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亲家庭社会资源流动模型及研究
内容摘要:单亲家庭的经济资源以单向流动和互惠两种方式在社会支持网内流动,并存在着“搭伙”这种特殊的资源补偿方式。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是利益、情感两个维度决定的,据此建立社会关系曲线,并对个案的经济资源流动模型作出解释。
关键词:单亲家庭;社会资源;社会关系
一、问题的提出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作为中国家庭小型化趋势代表的核心家庭开始了新的裂变,单亲家庭的出现就是这一裂变的直接产物。中国对单亲问题的研究基本停留在离婚问题这一层面,对其他类型的单亲家庭很少涉及。而对离婚问题的研究又侧重对后果的分析,约占所有研究的2/3,尤其侧重于离婚对子女影响因素的分析较多,对单亲主体的研究有所忽视,仅占1/10[1].其中大部分研究结论缺乏经验数据支撑,而一些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的经验研究,又往往局限于一般性描述,没有明确的理论指导。本文对单亲家庭研究旨趣正在于此。
人是社会性动物,任何个人、群体或组织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网络之中,并通过特定的网络关系获得社会支持。单亲家庭由于部分丧失了原有的社会资源,相对于形成单亲家庭之前,经济贫困、主观承受能力弱、自我发展潜力缺乏,对单亲家庭社会支持网的研究更显得尤为重要。纵观近年来国内外的有关文献,社会支持网研究涉及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但对单亲家庭的研究却显得不足。仅有王世军在对单亲家庭的贫困研究中提到了经济支持[2].
基于此,本文拟从社会支持网的理论视角对单亲家庭展开研究。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
关于社会支持网的定义,本文接受贺寨平的观点,即社会支持网是“个人籍以获得各种资源支持(如金钱、情感、友谊等)的社会网络[3].社会网络研究在西方社会学界的地位与重要性与日俱增,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包括:网络结构观、市场网络观[4]、弱关系力量假设[5]、强关系力量假设[6]、社会资源理论[7]、社会资本理论[8]等。许多学者对社会支持网的网络特质感兴趣,研究了网络强度、网络规模、网络异质性与紧密度与社会支持的关系。而林南的社会资源理论正是在修正和发展了格拉诺维特的”弱关系的力量“的基础上提出的。他认为,所谓社会资源,就是那些嵌入于社会网络中的资源,这种资源不为个人所直接占有,而是通过个人直接或间接的社会关系获得。[8]
本研究借用了刘鸿雁对单亲家庭的界定,即指“只有父亲(母亲)一方与其未婚的,年龄在18周岁以下的,不具备独立生活能力的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1]根据单亲家庭形成的原因将其分为离婚式单亲家庭、丧偶式单亲家庭、分居式单亲家庭和未婚式单亲家庭四类。未婚式单亲家庭在西方较为普遍,其比重仅次于离婚式单亲家庭。而我国的文化惯例对未婚生子现象一向歧视,即使存在这种案例,也难以取得调查资料,因而不在本文研究范围之内。“分居式单亲家庭”虽然也只有父母一方与子女共同生活,但法律意义上的夫妻关系并没有终结,不能将其归入单亲家庭之列。因此,本文研究的单亲家庭只包括离婚式单亲家庭和丧偶式单亲家庭。
