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关于我区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

栏目:调查报告发布:2007-11-09浏览:2262下载144次收藏

        关于我区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十一五”规划的重要内容。我区农村经济占全区经济总量不到10%,农业人口却占全区总人口的52%,建设好新农村对推进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解决好“三农”问题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为了破解新农村建设中的难点问题,探索与我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新农村建设路子,9月初,我们组织人员开展了新农村建设专题调研。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区农业和农村工作现状
    我区辖7镇2乡7个街道办事处、206个行政村、39个社区,农业人口28万。近几年来,我区立足汉台以城市经济为主体的经济特征,坚持“农借城势、以城带乡、统筹发展”的思路,以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目标,认真贯彻党的农村政策,狠抓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党建和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突出发展绿色产业,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近年来,区委、区政府从适应市场竞争、发挥比较优势和可持续发展出发,把绿色产业作为我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紧紧围绕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汉台的战略目标,狠抓经济结构调整,着力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使农业增加值由2000年的2.81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4.26亿元。在产业发展上,按照“稳定粮油生产、壮大优势产业”的思路,突出发展优质大米、畜禽、蔬菜等绿色主导产业,大力发展花卉苗木、果品等高效产业,积极扶持建设绿色产业基地,努力开发绿色产品,使绿色农业呈现出勃勃生机。目前,全区已建成13个总规模达9万亩的绿色农产品基地,其中6个基地通过了省级绿色认定,成祥米业的“芳祥”牌大米和春雨公司的“望江春”牌大米获得国家绿色产品质量认证,成为全市率先获得国家绿色认证的稻米品牌;优质大米已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20%,畜禽、蔬菜业占60%以上,我区被评为“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区”。在龙头企业发展上,按照“抓龙头,连基地、带群体”的思路,狠抓了农产品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体系建设,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支持和强化服务等扶持措施,由区财政每年对龙头企业补贴300万元贷款的利息,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和营销业,全区建成了以过街楼蔬菜批发市场、春雨公司、成祥米业、忠诚绿色农业科技示范园、皇冠公司、联创公司等为代表的31家龙头企业,涵盖了种、养、加和产、供、销各个领域,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新格局。在促进城乡经济融合上,按照“以城带乡、优势互补、产业联动”的发展思路,统筹城乡资源优势,加速农业与服务业的资源整合,大力发展农产品营销业和观光休闲农业,在城区建立了过街楼蔬菜及水产品市场、西城水果批发市场等30多个农产品市场,使农产品的商品化率达到了80%;在农村,建立了以宗营花卉基地、兴汉荷园、忠诚绿色农业科技示范园、武乡凤家沟风景区、陕南植物博览园等27家农业旅游观光园,形成了环城观光休闲旅游度假带,成为全市绿色产业发展的一大亮点,使“城郊型”农业发展格局更加完善。
    二是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近几年来,区委、区政府按照“以项目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的思路,狠抓了农村水、电、路、通讯、生态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了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连续多年开展了农村道路建设年活动,新建乡村道路180多公里。实施了勉城县际公路汉台段、农村电网改造、农业综合开发、汉江堤防、小流域治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节水灌溉、水保治理、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五年累计完成了8.7万亩中低产田改造、30. 5平方公里小流域治理、1.16万亩退耕还林、2.92万亩荒山造林、1.8万亩天保工程、85项人畜饮水工程、2572口国债沼气等工程建设,全区19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得到了彻底解决。区委、区政府始终坚持把为群众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作为工作的重点来抓,坚持每年为群众办一批实事好事,从道路交通、生活设施、教育卫生、文化娱乐、社会保障等方面改善群众的生活条件,连续4年向群众承诺并办理了一批实事好事,进一步增强了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的能力。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的原则和“组团式发展”的城镇建设框架,进一步加快了以xx镇、xxx镇为重点,以xx、xx、xx等小城镇为组团的小城镇建设,使我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建制镇为主体的城镇格局进一步完善,城镇化水平已达到62%,小城镇的聚集和辐射功能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三是认真落实党的农村政策,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认真贯彻落实《农村土地承包法》,在巩固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探索土地流转的新形式,累计流转土地1.76万亩,使规模种养业和设施农业等现代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成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渠道。不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早在2002年就取消了除烟叶之外的农业特产税,使农民负担总体上减轻了33%。2004年,我区一次性将农业税税率降低2个百分点,减征农业税及附加392.87万元,人均减负14.6元。2005年,我区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决定,全部免征了农业税,全区免征农业税及附加877万元,人均减负56.41元。在积极培育绿色高效产业的同时,综合采取劳务输出,向城镇转移农村人口,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促进农村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引导乡镇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实现产业联合,积极发展xx镇机械电子产业、宗营机械加工产业、龙江冶金化工产业3个工业园区等措施,进一步拓宽了农民增收渠道。目前,全区已有近8万农村劳动力进入城镇务工经商,非农产业收入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认真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对全区34863名农村中小学生实行了免课本费、免学杂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落实补助资金402.7万元;落实大型农机具补贴资金50万元;进一步扩大了农村低保覆盖面,目前,进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的共有4077户、6102人,月发放低保金13.29万元;坚持开发式扶贫的工作思路,对30个省定贫困村采取政府救助、领导包抓、社会帮扶以及资金、技术、行政和移民搬迁等综合措施,对生存环境恶劣的1710多名贫困群众实行了异地搬迁,解决了2.93万人的温饱问题。通过这些措施,全区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全区已有172个村达到了小康标准,占全区农村的84%,其中9个达到了省级标准。
    四是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强了农村党建、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在农村党的建设方面,积极推行“党员承诺制”、“双培双带”、无职党员设岗定责等制度,积极开展了农村基层组织“三级联创”活动,扎实开展了先进性教育活动,持续深入开展了比思想、比工作、比作风、比团结、比贡献、评先进的“五比一评”活动,建立了党员干部受教育、群众得实惠的长效机制,进一步增强了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坚持“以城镇带乡村、以党员带群众、以典型带群体”的工作思路,重点抓了公民道德建设,深入开展了文明乡镇、文明村、文明户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积极组织开展了“科教、文体、卫生、法律”下乡、“诚信建设年”和以“移风易俗,破除迷信”、“除陋习,树新风”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创出了“荷花节”、“陕南民歌节”等一批具有浓厚汉台特色的文化品牌,连续1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关于我区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报告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