨县,东靠雷山县、榕江县,西邻独山县,南连荔波县,土地总面积2431平方公里。全县辖10个镇11个乡,270个行政村,4个居委会,2143个村民组。2005年底全县总人口31.6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0.97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4%,其中:水族人口占65%,占全国水族人口的50%以上。

第二节 自然资源及社会经济发展状况

一、自然资源

1、地形地貌

**县处于云贵高原的东南面斜坡,地势自北向南倾斜,地形复杂多样,峰丛、槽谷、洼地、地下暗河喀斯特岩溶地貌特征明显,属中山、低山地貌类型,平均海拔在500-1000米之间,最高为西部的更顶山,海拔1665.5米,最低是坝街乡的都柳江出境处,海拔303米,山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7%,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

2、土地资源

全县现有耕地面积44.7万亩(土地详查数),其中:水田面积29.8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66.7%,旱地面积14.8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3.2%,耕地分布广而散,较为破碎。同时,因干旱、洪涝、瘦瘠、砂漏、冷浸等原因引起的中低产田面积21.6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72.53%;

3、气候资源

本县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类型,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水热同季。由于受地形地势影响,使县境内有显著的山地亚热带气候特点,地域间气候的垂直差异十分明显。日照平均为1100小时,其中4—8月日照时数达600小时,占全年的50%以上。年均温为18℃,极端最高温39.8℃,极端最低温零下7.5℃,平均无霜期328天,≥10℃积温为5644.5℃。平均降水量为1300-1400毫米,有明显的旱、雨季之分,5—10月降水量为1000毫米,占全年的70%以上。

4、森林资源

境内生态条件优越,气候温暖湿润,森林资源丰富,盛产杉、松等500余个树种和部分珍稀林木与名贵中草药材,现有林地140万亩,活立木蓄积量750万m3,年可提供商品材5万m3,森林覆盖率达51%以上,形成了较好的生态系统;

5、水能资源

境内共有都柳江、漳江等大小河流42条,河流总长906.6公里,水能发电理论储量25万千瓦。

6、矿产资源

全县已探明的矿源有18种,其中:金、锑、汞、煤、铅锌、硫铁矿、石灰石等资源储量较多,开采潜力较大;

7、旅游资源

境内有尧人山国家森林公园、都柳江省级风景名胜区、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月亮山等生态自然保护区,有古朴迷离的民俗民风和令人神往的自然景观,旅游资源别具特色;

8、农特产品资源

由于独特的生态环境和气候条件,境内盛产颇具特色的农副产品,如:九阡酒、麻竹笋、优质香米、皱皮辣椒、九阡李、脐橙等农副产品,品质纯正,享有盛名。

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十五”以来,县委、县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和省、州的战略部署及各项政策措施,积极抢抓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新阶段扶贫开发机遇,围绕“三个基本”和“五个目标”的要求,团结、带领全县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全面完成了“十五”计划的主要任务,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经济基础不断夯实,经济实力逐步增强。2005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7.4亿元,年均增长10.5%,超过“十五”计划预期目标。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十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7.59亿元;财政收入较快增长,2005年全县财政总收入达到3656万元,年均增长18.l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639万元,年均增长33.08%。

基础设施逐步改善,经济发展支撑条件逐步趋好。以公路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一纵二横”主干公路网建成,改扩建了**至丹寨、**至都匀小围寨、**至榕江、**至荔波、水龙至荔波尧棒、大河至独山基长、杨勇关至普安等油路,实现了乡乡通公路和85%的村通简易公路。水利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建成石龙过江水库,重点治理了比寨、板奇等病险水库,建成了一批蓄水池,解决了农村7.5万人的饮水困难,建成县城防洪工程。全面完成农网改造工程和县城主干道、河滨南路、龙嘴角大桥、橡胶坝大桥等工程。

