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对市农民工的实证分析
摘要: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既是现实的需要也是历史的必然。农民工融入城市进程中,对城市而言可能滋生着“动乱”,孕育着社会风险;对农民工来讲则伴随的往往是痛苦和无奈。无论从理想考虑,还是从现实而言,农民工都应该是“和谐地”融入城市,而不应是“机械地”融入城市。影响农民工和谐融入城市的关键障碍是制度歧视与供给不足;深层次障碍是利益分歧与冲突。实现农民工和谐融入城市目标,既要从现实问题入手,解决好、维护好农民工的权益,更要未雨绸缪,进行全方位的战略思考,促进农民工自由而全面发展。
关键词:农民工;和谐融入;社会风险;城乡一体
毋庸置疑,农民工的出现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标志。然而,在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如何让游离在城乡之间的1.2亿农民工终结“边缘”状态,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特别是推动农民工和谐融入城市社会,已经成为我国当前和今后必须认真面对并努力加以解决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现实问题。有鉴于此,我们于2006年12月深入到**三镇的建筑工地、娱乐场所、街头巷尾、厂矿车间、车站码头、棚户和农民工市场等场所对进城务工的农村劳动者开展大规模调查,对他们进行问卷调查及深度访谈,共发出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932份;深度访谈50人次。本文即是在这次大规模调查的基础上,辅之以相关文献资料,关于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研究成果。文中所取数据除专门注明出处者外,均来自这次调查。
一、现实的呼唤和历史的必然: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
本文的农民工是指在城镇或非农领域务工的并且具有农村户口身份的劳动者。他们户口在农村,但是工作和生活的中心通常在城市。无论从现实来考察还是从历史来推断,农民工都将融入城市社会。
(一)农民工进城务工的动机。该指标限选1项,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为了赚钱养家者占43.9%[1],为子女接受更好教育者占21.8%,到城里寻找发展机会者占15.7%,三项累计占81.4%。可见,农民工群体进城务工主要动机是认为农村没有发展机会和赚钱养家。调查还发现,他们不仅仅为了赚钱,空间的距离、自身的变化和利益关联的紧密性下降,使得他们对家乡关注的总趋势日益下降和减少,致使他们也向往现代生活,对尊重、平等和社会承认有更多的期盼。
(二)农民工未来归宿的意愿。从总体上看,64.1%的被调查者愿意长期留在城市,不愿意和很不愿意的只占23.0%,有12.9%的人选择“不知道”。从不同年龄段农民工的今后打算情况看,以45岁为界,越是年轻,打算留在城市的所占比例越大,45岁以下非常愿意和不愿意长期留在城市分别为20.4%、16.4%;而45岁以上则分别为13.6%、35.2%。在农民工意愿比较方面,由以农民为参照系向以城市同龄劳动者为参照系转变,由以自己的过去为参照系向以他人现在为参照系转变,这种转变将带来农民工由过去单纯追求经济收益向安居乐业转变。
(三)双重“边缘化”的农民工。一般的观点认为,农民工被城市边缘化,如缺乏平等政治参与权利。但调查发现如今的农民工,特别是青年农民工有被双重边缘化的趋势。
外出农民工平均年龄比较轻,也是农村劳动力中受教育程度比较高的群体。他们思想活跃、向往城市生活、有强烈的外出就业冲动,也较为容易适应现代工业生产要求,家乡与打工城市的巨大反差,使得他们中大部分渴望成为城市居民的一员。在不想回农村,也回不去农村的情势下,他们往往倾向留在城市。调查发现,年纪比较大者,一般觉得自己留在城市没有希望,但是他们100%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留在城市。
(四)从“两栖人”到“城里人”。目前,农民工转移仍以在城乡之间流动就业为主,但在城镇定居的将逐渐增多。总体上看,农民工正在发生三大转变:一是由亦工亦农向全职非农转变。据统计,2004年外出务工6个月以上的农民工占81.3%,比2003年提高了3.7个百分点,比2002年提高6.4个百分点。二是由城乡流动向融入城市转变。据统计,近年来举家外出的农民工持续增加,2004年达到2470万人[3]。三是由谋求生存向追求平等转变。在问到你对**市各级政府的工作时,3.7%的人选择了“很满意”,50.1% 的人满意,38.0%的人不满意,8.3%的人很不满意。农民工对政府工作只能算是勉强满意。农民工在比较公平时,与城里人比的比率要比跟农村人比高出7.7%。这两组指标也可部分解释:由于农民工生活上被边缘化容易诱致或者说滋生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的不正常占有,一些人头脑中普遍存在顺手牵羊和捞点便宜的想法,而遭遇不幸的大多是市民;以及经常产生报复社会、城市人的想法和行为,以求得心理平衡。这些新特点,预示着未来在城市定居的农民工人数将会逐渐增多。
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证明,我国城市化发展离不开农民工在“流动”中为城市社会做出巨大贡献;城市居民数量的增长主要来源于“农村人”变为“市民”。虽然以户籍制度为核心的、体现城乡分割的一系列不合理制度安排,使得目前进城农民工只能作为城市的暂住人口,不能享受与城镇居民平等的权利,难以成为在城镇中安居乐业的市民,但是随着和谐社会的建构以、城乡统筹的推进和城市化的发展,必将有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可以融入城市,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城乡一体的实现,也就是农民工“终结”之时,虽然这需要一定的时间,但这将是历史发展的规律,是不可逆转的!
