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论劳动产权

栏目:党政司法发布:2007-06-18浏览:2042下载249次收藏

摘要:
    社会主义的生产机制不可能完全依靠资本利益推动。在作者看来,资本机制、市场机制和价值机制,都是社会主义在一定阶段借助发展的手段而已。完全的依靠资本力量发展,最终导致先进的公有制社会倒退为私有制社会。导致中华民族的危机。
    那么公有制的基本利益机制是什么呢?——劳动产权。这个在先进生产力中出现的权益形态,恰恰是先进社会制度公有制的经济利益基础。由于公有制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普遍落后,导致人们对这个权益形态认识不清。对发展劳动产权的必要性、急迫性认识不足。作者对劳动产权的经济特征、发展趋势、与效用增殖生产方式的关系等等都作了一些探讨。欢迎交流与拍砖。 
 
 
 
    所谓劳动产权,是指现代生产中出现的“劳动能力”或者“劳动效果预期”产权化、股份化的经济形态。西方学术界从生产要素增殖的角度考察,将这种形态称之为“人力资本”。

    专利入股,法人权益折算股份,法人产权,中国农民对土地的承包经营权等等,这一系列权益形态的共同点是,在经济活动中依据劳动能力或者劳动效果预期分享所有者权益,劳动权益在此不再是物质产权的附属方,而是自身直接体现为独立的物权形态,作为劳动者所拥有的资产身份参与经济活动。这些权益都可以视作是劳动产权的体现。

    传统劳动以工资形式表现其价值与社会财富分配方式,为什么还会出现劳动产权?我们只要看看上述劳动产权形态就可以明白,这是劳动在生产运动中日益独立、自主的结果.。现代经济至少从三个方面加强了劳动权益的独立地位。1、知识创新。面对物质世界未知领域的探索,需要劳动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2、管理型劳动。尽管经济管理者通常以被委托者的身份劳动,但专业管理的特殊性,需要管理劳动有一定的独立自主空间。3、公有制经济体制。生产活动是由人与物的结合组成的,当基本的生产资料被国有或社会所有之后,生产活动中的社会权益,将从人的那一端的能力运用上体现出来。社会权益落实在劳动因素上,就是充分发挥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否则生产资料在虚拟的社会所有权治理之下,将无从体现社会权益在生产运用上的优越性。换句话说,没有劳动的主动性支持,公有制一天也维持不下去。

    说到底,劳动权益相对独立的经济形态,是由生产力直接决定的。因为无论是知识创新还是管理工作的需要,或者是公有制体制的要求,都是直接或间接的反映了生产力运动的要求。那么生产力又是出现什么进步,导致经济权益的重大变化呢?这个变化就是社会生产中知识开发体系的独立性。在现代生产中,知识进步,主要的已经不是依靠生产经验的积累,而是依靠基础理论的突破。围绕着基础理论的突破,已经形成了新的产业和利益机制。例如我们所熟知的航天产业、核电产业和纳米产业等。这些产业的经济特点是:经济利益是伴随知识创新而拓展。知识创新带来经济利益,而经济利益又支持知识的进一步创新。这样一来,对知识的开发,不仅成了传统物质生产的领头羊,而且自身的活动也形成了新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知识开发的自由度和独立性,实际成了社会生产自由拓展的制度前提。正是在此基础上,对知识开发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主动性劳动、创造性劳动,成为决定经济运动兴衰的关键性力量。劳动权益的独立性地位,因此具有了生产力意义上的保障,同时也具有了生产力意义上的战略地位。这就是经济运动中劳动权益产权化、股份化趋势的生产力背景。由此也可以理解,为什么会在公有制和私有制经济中,会同时出现劳动产权的经济形态。

    由此,我们也明确了现代经济的两个特点:1、依靠劳动的独立性支撑的劳动产权,基本是创造性劳动、开发性劳动、脑力劳动的权益体现。它是知识创新机制中的利益支点,是新经济秩序的权益基石。

    2、物质生产由此分裂为内涵不同机制不同的两大类生产。一类是知识生产体系。它包括科技开发,基础理论研究,航天探险等。生产侧重于对自然属性的认识和经济开发;一类是知识应用体系。这主要指我们日常所见的工农业生产等。生产侧重于提供我们日常生产生活所需的使用价值。财富由此也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知识财富;一类是物质财富。知识财富是物质财富形成的前提。

    知识财富的价值最终由它对物质财富形成的作用力所决定,而不是取决于它的开发费用。因为知识的效用进步意味着社会效用平台的提升,它所产生的价值增长不是一时的开发费用所能代表的。我们在后面还要提到,这种巨大的价值投入产出差,导致社会生产必然由传统生产转向知识生产,生产方式由价值增长为主转向使用价值增长为主。

