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汽车文化与交通警察之对接
1.前言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国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一部反映解放战争题材的电影,其片名叫《车轮滚滚》。那个年代的滚滚车轮不过是由人力车、畜力车所组成的非机动车运输队伍,即便有几辆汽车,也是从敌方手中缴获的上了年纪的老爷车,在其浩浩荡荡的车流中不过是一个“至尊”点缀。而现代中国的滚滚车轮却是以私家厂、商务车、公务车为主体的小轿车等等所组成的川流不息长河。据国家统计局2月28日公布的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随着轿车进入家庭步伐不断加快,截止2006年底,全国私人轿车保有量达到1149万辆,比上年的860.67万辆增长33.5%。中国私人拥有的各类汽车首次超过两千万辆,保有量接近2200万辆,各大中城市几乎成了车的海洋。这些用车轮组成的滚滚洪流正以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进而演绎出一种崭新的文化理念——汽车文化。对于发展速度如此之迅猛,影响程度如此之深远,前进步伐如此之壮阔的新型文化,交通警察该如何面对呢?是诚惶诚恐,茫然无计,还是主动应对,和谐与共?对此,笔者有一点肤浅的研究,愿与各位同仁交流,以期抛砖引玉,共同引导汽车文化的健康发展。
2.汽车文化与交通警察词义解析
2.1汽车文化解析
2.1.1何谓汽车?查阅《辞海》对汽车的定义是:一种能自行驱动的主要供运输用的无轨车辆。原称“自动车”,因多装有汽油机故简称汽车。由发动机、底盘和车身组成。按用途分为载货的货车、载客的轿车和大客车,以及特殊用途专用汽车(如消防车、洒水车等)。以笔者个人理解,汽车就是“机动车”的俗称,是一种大众化的称谓,其“雅名”应该称“机动车”比较科学。《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一十九条对机动车的解释:是指以动力装置驱动或者牵引,上道路行驶的供人员乘用或者用于运送物品以及进行工程专项作业的轮式车辆。
2.1.2何谓文化?《辞海》中是这样定义的: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发展而发展。依笔者的愚解,文化其实也是指某一特定事物,在其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潜移默化所起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更多的表现为内涵的丰富,外延的扩展,范围的扩大,影响的深远。
2.1.3何谓汽车文化?汽车与文化的结合,便有了汽车文化的称谓。从广义上来说,汽车文化就是反映“汽车改变世界”和“世界改变汽车”的大文化。从狭义上说,汽车文化是指汽车在设计、制造、使用和报废过程中,人们对与汽车有关活动的行为表现和高品味追求,是人们对汽车的一种认知态度,一种价值观念,一个崭新的文化理念和一个更高更美的心灵愿景,其核心内容是文明用车。汽车有了文化,其本质才蕴蓄内涵,其外在才富有灵魂。
不容置疑,汽车是世界上唯一兼有零部件以万计,产量以千万计,保有量以万万计的综合性、高科技、大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其产业体系和产业链渗入到广泛的学科领域,波及大量的相关工业和相关部门,诱发新兴工业和高新技术的出现,形成庞大的产业体系和合纵连横的产业链,成为“改变世界的机器”。汽车就是这样凝聚着一百多年来人类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的成果,和谐地将科技和艺术相统一,积淀成现代社会特有的文化底蕴。汽车文化以汽车产品及其产业为载体,渗透到经济社会各层面并构成互为关联的价值链,演绎人类社会一系列的行为、习俗、法则、准则和价值观,形成影响汽车社会和汽车文明发展进程的文化形态。这或许是对汽车文化的最好阐释。
2.2交通警察释义