二、 “机械融入”还是“和谐融入”:农民工在城市社会的遭遇
农民向往城市,期望融入城市,这是他们的美好愿望。然而现实常常让他们饱受失望、痛苦和无奈。在社会转型时期,农民工承受着巨大的经济负担,忍受着难以言述的精神痛苦。2003年和2004年国务院办公厅连续两次发出通知,要求各级政府切实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做好管理和服务工作;2006年3月国务院出台《关于解决农民问题的若干意见》,中央之所以不断发出关于解决好农民工的文件,一方面体现了中央关注农民工问题,另一方面恰恰说明农民工问题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地步。
(一)农民工的主观感受与自我评价。调查结果显示,在回答您和所在的居委会(社区)的人熟悉吗?不认识者占52.4%,见过几面者占28.5%,比较熟悉和很熟悉者仅占19.2%;只有12.1%的人参加过城市社区的公共事务。可见,农民工与当地居民关系不理想。针对**市的发展,您给政府部门提出过发展建议吗?选择从来没有、 想但没有机会、 经常、偶尔的分别为60.4%、 29.2%、1.4%、9.0%;有46.3%的人对**市各级政府的工作表示很不满意和不满意。这两组指标反映了农民工与当地政府的关系也不理想。在回答农民工进城犯罪的原因时,只有1.8% 的人赞同农民工仇视城里人,54.7%的人认为是由于找不到工作,6.8%是被逼的,选择“社会不公平”者占25.9%,10.4%的人选择其他。访谈发现,绝大部分的被调查者不同意“城市社会治安变差主要是由农民工造成的”,没有人认为“农民工抢了城市人的饭碗”。这反映了即使农民工犯罪也主要是客观原因导致的,同时还表明农民工自尊、平等、自重的意识在显著增强。
(二)农民工的人际交往。农民工心中的“秘密”或“困惑”,最愿意向亲人、老乡和朋友倾诉的比例高达73.4%,跟老板倾诉的占0.3%;如果在城市里遇到经济困难的时候,找亲人、老乡和朋友帮忙和解决的比率占78.4%,只有0.8%会找居委会。
可见,离开熟悉的生活和生产环境,来到陌生的城市,农民工交往对象极其有限,一般在农民工、老乡以及工作单位的同事之间互动,形成了与城市居民基本上互不往来的“圈子”。由于语言、生活习惯、人际交往方式、文化程度和工作特点等各种原因,农民工基本上被排斥在城市主流社会关系网络之外,这妨碍了他们在社会层面与城市人的交往和接触,进而妨碍了他们在文化层面上与城市文明的融合。[4]
(三)农民工的工作和收入。总的来看,农民工内心焦虑、普遍缺乏安全感和稳定感。一是工作不好找且不稳定。87.5%的就业都是通过亲友介绍或个人寻找,而通过政府组织劳务输出和职业中介机构就业的仅占6.8%;在城市打工的平均工作时间为8.12年,但是平均换过2.78份工作。二是收入太低。调查显示,农民工的月收入低于600元的占14.4%,600~900元的占20.2%,900~1250元的占28.8%,1250
基于对市农民工的实证分析
本文2007-06-16 14:41:00发表“城建环卫”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89566.html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 乡2024年度基层党建工作总结(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