产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发展特色优势产业迈出重要步伐。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60∶11∶29调整为2005年48.8∶18.5∶32.7。农业结构调整取得较大进展,畜牧大县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林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工业发展取得突出成效,引进和建成了一批有一定实力的工业企业。服务业保持较快发展势头,旅游业、交通运输、商贸流通、餐饮服务等成为拉动服务业务发展的增长点。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公共服务水平逐步提高。教育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两基”教育通过省级评估验收并进一步得到巩固,公共教育基础条件得到显著改善,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进一步发展,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初中生入学率达到97.7%。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力度加大,人口自然增长率2005年下降到10‰。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扶贫开发成效显著,城乡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实施了1099户/4600人的易地移民扶贫搬迁,解决了3.83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全县贫困人口由2000年的7.06万人下降到2005年的3.52万人,低收入人口由13.47万人下降到7.17万人。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50元,比2000年增加600元。促进城乡就业取得积极成效,累计解决城乡就业2500人(次),农村劳务输出12576人(次),城镇社会保障取得新进展。民主法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全县民族团结、社会稳定。

三、农村贫困状况

国家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来,扶贫开发工作取得较大进展,经1998年省、州人民政府验收认定,全县面上基本越过了低水平温饱平线目标,贫困乡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由于**贫困程度深,经济总量小,发展后劲不足,加上群众整体素质较差,抵御抗灾风险能力弱,因灾、因病返贫现象突出。到2005年底,全县还有两个极贫乡、186个贫困村;40个村未通公路,70个村未通广播电视,177个村未通程控电话,232个村未建有综合服务室,13.53万人18.7万头(匹)存在饮水困难。农村人均纯收入低于625元以下的贫困人口有3.5万人,人均纯收入在625-865元之间的低收入人口还有7.19万人,需长期救助的近0.8万人,需异地移民搬迁的0.779万人。现有的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自然条件恶劣的石山区和重点林区,经济基础薄弱,社会发展程度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人才馈乏,扶贫攻坚任重道远。

第二章

第一节  “十五”期间农业发展基本情况

一、农业工作主要成效

过去五年,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及省州业务主管部门的帮助指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确保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作为加快富民兴县的第一要务,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农业农村路线方针政策和省州的各项工作部署,团结和依靠全县农业战线职工,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克服困难,扎实工作,较好完成了“十五”农业各项经济目标。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粮食生产稳定增长,农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

1、粮食总产量由“九五”期末的8.2万吨增加到9.4万吨,增14.6%,年均递增2.5%;

2、人均占有粮由“九五”期末的286.8公斤增加到311.4公斤,增加24.6公斤,增长8.6%;

3、种植业总产值由“九五”期末的21972万元增至23622万元,增加1650万元,增长7.5%;

4、农民人均纯收入由“九五”期末的1055元增至1650元,增加600元,增长56.87%,年均递增9.46%。其中来自种植业收入586元,增加62元,增长11.8%。

 5、推广杂交水稻品种40个,增长4倍,推广杂交玉米品种30个,增长4.5倍,两杂推广率达95%以上,比“九五”期间增近二十个百分点,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2%,增加23个百分点;

6、平衡配方施肥累计完成69万亩,增长17%,种植绿肥12.35万亩,增长31.5%;

7、农作物综防统治面积达82%,病虫害短期预报准确率达到92%。

(二)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农民收入不断增加

1、种植结构调整进一步优化

2005年,全县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种植结构由2000年的60∶11∶29调整为48∶15∶37,粮食作物比重下降、经济作物比重逐年提高。

2、蔬菜产业逐步成为农民增收的新途径

(1)以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为重点的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2003年以来,得到贵州省科技扶贫资金的大力支持,三年项目总投资475万元,其中财政资金300万元,群众自筹175万元。累计完成建设规模11500亩,种植种类为茄果类、早玉米、马铃薯、早熟苔蒜等。采取“借种还种,滚动发展”的运作模式,实行项目实施责任到人。项目涉及9个乡镇,40多个村10000多户,其中贫困户为8000多户,占总实施户的80%以上。向社会提供优质无公害商品蔬菜1865万公斤,创产值2109万元,项目农户户均种菜增收2000多元,人均增收400元。通过项目实施带动全县发展大规模无公害商品蔬菜生产,扩大脱贫面。

(2)夏秋反季节蔬菜示范项目顺利进展。在廷牌镇和周覃镇实施的无公害夏秋反季节蔬菜种植示范面积0.5万亩,带动农户种植1万亩。其中大白菜种植示范0.25万亩,核心示范面积403亩。经对核心示范区进行测产验收,种植一季白菜(403亩)可提供无公害商品蔬菜61.98万公斤,实现产值55.76万元,投入产出比1∶3.34,实现纯收入44.45万元,户均增收1120.39元,人均增收248.98元(与同期水稻相比)。