2.2.1何谓交通?交通是指人们出行往来和货物流通过程中移动地点的手段,是由人、工具、途径等要素按照一定的逻辑要求构成的复合动态系统。交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是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就率先用到交通二字:“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2.2何谓警察?《辞海》的定义是:武装性质的维护社会秩序的国家公职人员,是阶级专政的重要工具。按其任务不同,分为治安、交通、刑事、司法、边防、消防、户籍等警种。
2.2.3何谓交通警察?交通与警察联系在一起,很自然就能从字面上找到正确的答案。交通警察不外乎是利用法律、法规所赋予的行政强制手段,正确地处理好人、车、路三者之间在交通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矛盾,以使道路交通达到安全、畅通、有序的目的。其具体职责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交通指挥,维护交通秩序,处理交通事故,车辆检验,驾驶员考核与车辆牌证发放,路障管理,交通标志,标线等安全设施的设置与管理,打击交通违法犯罪,侦破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等。
3.交通警察在汽车文化发展中的病态剖析
当下,人们谈论的时尚话题莫过于购买私家车后给家庭生活带来的快乐以及汽车发生交通事故后所引发的社会动荡与人们的心理恐慌;同时,人们也难免不会议论交通警察在管理交通时其行为所表现出来的种种“不近人情”及与世格格不入的窘态。对此,我们必须明白,交通警察队伍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是人类社会的组成细胞,是人类社会的分子,与社会中的人有着许多共同的特征,只不过由于职业分工不同而在称谓上有所区别。交通警察既是道路交通的管理者与实践者,同时又是一个具有社会性的普通公民。因而,在汽车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也必然要表现出普通人对汽车的赏识、判别和使用三个环节上所共有的特征。又因为有“交通警察”这一特殊的职业外衣,故而在汽车文化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弊端又相对来说更普遍又或更复杂一些,甚或更隐蔽更容易被人们忽略且近似于司空见惯一些。但既然有病就要就医,切莫因其有病而讳疾忌医,遮丑护短,文过饰非。当然,交通警察在汽车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不可否认地作了大量的艰苦细致的工作,也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但毋庸讳言,仍在许多环节许多层面上存有一定的瑕疵,必须勇敢直面。其具体表现是:
3.1文明用车理念有待形成。
3.1.1部分使用违法车辆。或许是因为交通警察收入水平过低的原因,或者是财政经费保障不到位的缘由,在交通警察队伍中,部分使用违法车辆的问题是各级公安交警领导心知肚明,但又不得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佯装视而不见的事情。交通民警利用自身的特权,开无牌车、套牌车、假牌车者有之,开无保车、报废车、车检不合格车者有之,开假军牌、假警牌、走私车者有之。羞于启齿的是,有的交警部门竟然把报废车、走私车用于巡逻执勤、事故施救、雷达测速等警务活动。从客观上看是政府在财力保障上有问题,不得已而为之,但实际上是有的交警领导在主观上故意所为,说白了无非是为了节省几个税费,偷逃几笔保险罢了。但在这非法的背后却是人民警察“口碑”污损的代价。
3.1.2驾车特权思想较为严重。交警职业的特殊性,使部分交警在驾车时养成了“开霸王车”,开“特权车”,开“英雄车”的坏习惯。在车道上曲线行驶、穿插抢行、变道不打转向灯,遇人行横道猛按喇叭,无事开启警笛惊扰路人;发生交通事故,有理不让人,无理闹三分;停车不择场所,随意停放等等不文明行为枚不胜举,使交警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汽车已经从昔日的奢侈品变成了今天的日用品,从权力、财富符号变成了普通代步工具,仗车欺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长期以来,为保一方平安,广大的交通民警作出了有目共睹的无私奉献和巨大牺牲,理应受到人们的尊敬与呵护。但以此居功自傲,将之带入日常的交通管理活动之中,必然会产生特权思想,影响民警的交通管理和交通参与行为。