在单亲家庭的研究中,美国的麦克拉娜罕与桑德发合著的《成长于单亲家庭——问题与对策》一书堪称美国这一学术领域的典范,值得本文借鉴。作者依据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科尔曼的“社会资本”概念,认为经济资源、亲职资源(家长对孩子的投入与监督)、社区资源(家庭从所在社区能够获取各种帮助)是影响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9].在此基础上,作者结合孩子生活方方面面的情形,将这三方面资源具体量化,并验以四项全国性调查的数据,进行精确的分析和推论。
本文试图从经济资源这一维度研究单亲家庭的社会资源是如何在其社会支持网内流动的,并建立经济资源流动模型。
三、研究方法
在资料收集上,本文采用了个案深度访谈法。首先,我国对于单亲家庭缺少最基本的统计数据,在样本总体无法确定的情况下,无法建立精确的抽样框,盲目的抽样远没有个案法深入和具有探索性的价值;其次,作为一项涉及个人隐私的敏感性问题研究,即使获得了样本总体,拒访率仍会很高,无法保证随机调查的顺利进行。
在资料的分析上,本研究采用了定性研究方法。研究工具一定要与研究问题相匹配,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更适合定性而非定量研究。单亲这种家庭组织是复杂的,由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社会关系形式,我们更需要了解的是他们的生活经验、情感和观念,需要在自然情境下对家庭这一微观层面进行深入、细致和动态的描述,对被访者“日常所见事实的‘诠释’基础上进行‘再诠释’”[10],而这些是定量研究无法做到的。
四、经济资源及其流动
以往的研究,几乎在概念上把单亲家庭等同于贫困家庭。这其中不乏想当然的感性认识,也有相当的实地研究。有学者通过对南京市部分单亲家庭的调查得出,“43%的单亲家庭月均收入在300元以下”[2].诸如此类的结论,仅仅是对单亲家庭现状的描述,而忽略了对他进行历时性的分析,我们无从知道这种生活状况是否在单亲前就已经存在,用“单亲”对这一贫困现象作出解释的力度是不够的。我们的研究发现,单亲家庭的经济资源存在多元化的趋势。表1至3列出了本研究个案单亲前后经济收入的变动情况。
(一)经济资源的稀缺与补偿
我们这里的“稀缺”是一个相对而非绝对的概念,是形成单亲后较单亲前的经济资源拥有情况,指的是家庭收入减少或没有住房。从上表中可以看出,经济资源稀缺在单亲家庭中是普遍存在的,家庭收入单位的减少是造成这一结果的直接原因。但它对单亲家庭的生存状态及资源流动的影响却不尽相同。经济资源稀缺并没有影响到每个单亲家庭的经济生活。那些在原家庭收入组成中占主体的被访者并没有感受到经济的困扰。3号案主张某说:“不指望他那点钱。”17号案主张某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她说:“他挣的钱还不够他自己花的,离了反倒省心了。”而有些单亲家庭确实在发生家庭变故后陷入了经济困境。其中绝大多数单亲家庭从他们的社会支持网中获得了经济支持,实现了经济资源在社会支持网内的流动。既然经济资源具有流动性,那么考察它的流动方式就很重要。研究发现,单亲家庭经济资源在社会支持网内的流动有单向流动和互惠两种形式。
1.经济资源的单向流动
称之为单向流动,是因为经济资源由某个社会支持网络成员流向单亲家庭,而单亲家庭不需要以包括经济资源在内的任何形式的资源作为回报。这种单向流动的经济资源包括货币、实物和住房。我们发现,这种资源流动方式只存在于单亲户主与他们的父母之间。
3号案主张某,离婚前住在公婆的房子,离婚后自然得不到房子,搬回娘家与父母、哥嫂及侄女七口人共住在两室一厅的房子。张某说:“房子是我父母的,我住多长时间无所谓,倒是对哥嫂挺不好意思的,虽然房产证不是他们的,可毕竟给他们生活带来了麻烦,我就常给侄女买点好吃的,或者辅导她学习(张某是一中学语文教师),算是补偿吧。”当我问到是否也对父母作点补偿时,张某不解的反问我“我是他们女儿呀,母女俩不用讲究这些吧。”