    现在我们着重分析这种导致劳动产权的生产形态。由于知识通过效用广泛作用于社会而取得回报,所以知识更新的经济机制是社会性的赢利行为。好比一座大桥的建设,建桥利润回报是其次,主要着眼点是在大桥产生的社会效益上。有了后者,前者自然有保障。所以科技工作者个人乃至科技企业的价值定位,只不过是社会效益机制的附属与分支,是知识效益大分配中的一个小环节。当劳动产权凭借劳动效果取得经济利益时,它实际是将个别效果与整体效果、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联在了一起。换句话说,以劳动产权支撑的局部利益,追求的是符合社会利益条件下的局部劳动实现。在劳动产权看来,一切不符合社会利益的局部利益,都是伪利益。效益增殖追求的“双赢”或“多赢”。这与资本机制有本质区别。资本机制的特征是一切资源服从局部利益,对于资本利益而言,约束了局部利益的社会效益是不值得支持与顾忌的。所以当市场上某产品供不应求时,资本生产反而敢提价要挟。科技成果反而成了知识垄断的本钱。资本机制只能坚守“单赢”的准则。

     因为社会生产机制分成了两大类,所以生产方式也是两类。一类是依靠局部生产增殖的剩余价值生产方式。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资本生产机制;一类是依靠社会效益投入产出差所形成的剩余使用价值生产方式。也可以称作是效用增殖生产方式。后者的生产机制,是通过对新知识的运用,提高生产效能,导致社会财富增加。由此财富增加的途径可以说是从两方面实现:一是企业利润因市场迅速扩张而增长。但这种财富增长更多的是表现为社会财富通过市场交换的分配转移,对社会整体而言,相当大部分是一种伪增长。企业本身的剩余劳动积累是缓慢递增的;二是宏观效益体系因局部效用改进而获得的使用价值递增。这是社会财富增长的主体。因为它影响的是社会平均的生产效能,无形中就增加了社会财富。

     还是以建大桥为例说明后一种财富增长方式的情况。我们分两步来考察,第一步,建大桥的利润之所以能够实现,不是因为它花费了劳动和物资,本能的需要补偿;不是因为它做了广告和公关,而是它的巨大社会效益保证了局部劳动的实现。就这个意义而言,社会生产所有的利润都是必须依托效用才能存在。只有效用增长,利润才可能得到真正增长,效用是决定利润有多少和能否实现的前提;第二步,大桥效用对两岸的经济效用影响是连锁反应和全方位的。费用投入与效用提升之间的联系,并不是线性相关。费用投入对效用产生的是点的影响,而点效用提升对社会效用体系产生的是面的影响,所以二者之间的效益关系用价值反映的话,是指数型跳跃递增的关系。这种指数型增长如何实现?增发货币。因为实物财富经过效用放大后盘子增大了,交换的媒介自然也需要增大。而这部分有实物作支撑的价值,再投入社会效用提升,又将产生更多的物质回报。这就是效用增殖机制中的财富增长方式,也是社会生产的必然发展趋势。

     任何一种知识创新或技术进步,其作用都可以视作大桥的经济效用。早期的公有制经济能够在市场机制缺乏的情况下、在经济极为困难的条件下快速增长,实际依靠的就是这种以效用为中介而不是以价值作中介的财富增长方式。从中我们可以领悟到的道理是:生产的市场许可,只不过是社会许可的一种经济表达方式。并不是全部的经济表达方式。只要社会体系中确实稀缺某种效用,生产就可以先验的投资运作。并不需要担心市场环节的检验。社会紧急状态下的强迫性指令经济之所以能运作,也是这个原因。

      作为生产形态的微观基础——企业,在两种不同的生产机制要求下,其行为也产生区别。在资本增殖形态下运作,企业处于经济运动的核心地位,企业价值增长、利润增长的目标高于一切。在效用增殖形态下运作,一般以国家为单位的社会利益高于一切。企业的价值增长只有在符合社会利益的条件下才被认可。社会利益成为企业生存的首要条件。这个社会利益对企业而言,不是对企业在价值上搞“一平二调”,而是以效用创新、效用增殖的方式体现。因为作为企业,也只能以生产效用来体现自己的社会功能和社会利益。无偿调拨不是企业的正常经营方式。

      围绕效用增殖,劳动产权成为企业的基本权益动力。因为一切效用,最终都是来源于劳动效用。而劳动效用的提升,又要依托社会方方面面的效用提升后才能实现。就这个意义而言,“无产者只有解放全人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论劳动产权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