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猪水肿病的防治论文
仔猪水肿病,又称猪大肠杆菌病肠毒血症,是由定植于仔猪小肠的溶血性大肠埃希氏菌大量繁殖,产生毒素,被机体吸收后引起的一种急性散发性疾病,以发病突然、头面部水肿和运动失调为主要特点。本病是断奶后1-2周龄仔猪的多发病,发病率较低10~35%,但死亡达到90%甚至更高,常为生长快的健壮仔猪发病。
1、流行特点
本病主要发生于断奶后1-2周龄的仔猪,常突然发病,迅速死亡,发病率较低,而死亡率高达90%以至更高。发病仔猪多数营养良好、体格健壮,一般局限于个别猪群,不广泛传播;无明显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季的4-5月和秋季的9-10月发病较多,特别在气候骤变和阴雨季节更易发病。但初生时患过黄痢的仔猪一般不发生本病。
2、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变化
本病多突然发生,病初表现轻度精神萎顿,食欲减退,步态不稳,偶有个别的猪只体温上升。随之头面部及眼睑水肿,并出现神经症状,大多行走不稳,摇摆或盲目转圈,有的病猪前肢跪地,两后肢直立,有的卧地不起,四肢划动,似游泳状,口吐白沫,触摸时反应敏感,兴奋不安,叫声嘶哑,表现惊厥。本病病程短,一般在48小时以内死亡或恢复。成年猪病程可延至5—7天或更长。
解剖可见病死猪各部位发生不同程度的水肿,以胃壁大弯部水肿最为严重。切开胃壁可见切面增厚呈现胶冻状,流出清亮或茶色液体,有的结肠系膜呈胶冻样水肿,或全身淋巴结水肿、充血和出血,心包和胸腔、腹腔有较多积液,在空气中暴露立即凝成胶冻状。
3、预防措施
3.1加强饲养管理,平时应改善母猪的饲料质量和合理搭配,保证母体膘情良好,实行新老母猪混养,使之产生本场(圈)常在菌的抗体。尽早让仔猪吃上初乳,提高仔猪的自身抗病力;适时断奶,一般在22~35日龄为宜;断奶时实行“母去仔留”,原圈留养5天后转群;饲料更换要逐渐过渡,不能突然改变,同时避免其它应激刺激。加强环境卫生工作,建立定期的灭菌消毒工作机制。
3.2在饲料中按2-3ml/kg添加有机酸或食醋,一是可以增加仔猪胃内容物的酸度,促进胃蛋白酶的分泌,提高食糜中蛋白质的消化率;二是由于有机酸能够抑制和杀灭大肠埃希氏菌、肠球菌等有害菌群,有利于益生菌的增殖,保持肠道微生态平衡,从而起到防止和减少水肿病发生的目的。
3.3减少仔猪饲料蛋白质,增加纤维素含量,同时在饲料中可添加适量硒、维生素e。一般日粮
仔猪水肿病的防治论文
本文2007-06-07 15:38:00发表“城建环卫”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87471.html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 乡2024年度基层党建工作总结(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