18号案主原是国营贸易公司职工,下岗后借调到区经计委工作,每月收入300余元。丈夫原是华安厂材料处处长,一家三口日子过得很殷实。一年前,丈夫死于车祸,为了方便照顾,韩某在母亲家附近租了房子。“我们中午、晚上在母亲家吃饭,母亲不要我们的伙食费。有时女儿学校收学杂费,我不在时都是母亲拿钱,事后我也不用还,我和母亲感情非常好。”我问她:“那你是不是对你母亲更好了呢?”韩某答到:“我一直对母亲很好就算她不照顾我,我也会这样,我们可不是交易呀!”韩某的“交易”实际上指向了“社会交换”这一概念。
霍曼斯把一切社会行动理解为资源的交换,认为社会交换是一种选择、计算得失的过程,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取最高的报酬。而这种观点对单亲户主与其父母之间行为模式是解释不通的。单亲户主不会为维持或扩大这种资助向父母给予回报。稍后我们将作更详细的解释。
2.互惠
12号案主支某的案例典型的体现了资源在网内的复杂流动,访谈实录摘录如下:
“1988年刚结婚时我们每个月开七百块钱,在那时算生活不错的了。1994年我妻子得了红斑狼疮。我俩平时有点积蓄,还负担得起。到晚期,我带她到哈尔滨、沈阳、北京看病,治不起了。我到处借钱,亲戚、朋友、一般同事,能借的都借到了,连几百块钱都借。1998年她死后,我欠外债5万多,连半丧事的钱都没有。我父母、哥哥、姐姐和她哥、她姐的一部分钱不要我还了,可朋友的钱总是要还的。我把儿子送到我妈家,和朋友合开了一家烧烤店,一门心思想着挣钱还债。去年刚刚把债还完,才把儿子接回身边。”从支某的言谈中,我们发现了经济资源流动的多种方式。支某的经济补偿形式有两种:馈赠和借予。提供馈赠的是近亲,如父母、兄弟姐妹。资源在父母与被访者之间是单向流动的,我们在前面已经谈到。而对于兄弟姐妹的馈赠,受惠者常常报答以其他形式的帮助。支某说:“虽然哥姐的钱不用还,可总想着怎么报答他们,他们有事我都主动上,没钱出力呗。1999年她哥开饭店,装修时我没少出力(支某原是基建处工人)。”对于借予,被访者不但在一定时间内偿还,还要在未来的无限期内以其它方式作为这种“人情”的报酬。支某说:“向朋友借的钱并不是还上就完了,人家肯信任你,帮助你,借你几千甚至上万元钱,这都是人情啊。我哥们多,我办不到的事就托哥们去办。前年一个朋友的孩子跨学区入学,我找到一个教育界的朋友,把跨学区的钱全免了。”支某说:“有的好朋友自己拿不出钱,是从亲友那里替我借到的。而一般同事只能借我几百元,还上就算了,也不用搭人情。”
可见,无论是借予还是馈赠,受惠者都要采取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方式来回报,资源在网内的流动是互惠性的。
3.搭伙——特殊的经济资源补偿方式
11号案主孙某,是一位单亲母亲,41岁,初中文化,离婚11
关键词:单亲家庭;社会资源;社会关系
一、问题的提出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作为中国家庭小型化趋势代表的核心家庭开始了新的裂变,单亲家庭的出现就是这一裂变的直接产物。中国对单亲问题的研究基本停留在离婚问题这一层面,对其他类型的单亲家庭很少涉及。而对离婚问题的研究又侧重对后果的分析,约占所有研究的2/3,尤其侧重于离婚对子女影响因素的分析较多,对单亲主体的研究有所忽视,仅占1/10[1].其中大部分研究结论缺乏经验数据支撑,而一些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的经验研究,又往往局限于一般性描述,没有明确的理论指导。本文对单亲家庭研究旨趣正在于此。
人是社会性动物,任何个人、群体或组织都存在于一定的社会网络之中,并通过特定的网络关系获得社会支持。单亲家庭由于部分丧失了原有的社会资源,相对于形成单亲家庭之前,经济贫困、主观承受能力弱、自我发展潜力缺乏,对单亲家庭社会支持网的研究更显得尤为重要。纵观近年来国内外的有关文献,社会支持网研究涉及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但对单亲家庭的研究却显得不足。仅有王世军在对单亲家庭的贫困研究中提到了经济支持[2].