3.1.3攀比思想不同程度存在。随着物质财富的积累,部分交警已率先开始购买私家车。为了显示自己的财力和身份,图一时虚荣,有的交警不考虑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盲目攀比,贷款购置中高档轿车,使其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心术不正的竟将这一负担变相转嫁至管理相对人的身上。这种不切实际的购车观念与当今社会汽车文化的发展是相去甚远的。据一项调查显示:有78%的受访者关心什么车省油,有56%的受访者关心什么车便宜,有35%的受访者关心什么车耐用。但是多达95%的受访者关心他们怎样用好车,汽车可以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多大的影响和变化。至于车辆是否高档与豪华,只有不到3%的人所考虑。交警在这种汽车主流文化的背景下,完全没有理由去追求超越自身经济能力的奢华梦想。从勤俭节约,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念,理性选择购车档次这一点来看,部分交警似乎做得还有所欠缺。
3.2能源危机意识尚未确立
交警出行便要用车,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在上下班途中或办理私事时,非要乘坐小轿车,在交通拥堵不堪时,宁愿夹杂在车流中不甚其烦地乱按喇叭,也不愿改用其它交通方式(诸如乘坐公汽、骑自行车、多人乘坐一辆小车等)。处突出警是要用快速方式到达目的地的,然而非警务时就大可不必如此浪费能量资源了。有的公安交通警察机关上下班时人员如此之多,竟然没有一辆大型客车接送。民警们浪费大量的交通费姑且不论,单就从造成交通堵塞、节约能源以及环境保护这一些浅显的道理上来说,其产生的影响就不可小觑。有资料统计,按目前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和能源消耗水平计算,地球上的能源只够用50年。中国不是一个富油国,在目前轿车保有量不到0.2%的情况下就需要进口大量的石油,如果轿车进入中国20%的家庭,就要新增加6000万台车辆,这几乎是中国目前汽车保有量的3倍。试想,在一个购买了轿车而却要面临无油可用的尴尬环境时,其购车者的心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对社会稳定是否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呢?其道理是不言而喻的。
3.3动态服务思想落后时代
3.3.1宣传教育存有盲点。目前市场上汽车类的媒体多达40多种,对车辆的宣传覆盖面之广,辐射层之深用铺天盖地一词来形容或许恰如其分。特别是交警就怎样预防道路事故的宣传可谓盛况空前,其规格之高,投入之大,收效之甚都是史无前例的。然就对怎样控制车辆使用的宣传力度上似乎尚存在空白。事实上减少车辆数量,也是缓解交通拥堵,降减交通事故的有效措施之一。就拿中国与美国的情况作一个比较,其道理也就非常明白了。美国拥有人口2.7亿,国土面积与中国相差不多,公路总里程却达到630万公里,仅州际高速公路就达到7.4万公里。而中国有13亿人口3亿家庭,公路却只有美国的1/5,高速公路为美国的1/4。美国人均1台车也不过2亿辆车,如果按照欧美“一家一辆”的模式发展中国的家庭轿车,3亿户家庭将使世界汽车总保有量增加约1/2,3亿辆轿车首尾相接是可以绕地球30圈的,这无疑将使中国陷入有车无路的境地。虽然中国的路网也在不断的扩大,但中国耕地面积的严重不足决定了道路面积永远也不可能达到美国的水平?可见控制机动车迅猛增长的势头,也是交警部门必须正视的一个重大问题。
3.3.2安全设施更新难以适应汽车文化的发展需要。由于私家车“井喷式”的发展,使交通流的组织和安全设施的更新也变得越来越频繁。而各地的交警部门由于受政府投入力度的制约,对于安全设施及时更新与添置似乎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哪里出了恶性事故或某段路口堵车,在群众叫苦连天、怨声载道、电话打烂之后交警才仓促赶来进行疏治。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管理模式,已远远落后于汽车时代的发展步伐。以北京为例说明一下人们出行的情况:据北京某公用事业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表明,北京公共汽车的运营速度由1994年的每小时16.7公里下降到目前的每小时9.2公里,每逢上下班的高峰期,近五分之一的路口和路段交通不畅,车速不到每小时五公里。有40%的北京人上班需花费1小时以上的
