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与效率研讨

栏目:城建环卫发布:2007-06-13浏览:2407下载235次收藏

  摘   要:本文分析了城市土地的利用结构与利用效率,其中利用结构主要包括数量结构和布局,利用效率主要包括人口容纳能力、建筑容积率和土地产出率,从而揭示其城市土地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指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   城市土地   结构   效率

1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分析
1.1   土地利用数量结构。从表1可以看出市建成区内2004年各类建设用地的数量构成及与国家标准的差距。
  从表1也可以看出,2004年,市建成区内居住用地和工业用地这两项用地均符合城市规划标准的要求。但国外大部分城市的工业用地都小于10%,汉城仅占1.5%,显然的工业用地偏高,而工业污染降低土地价值,造成土地产出率低,同时城市商务中心(cbd)不明显,城市化质量差。由此可见,工业用地的外迁,仍将是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的一项重要任务;道路广场用地和绿地均约占建设用地的7%,低于国标的最低线,这种不合理的用地结构使市存在基础设施薄弱,服务水平低下,环境质量下降等弊病,成为制约城市向现代化发展的瓶颈。
1.2   土地利用空间布局。城市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还体现在特定类型用地的空间布局变化,最为显著的表现在工业用地、居住用地和商业用地上。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建立以后,城市土地开发活动逐渐遵循土地级差收益规律,在旧城区开展了大规模的改造活动。城市中心区第二产业逐步被第三产业取代,即工业用地被商业、金融业、旅游业用地所置换;而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住宅市场的出现、交通运输的发展以及住宅建设成本的改变,城市居民可以更多地选择居住区位。
1.2.1   工业用地。工业用地从形成到现在布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1952~1954年间,是进入大规模工业建设时期。八一钢铁厂、六道湾煤矿等先后建成投产,这就构筑了工业布局的初期格局,这一时期的工业用地处于当时城区的外围。由于“大跃进”和“大炼钢铁”的失误以及“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新疆工业在1958~1976年间处于滑坡甚至停滞状态。直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工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工业用地在旧城扩张的同时再次向外迁移,有市区向郊区、向南、向北扩散。20世纪90年代工业类别增多,这一时期由于规划与土地市场作用的调节,城市土地开发活动已逐渐遵循土地级差收益规律,工业用地基本上从市中心置换出来,分布在南、北郊区地价较低的地带。目前,市区工业分布较凌乱,大企业较均匀的分布在市区边缘,基本上形成了头屯河、东山区、卡子湾、二工、三工、水磨沟、红雁池等七个主要的工业区。
1.2.2   居住用地。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初,由于城市交通条件的限制,并考虑到工作、生活和管理上的便利,各工业区内逐步健全了职工居住和生活服务设施,这样的“企业办社会”的状况在尤为显著,城市用地形成单位“大院式”的格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迅速膨胀,市的住宅建设进入高潮,居住用地急剧扩展。同时由于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综合开发方式的兴起,城市里形成颇具规模的居住小区。进入90年代,房地产市场日趋活跃。为了满足不同收入阶层的需要,各级各类住宅小区开始出现,同时新区的居住功能逐渐增强,居住用地主要分布在沙区、天山区、新市区和水磨沟区。目前,随着城市的扩展,居住用地面积也相应扩大,但是市中心居住用地密度明显比新城区要高,在城市的发展中,居住用地向新城扩展的趋势较为明显。
1.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城市土地利用结构与效率研讨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