基于此,本文拟从社会支持网的理论视角对单亲家庭展开研究。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
关于社会支持网的定义,本文接受贺寨平的观点,即社会支持网是“个人籍以获得各种资源支持(如金钱、情感、友谊等)的社会网络[3].社会网络研究在西方社会学界的地位与重要性与日俱增,已经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包括:网络结构观、市场网络观[4]、弱关系力量假设[5]、强关系力量假设[6]、社会资源理论[7]、社会资本理论[8]等。许多学者对社会支持网的网络特质感兴趣,研究了网络强度、网络规模、网络异质性与紧密度与社会支持的关系。而林南的社会资源理论正是在修正和发展了格拉诺维特的”弱关系的力量“的基础上提出的。他认为,所谓社会资源,就是那些嵌入于社会网络中的资源,这种资源不为个人所直接占有,而是通过个人直接或间接的社会关系获得。[8]
本研究借用了刘鸿雁对单亲家庭的界定,即指“只有父亲(母亲)一方与其未婚的,年龄在18周岁以下的,不具备独立生活能力的子女共同生活的家庭。”[1]根据单亲家庭形成的原因将其分为离婚式单亲家庭、丧偶式单亲家庭、分居式单亲家庭和未婚式单亲家庭四类。未婚式单亲家庭在西方较为普遍,其比重仅次于离婚式单亲家庭。而我国的文化惯例对未婚生子现象一向歧视,即使存在这种案例,也难以取得调查资料,因而不在本文研究范围之内。“分居式单亲家庭”虽然也只有父母一方与子女共同生活,但法律意义上的夫妻关系并没有终结,不能将其归入单亲家庭之列。因此,本文研究的单亲家庭只包括离婚式单亲家庭和丧偶式单亲家庭。
在单亲家庭的研究中,美国的麦克拉娜罕与桑德发合著的《成长于单亲家庭——问题与对策》一书堪称美国这一学术领域的典范,值得本文借鉴。作者依据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科尔曼的“社会资本”概念,认为经济资源、亲职资源(家长对孩子的投入与监督)、社区资源(家庭从所在社区能够获取各种帮助)是影响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9].在此基础上,作者结合孩子生活方方面面的情形,将这三方面资源具体量化,并验以四项全国性调查的数据,进行精确的分析和推论。
本文试图从经济资源这一维度研究单亲家庭的社会资源是如何在其社会支持网内流动的,并建立经济资源流动模型。
三、研究方法
在资料收集上,本文采用了个案深度访谈法。首先,我国对于单亲家庭缺少最基本的统计数据,在样本总体无法确定的情况下,无法建立精确的抽样框,盲目的抽样远没有个案法深入和具有探索性的价值;其次,作为一项涉及个人隐私的敏感性问题研究,即使获得了样本总体,拒访率仍会很高,无法保证随机调查的顺利进行。
在资料的分析上,本研究采用了定性研究方法。研究工具一定要与研究问题相匹配,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更适合定性而非定量研究。单亲这种家庭组织是复杂的,由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社会关系形式,我们更需要了解的是他们的生活经验、情感和观念,需要在自然情境下对家庭这一微观层面进行深入、细致和动态的描述,对被访者“日常所见事实的‘诠释’基础上进行‘再诠释’”[10],而这些是定量研究无法做到的。
四、经济资源及其流动
以往的研究,几乎在概念上把单亲家庭等同于贫困家庭。这其中不乏想当然的感性认识,也有相当的实地研究。有学者通过对南京市部分单亲家庭的调查得出,“43%的单亲家庭月均收入在300元以下”[2].诸如此类的结论,仅仅是对单亲家庭现状的描述,而忽略了对他进行历时性的分析,我们无从知道这种生活状况是否在单亲前就已经存在,用“单亲”对这一贫困现象作出解释的力度是不够的。我们的研究发现,单亲家庭的经济资源存在多元化的趋势。表1至3列出了本研究个案单亲前后经济收入的变动情况。
(一)经济资源的稀缺与补偿