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我国长春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一部反映解放战争题材的电影,其片名叫《车轮滚滚》。那个年代的滚滚车轮不过是由人力车、畜力车所组成的非机动车运输队伍,即便有几辆汽车,也是从敌方手中缴获的上了年纪的老爷车,在其浩浩荡荡的车流中不过是一个“至尊”点缀。而现代中国的滚滚车轮却是以私家厂、商务车、公务车为主体的小轿车等等所组成的川流不息长河。据国家统计局2月28日公布的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随着轿车进入家庭步伐不断加快,截止2006年底,全国私人轿车保有量达到1149万辆,比上年的860.67万辆增长33.5%。中国私人拥有的各类汽车首次超过两千万辆,保有量接近2200万辆,各大中城市几乎成了车的海洋。这些用车轮组成的滚滚洪流正以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进而演绎出一种崭新的文化理念——汽车文化。对于发展速度如此之迅猛,影响程度如此之深远,前进步伐如此之壮阔的新型文化,交通警察该如何面对呢?是诚惶诚恐,茫然无计,还是主动应对,和谐与共?对此,笔者有一点肤浅的研究,愿与各位同仁交流,以期抛砖引玉,共同引导汽车文化的健康发展。
2.汽车文化与交通警察词义解析
2.1汽车文化解析
2.1.1何谓汽车?查阅《辞海》对汽车的定义是:一种能自行驱动的主要供运输用的无轨车辆。原称“自动车”,因多装有汽油机故简称汽车。由发动机、底盘和车身组成。按用途分为载货的货车、载客的轿车和大客车,以及特殊用途专用汽车(如消防车、洒水车等)。以笔者个人理解,汽车就是“机动车”的俗称,是一种大众化的称谓,其“雅名”应该称“机动车”比较科学。《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一百一十九条对机动车的解释:是指以动力装置驱动或者牵引,上道路行驶的供人员乘用或者用于运送物品以及进行工程专项作业的轮式车辆。
2.1.2何谓文化?《辞海》中是这样定义的:广义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发展而发展。依笔者的愚解,文化其实也是指某一特定事物,在其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潜移默化所起的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更多的表现为内涵的丰富,外延的扩展,范围的扩大,影响的深远。
2.1.3何谓汽车文化?汽车与文化的结合,便有了汽车文化的称谓。从广义上来说,汽车文化就是反映“汽车改变世界”和“世界改变汽车”的大文化。从狭义上说,汽车文化是指汽车在设计、制造、使用和报废过程中,人们对与汽车有关活动的行为表现和高品味追求,是人们对汽车的一种认知态度,一种价值观念,一个崭新的文化理念和一个更高更美的心灵愿景,其核心内容是文明用车。汽车有了文化,其本质才蕴蓄内涵,其外在才富有灵魂。
不容置疑,汽车是世界上唯一兼有零部件以万计,产量以千万计,保有量以万万计的综合性、高科技、大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其产业体系和产业链渗入到广泛的学科领域,波及大量的相关工业和相关部门,诱发新兴工业和高新技术的出现,形成庞大的产业体系和合纵连横的产业链,成为“改变世界的机器”。汽车就是这样凝聚着一百多年来人类物质文明及精神文明的成果,和谐地将科技和艺术相统一,积淀成现代社会特有的文化底蕴。汽车文化以汽车产品及其产业为载体,渗透到经济社会各层面并构成互为关联的价值链,演绎人类社会一系列的行为、习俗、法则、准则和价值观,形成影响汽车社会和汽车文明发展进程的文化形态。这或许是对汽车文化的最好阐释。
2.2交通警察释义
