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浅谈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法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栏目:工矿企业发布:2007-06-09浏览:2871下载148次收藏

摘 要:本文介绍了毛细管电泳以及电化学检测法。叙述了各种分离模式和检测方法,并评述了近六年来,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进展。

关键词: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法;药物分析;综述 

毛细管电泳具有分离效率高、快速和所需样品量少等特点。应用范围包括无机离子、有机分子及生物大分子和对映体等,在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药物化学、食品化学、环境化学和医学许多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毛细管电泳(ce)又称高效毛细管电泳(hpce)或毛细管电分离法(cesm),是一类以毛细管为分离通道、以高压直流电场为驱动力的新型液相分离分析技术,具有分离效率高(理论塔板数已达106-107/m)、快速(一般20min内即可完成一次电泳操作,甚至几分钟即可完成几十个阳离子或阴离子的分离)、样品用量少(仅需纳升级)等特点。在近十几年中,ce受到分离分析科学家的极大关注,成为生物化学和分析化学中最受人瞩目、发展最快的一种分离分析新技术。

1 分离模式

毛细管电泳按分离模式的不同主要可分为cze, mekc、cge、ciep、citp、ace (亲和毛细管电泳)、cae (毛细管阵列电泳)等。

2 检测技术

ce的检测技术以其高效、微量、快速等特点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因为毛细管内径极小(通常为25-100微米)和纳升级的进样量,对检测器的灵敏度要求很高。检测是ce中的关键问题。目前己有多种检测器成功地用于ce中。

检测器

检出限(mol/l)

特点

检测器

检出限(mol/l)

特点

紫外可见吸收

激光光热

荧光

非相干光诱导

激光诱导

折射指数

10-5—10-6

10-7—10-8

 

10-7—10-8

10-10—10-12

10-5—10-7

近似通用,常规应用

灵敏度高受激光波长限制

 

灵敏度高

灵敏度高,价格高

通用,简单,灵敏度低

电导

安培

质谱

放射

间接紫外

间接安培法

10-5—10-7

10-8—10-9

10-7—10-9

10-9—10-11

10-4—10-5

10-5—10-6

通用

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微量

仪器复杂,可获得结构信息

灵敏度高,特殊操作

 

ce中应用最广泛的是紫外/可见检测器,其灵敏度低,但通用性好,十分适合小分子的分析。缺点是受毛细管狭窄内径的限制,有效光程短,其灵敏度相对较低(一般为10-5—10-6mol/l)。激光诱导检测器灵敏度可比紫外可见检测器高1000倍,但是造价昂贵,且大多数样品需要衍生。联用技术是解决毛细管电泳定性问题的最佳方法。

与ce联用的检测器必须有较小的体积和较高的灵敏度。己经有许多检测器被成功地运用于ce技术中,商品化仪器中常用的检测器主要是紫外可见检测器,但是毛细管的短光程严重限制了它的灵敏度[1]。激光诱导荧光检测器虽然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缺点在于仅适合于具有荧光或易于进行荧光衍生的物质[2][3]。ce-ms联用法灵敏度高,专属性强,能提供分子结构信息,是ce非常理想的一种检测器,但是价格昂贵[4]。电化学检测器与ce联用不仅可满足分析微量样品时灵敏度的要求,而且有良好的选择性,仪器造价低廉,易于普及。电化学检测对于大多数易于氧化还原物质的浓度检测限可达10-9mol/l(质量检测限可达10-12mol--10-18mol)。

3 ce电化学检测的基本模式

ce电化学检测有三种基本模式:安培法、电导法和电位法[5]。安培法测量化合物在电极表面受到氧化或还原时,失去或得到电子,产生与分析物浓度成正比的电极电流。电导法和电位法是测量两电极间由于离子化合物的迁移引起的电导率或电位变化。安培法是ce-ed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检测技术。

4 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法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近年来毛细管电泳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在中药材、中成药制剂、西药复方制剂及生物技术产品等药物和制剂的分离、鉴定和分析中,显示了高效果、快速的特点,正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

4.1 西药分析

4.1.1 一般药物

黄宝美、莫金垣[6]采用毛细管电泳柱端安培检测法测定了脂可平胶囊中的姜黄素。谢玉璇、谢天尧等[7]采用毛细管电泳-电导法分离磺胺药物,磺胺嘧啶、磺胺甲嘧啶、磺胺二甲嘧啶3种结构相近磺胺药物。汪尔康[8]采用碳纤维电极ce-ed分离了局部麻醉要普鲁卡因和利多卡因。

4.1.2 抗生素药物

单瑞峰等[9]采用高效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法测定了氯霉素针剂和氯霉素片中的氯霉素的含量。malone等[10]利用ce-ed直接测定人血清中的丝裂霉素c。吴明嘉等[11]利用柱端检测模式测定了尿样中的异丙嗪。方禹之等以各种金属盘电极作检测电极用于双氢链霉素、小诺霉素、林可霉素、卡那霉素等九种多羟基抗生素的分离分析检测[12,13,14]。