我们这里的“稀缺”是一个相对而非绝对的概念,是形成单亲后较单亲前的经济资源拥有情况,指的是家庭收入减少或没有住房。从上表中可以看出,经济资源稀缺在单亲家庭中是普遍存在的,家庭收入单位的减少是造成这一结果的直接原因。但它对单亲家庭的生存状态及资源流动的影响却不尽相同。经济资源稀缺并没有影响到每个单亲家庭的经济生活。那些在原家庭收入组成中占主体的被访者并没有感受到经济的困扰。3号案主张某说:“不指望他那点钱。”17号案主张某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她说:“他挣的钱还不够他自己花的,离了反倒省心了。”而有些单亲家庭确实在发生家庭变故后陷入了经济困境。其中绝大多数单亲家庭从他们的社会支持网中获得了经济支持,实现了经济资源在社会支持网内的流动。既然经济资源具有流动性,那么考察它的流动方式就很重要。研究发现,单亲家庭经济资源在社会支持网内的流动有单向流动和互惠两种形式。
1.经济资源的单向流动
称之为单向流动,是因为经济资源由某个社会支持网络成员流向单亲家庭,而单亲家庭不需要以包括经济资源在内的任何形式的资源作为回报。这种单向流动的经济资源包括货币、实物和住房。我们发现,这种资源流动方式只存在于单亲户主与他们的父母之间。
3号案主张某,离婚前住在公婆的房子,离婚后自然得不到房子,搬回娘家与父母、哥嫂及侄女七口人共住在两室一厅的房子。张某说:“房子是我父母的,我住多长时间无所谓,倒是对哥嫂挺不好意思的,虽然房产证不是他们的,可毕竟给他们生活带来了麻烦,我就常给侄女买点好吃的,或者辅导她学习(张某是一中学语文教师),算是补偿吧。”当我问到是否也对父母作点补偿时,张某不解的反问我“我是他们女儿呀,母女俩不用讲究这些吧。”
18号案主原是国营贸易公司职工,下岗后借调到区经计委工作,每月收入300余元。丈夫原是华安厂材料处处长,一家三口日子过得很殷实。一年前,丈夫死于车祸,为了方便照顾,韩某在母亲家附近租了房子。“我们中午、晚上在母亲家吃饭,母亲不要我们的伙食费。有时女儿学校收学杂费,我不在时都是母亲拿钱,事后我也不用还,我和母亲感情非常好。”我问她:“那你是不是对你母亲更好了呢?”韩某答到:“我一直对母亲很好就算她不照顾我,我也会这样,我们可不是交易呀!”韩某的“交易”实际上指向了“社会交换”这一概念。
霍曼斯把一切社会行动理解为资源的交换,认为社会交换是一种选择、计算得失的过程,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获取最高的报酬。而这种观点对单亲户主与其父母之间行为模式是解释不通的。单亲户主不会为维持或扩大这种资助向父母给予回报。稍后我们将作更详细的解释。
2.互惠
12号案主支某的案例典型的体现了资源在网内的复杂流动,访谈实录摘录如下:
“1988年刚结婚时我们每个月开七百块钱,在那时算生活不错的了。1994年我妻子得了红斑狼疮。我俩平时有点积蓄,还负担得起。到晚期,我带她到哈尔滨、沈阳、北京看病,治不起了。我到处借钱,亲戚、朋友、一般同事,能借的都借到了,连几百块钱都借。1998年她死后,我欠外债5万多,连半丧事的钱都没有。我父母、哥哥、姐姐和她哥、她姐的一部分钱不要我还了,可朋友的钱总是要还的。我把儿子送到我妈家,和朋友合开了一家烧烤店,一门心思想着挣钱还债。去年刚刚把债还完,才把儿子接回身边。”从支某的言谈中,我们发现了经济资源流动的多种方式。支某的经济补偿形式有两种:馈赠和借予。提供馈赠的是近亲,如父母、兄弟姐妹。资源在父母与被访者之间是单向流动的,我们在前面已经谈到。而对于兄弟姐妹的馈赠,受惠者常常报答以其他形式的帮助。支某说:“虽然哥姐的钱不用还,可总想着怎么报答他们,他们有事我都主动上,没钱出力呗。1999年她哥开饭店,装修时我没少出力(支某原是基建处工人)。”对于借予,被访者不但在一定时间内偿还,还要在未来的无限期内以其它方式作为这种“人情”的报酬。支某说:“向朋友借的钱并不是还上就完了,人家肯信任你,帮助你,借你几千甚至上万元钱,这都是人情啊。我哥们多,我办不到的事就托哥们去办。前年一个朋友的孩子跨学区入学,我找到一个教育界的朋友,把跨学区的钱全免了。”支某说:“有的好朋友自己拿不出钱,是从亲友那里替我借到的。而一般同事只能借我几百元,还上就算了,也不用搭人情。”
可见,无论是借予还是馈赠,受惠者都要采取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方式来回报,资源在网内的流动是互惠性的。
3.搭伙——特殊的经济资源补偿方式
11号案主孙某,是一位单亲母亲,41岁,初中文化,离婚11
单亲家庭社会资源流动模型及研究
点击下载
上一篇:评行政诉讼是否适用调解的论文下一篇:社会变革与中国农村婚姻家庭理论思考
本文2007-06-14 07:56:00发表“党政司法”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89162.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