2.2.1何谓交通?交通是指人们出行往来和货物流通过程中移动地点的手段,是由人、工具、途径等要素按照一定的逻辑要求构成的复合动态系统。交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条件,是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就率先用到交通二字:“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2.2.2何谓警察?《辞海》的定义是:武装性质的维护社会秩序的国家公职人员,是阶级专政的重要工具。按其任务不同,分为治安、交通、刑事、司法、边防、消防、户籍等警种。
2.2.3何谓交通警察?交通与警察联系在一起,很自然就能从字面上找到正确的答案。交通警察不外乎是利用法律、法规所赋予的行政强制手段,正确地处理好人、车、路三者之间在交通活动中所产生的各种矛盾,以使道路交通达到安全、畅通、有序的目的。其具体职责是:交通安全宣传教育,交通指挥,维护交通秩序,处理交通事故,车辆检验,驾驶员考核与车辆牌证发放,路障管理,交通标志,标线等安全设施的设置与管理,打击交通违法犯罪,侦破交通肇事逃逸案件等。
3.交通警察在汽车文化发展中的病态剖析
当下,人们谈论的时尚话题莫过于购买私家车后给家庭生活带来的快乐以及汽车发生交通事故后所引发的社会动荡与人们的心理恐慌;同时,人们也难免不会议论交通警察在管理交通时其行为所表现出来的种种“不近人情”及与世格格不入的窘态。对此,我们必须明白,交通警察队伍中的每一个成员,都是人类社会的组成细胞,是人类社会的分子,与社会中的人有着许多共同的特征,只不过由于职业分工不同而在称谓上有所区别。交通警察既是道路交通的管理者与实践者,同时又是一个具有社会性的普通公民。因而,在汽车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也必然要表现出普通人对汽车的赏识、判别和使用三个环节上所共有的特征。又因为有“交通警察”这一特殊的职业外衣,故而在汽车文化发展中所表现出来的弊端又相对来说更普遍又或更复杂一些,甚或更隐蔽更容易被人们忽略且近似于司空见惯一些。但既然有病就要就医,切莫因其有病而讳疾忌医,遮丑护短,文过饰非。当然,交通警察在汽车文化的发展过程中不可否认地作了大量的艰苦细致的工作,也取得了卓有成效的业绩。但毋庸讳言,仍在许多环节许多层面上存有一定的瑕疵,必须勇敢直面。其具体表现是:
3.1文明用车理念有待形成。
3.1.1部分使用违法车辆。或许是因为交通警察收入水平过低的原因,或者是财政经费保障不到位的缘由,在交通警察队伍中,部分使用违法车辆的问题是各级公安交警领导心知肚明,但又不得不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佯装视而不见的事情。交通民警利用自身的特权,开无牌车、套牌车、假牌车者有之,开无保车、报废车、车检不合格车者有之,开假军牌、假警牌、走私车者有之。羞于启齿的是,有的交警部门竟然把报废车、走私车用于巡逻执勤、事故施救、雷达测速等警务活动。从客观上看是政府在财力保障上有问题,不得已而为之,但实际上是有的交警领导在主观上故意所为,说白了无非是为了节省几个税费,偷逃几笔保险罢了。但在这非法的背后却是人民警察“口碑”污损的代价。
3.1.2驾车特权思想较为严重。交警职业的特殊性,使部分交警在驾车时养成了“开霸王车”,开“特权车”,开“英雄车”的坏习惯。在车道上曲线行驶、穿插抢行、变道不打转向灯,遇人行横道猛按喇叭,无事开启警笛惊扰路人;发生交通事故,有理不让人,无理闹三分;停车不择场所,随意停放等等不文明行为枚不胜举,使交警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大打折扣。我们应该清楚地看到,汽车已经从昔日的奢侈品变成了今天的日用品,从权力、财富符号变成了普通代步工具,仗车欺人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长期以来,为保一方平安,广大的交通民警作出了有目共睹的无私奉献和巨大牺牲,理应受到人们的尊敬与呵护。但以此居功自傲,将之带入日常的交通管理活动之中,必然会产生特权思想,影响民警的交通管理和交通参与行为。