4.1.3 复方制剂

ce-ed在药物分析中的另一应用是用来分离测定复方制剂中的有效成分。方禹之等用ce-ed分离分析测定复方磺胺类药物[15]、三磷酸腺苷[16]。

4.1.4 手性分离

当今化学和医学中,生物物质对映体的分离,特别是在生命界具有不同生物活性的对映体的分离,引起人们极大的研究兴趣。近年来ce在手性分离起着重要的作用,最主要因为它有以下优点:1.分离效率高,分离选择系数小的对映体可以达到很好的分离度;2.可供选择的分离模式多且变换简单;3.受性选择剂的消耗量小,运行成本低。近年来也有许多关于cd-ed用于手性分离的研究。

hadwiger等[17]利用cd-ed在含有环糊精的电泳液中分离了异丙肾上腺素的两个对映体。方禹之等[18,19]以β-环糊精作为手性试剂,利用该方法在强碱介质中直接分离了两种氨的衍生物,2-氨基-1-(4-硝基苯基)-1,3-丙二醇和2-二甲基苯基-1-(4-硝基苯基)-1,3-丙二醇。

4.2 中药材有效成分分析

ce在中药及中成药分析中的应用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十分迅速,目前应用范围以从生物碱类、黄酮类及其苷类、有机酸类扩展到香豆素类、苷类、酚酸类等多种成分的分析。这些成分都可以用ce进行分析。

4.2.1 生物碱类

生物碱是植物中一类重要的化学成分,在植物中分布较广。已知的生物碱种类至少在3000种以上,生物碱能解离带正电荷,可采用毛细管区带电泳进行分析。一般在植物中同类生物碱结构极为相似,有时pka值相差也很小,因此在分离时,除可以根据pka值的不同选择缓冲液ph值,还可根据结构上的细微差异适当加入一些添加剂以增加选择性和分离度。

王峻梅等[20]以1mmol/l hac+2 mmol/l nh4ac+10mmol/lβ-cd+2 mmol/l sds缓冲液为电泳介质,分离电压14.0 kv,用高频电导法实现了对千金藤属植物粉防己中粉防己碱和去甲粉防己碱两种生物碱的测定。

4.2.2黄酮类

黄酮类化合物是植物中普遍存在的植物次级代谢产物,具有多种药理作用,比如抗炎、抗菌、抗病毒、解痉、抗肿瘤以及在心血管系统等方面均具有生理活性 [21-24] 。 由于黄酮类化合物在药用方面的重要性,对于黄酮类化合物分离分析则显得尤为重要。

cao等[25,26]采用cze-ed测定了葛根、天麻中的葛根素、大豆甙元、天麻素等黄酮。chen等[27,28]采用ce-ed在碱性条件下测定了植物中的芦丁、槲皮素、黄芩素和黄琴甙等黄酮甙元和甙。彭友元等[29利用毛细管电泳安培检测器分离测定了沙棘黄酮口服液中的芦丁和5-羟色胺。陈刚等[30] 用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法测定了葛根和葛藤中葛根素、大豆甙元和芦丁含量。吴婷等[31]用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法同时测定了益母草及三种益母草冲剂中的根皮苷、橙皮素、芦丁、山奈酚、洋芹素和槲皮素六种黄酮类化合物的含量。

分离分析药材中的代表性成分,可以用于中药材的鉴别,比如黄芩苷和黄芩素是药用植物黄芩中的主要黄酮类成分,但在药用植物黄芪中不存在,通过定性定量分析确定黄芩苷及黄芩素两种化合物的存在与否及其含量可以用来鉴定黄芩和黄芪。chen等[32]用ce-ed检测了这两个化合物。

4.2.3 有机酸类

酚酸类经解理后带负电,可用cze模式分离,但分析时间较长,在中性成分后出峰。在电解液中加入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十二烷基三甲基氯化铵,使电渗流方向翻转(指向正极),此时出峰顺序为负离子、中性分子、正离子,使酚酸类出峰时间大大缩短,毛细管等速电泳模式亦可用于酚酸类的分离。

cao等[33]以cze-ed法分析了满山红中原儿茶酸、丁香酸、香草酸等有机酸的含量。曾玉华、汪云[34]采用ce-ed法测定了胡黄连中香草酸和阿魏酸的含量。陈刚等[35]用cze-ed法同时测定复方芦丁片及果汁中芦丁和l-抗坏血酸的含量。

4.2.4 苷类

cao等[36]以cze-ed法分析了天麻中的天麻苷及其它7种成分。陈刚等[37]采用cze-ed测定了黄芩中的黄芩素和黄芩苷。陈缵光[38]等采用毛细管电泳安培法测定鸡矢藤中熊果苷的含量。郑一宁等[39]采用毛细管电泳-电导法检测法分离检测了双黄连粉针剂中黄芩苷的含量。

4.2.5 酚类

彭友元等[40]采用ce-ed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浅谈毛细管电泳-电化学检测法及其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