(3)脱毒马铃薯高产栽培示范基地获得成功。全县21个乡镇累计种植马铃薯9.9万亩,其中脱毒种近7万亩,加工型马铃署高产示范栽培完成1.5万亩。据各点实测验收,最高亩产量为2625公斤,最低为1128公斤,平均亩产量为1516公斤,经分级分类,商品率达78%,亩产值为827元,投入产出比为1∶2.36。高产栽培示范项目总产值为1240万元,为示范农户带来714万元纯收入,户均增收413元。经济效益显著高于小麦、油菜等作物,示范效果明显。

(4)特色农产品种植示范项目效果显著。九阡李、脐橙、葡萄、甜茶等产品为我县特色农产品,以其优良的品质和独特的风味在省内外有较高声誉。为了发挥资源优势、品种优势、区域优势, 2005年新增种植九阡李3000亩,脐橙面积近500亩,葡萄2000亩,甜茶1000亩,全县水果、茶叶面积40000多亩,每年新增挂果面积2000多亩。特色果(茶)种植已逐步形成规模,成了农民增收的拳头产品。

(三)抓好生态农业示范,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发展

“十五”期间累计完成沼气建设任务5200口,分布在全县二十一个乡镇实施;在全县7个乡镇开展 “三沼”综合利用技术培训,培训农民6400人次。全县持有国家职业资格证书技工共49人,乡级服务网点14个,服务面达到56个村4600户。新建生态示范村八个,分别为交梨乡大坪村;三合镇三郎村;周覃镇板村光、拉近村、播花村、三江村;大河镇营寨村、龙场村。采取国家补助和群众筹资办法,生态示范村共建成沼气池1115口,“三改”756户。

在搞好沼气建设的同时,结合世界粮食计划署援助的5181项目,完成了5所小学校舍的维修,建成了3所农业培训中心,建成水池111处,解决了28263人、23313头(匹)牲畜的饮水困难,使广大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的改善。生态示范村已显现出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四)加强农业执法,切实保护农民利益

根据国务院、省、州的安排和部署,依法组建了农业局法制股和县农业执法大队,招录了8名执法人员。加强对农资市场禁用、限用农业投入品进行监督管理,严厉打击各类抗农、害农的违法行为,确保农资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五年来,加强对全县21个乡镇43个育苗生产单位实施基地检疫管理,产地检疫面积27651亩;检疫检查种子139万公斤;开展有害生物普查面积37.2万亩;抽查农药标签327个;开展种子市场检查460余场次,检查“两杂”良种经营点485个次,蔬菜种子经营点536个次,没收未审定“两杂”种子1000余公斤。组织了清理整顿农资市场的行政执法大检查,开展以种子、肥料、农药等为重点的打假治理工作,共出动农业执法人员802人,开展常规和专项联合行动20场次,检查各类经营户422户(点),查获甲胺磷、氧乐果、毒鼠强等国家禁售、禁用以及假冒伪劣产品188公斤,价值5740元。有力地打击了销售高毒高残留农药和有害农产品的行为。

同时,加强对剧毒鼠药的管理,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国家九部委联合下发的《关于清查收缴毒鼠强等禁用剧毒杀鼠剂的通知》及省农业厅、省质监局、省工商局联合下发的《禁止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和假冒伪劣农(兽)药的公告》。广泛宣传《农业法》、《种子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发放宣传资料32000份。调动群众积极参与农资打假和高毒高残留农药专项整治行动。

(五)加强农民负担监管,确保农村社会稳定

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工作坚持强化乡镇党委、政府各部门“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的工作制度,从领导和制度上把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落到实处。全县21个乡镇普遍实行农村义务教育收费“一费制”,有21083个学生享受教科书免费,减免金额为98.18万元。全县21个乡镇普遍实行涉农收费项目“公示制”,270个村实行订阅报刊费用“限额制”,订阅费用全部控制在400元/年以下。在减免农业税的同时,对农户给予0.1元/公斤的粮食补贴和30%的农机具购置补贴。财政、扶贫等部门加大对全县一类贫困乡、村种、养殖业以及基础设施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县农业发展现状及规划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