3.1.3攀比思想不同程度存在。随着物质财富的积累,部分交警已率先开始购买私家车。为了显示自己的财力和身份,图一时虚荣,有的交警不考虑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盲目攀比,贷款购置中高档轿车,使其背上沉重的经济负担,心术不正的竟将这一负担变相转嫁至管理相对人的身上。这种不切实际的购车观念与当今社会汽车文化的发展是相去甚远的。据一项调查显示:有78%的受访者关心什么车省油,有56%的受访者关心什么车便宜,有35%的受访者关心什么车耐用。但是多达95%的受访者关心他们怎样用好车,汽车可以给他们的生活带来多大的影响和变化。至于车辆是否高档与豪华,只有不到3%的人所考虑。交警在这种汽车主流文化的背景下,完全没有理由去追求超越自身经济能力的奢华梦想。从勤俭节约,量入为出的消费观念,理性选择购车档次这一点来看,部分交警似乎做得还有所欠缺。
3.2能源危机意识尚未确立
交警出行便要用车,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在上下班途中或办理私事时,非要乘坐小轿车,在交通拥堵不堪时,宁愿夹杂在车流中不甚其烦地乱按喇叭,也不愿改用其它交通方式(诸如乘坐公汽、骑自行车、多人乘坐一辆小车等)。处突出警是要用快速方式到达目的地的,然而非警务时就大可不必如此浪费能量资源了。有的公安交通警察机关上下班时人员如此之多,竟然没有一辆大型客车接送。民警们浪费大量的交通费姑且不论,单就从造成交通堵塞、节约能源以及环境保护这一些浅显的道理上来说,其产生的影响就不可小觑。有资料统计,按目前汽车工业的发展趋势和能源消耗水平计算,地球上的能源只够用50年。中国不是一个富油国,在目前轿车保有量不到0.2%的情况下就需要进口大量的石油,如果轿车进入中国20%的家庭,就要新增加6000万台车辆,这几乎是中国目前汽车保有量的3倍。试想,在一个购买了轿车而却要面临无油可用的尴尬环境时,其购车者的心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对社会稳定是否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呢?其道理是不言而喻的。
3.3动态服务思想落后时代
3.3.1宣传教育存有盲点。目前市场上汽车类的媒体多达40多种,对车辆的宣传覆盖面之广,辐射层之深用铺天盖地一词来形容或许恰如其分。特别是交警就怎样预防道路事故的宣传可谓盛况空前,其规格之高,投入之大,收效之甚都是史无前例的。然就对怎样控制车辆使用的宣传力度上似乎尚存在空白。事实上减少车辆数量,也是缓解交通拥堵,降减交通事故的有效措施之一。就拿中国与美国的情况作一个比较,其道理也就非常明白了。美国拥有人口2.7亿,国土面积与中国相差不多,公路总里程却达到630万公里,仅州际高速公路就达到7.4万公里。而中国有13亿人口3亿家庭,公路却只有美国的1/5,高速公路为美国的1/4。美国人均1台车也不过2亿辆车,如果按照欧美“一家一辆”的模式发展中国的家庭轿车,3亿户家庭将使世界汽车总保有量增加约1/2,3亿辆轿车首尾相接是可以绕地球30圈的,这无疑将使中国陷入有车无路的境地。虽然中国的路网也在不断的扩大,但中国耕地面积的严重不足决定了道路面积永远也不可能达到美国的水平?可见控制机动车迅猛增长的势头,也是交警部门必须正视的一个重大问题。
3.3.2安全设施更新难以适应汽车文化的发展需要。由于私家车“井喷式”的发展,使交通流的组织和安全设施的更新也变得越来越频繁。而各地的交警部门由于受政府投入力度的制约,对于安全设施及时更新与添置似乎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情形,哪里出了恶性事故或某段路口堵车,在群众叫苦连天、怨声载道、电话打烂之后交警才仓促赶来进行疏治。这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管理模式,已远远落后于汽车时代的发展步伐。以北京为例说明一下人们出行的情况:据北京某公用事业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表明,北京公共汽车的运营速度由1994年的每小时16.7公里下降到目前的每小时9.2公里,每逢上下班的高峰期,近五分之一的路口和路段交通不畅,车速不到每小时五公里。有40%的北京人上班需花费1小时以上的
浅论汽车文化与交通警察之对接
点击下载
本文2007-06-10 13:37:00发表“党政司法”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88182.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