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近代反腐倡廉及清官的故事(之二)
找文章到大秘书网更多原创- (http://www.damishu.cn)
邹韬奋严拒贿赂
邹韬奋(1895-1944),江西余江人,中国老一辈著名的新闻工作者,从1926年起就在上海主办《生活》周刊。1930年春,有位读者写信给韬奋先生,揭露国民党交通部长王伯群贪污挥霍,生活糜烂,虽然年过五旬,仍逼迫上海一位漂亮的女大学生做他的小老婆,且婚礼之奢侈不亚于蒋、宋的豪华气派。
韬奋先生看了信后,派人明察暗访证明那位读者来信属实,便对来信略作润色,加了编者按语,准备在“读者信箱”栏发表。
正当稿件排印时,《生活》周刊社有人向王伯群告了密。王伯群慌了,连忙派了商务印书馆一位“交际博士”和一位韬奋先生的老相识,带了十万元光洋前往《生活》周刊社,同韬奋先生“谈判”。“交际博士”先开口:“邹先生,王部长最近拨了一笔公款,对上海各家报刊进行补助,贵刊是王部长特别爱好的,所以也补了一点。”韬奋先生问:“多少?”“交际博士”说:“不多,只十万大洋。”韬奋先生站起来,朗朗说:“王部长的好意我们领了,但我们是民间同人刊物,从不接受官方津贴。王部长的钱,我们不能收!”
“交际博士”一听,说:“邹先生,您别误会,这不是津贴,是补贴。连补贴您也不收,就算王部长入股的资金吧!连股金你也不收,我们回去就不好交待了。”
“我们刊物的股东早就满了,所以这笔钱我们不能收。你们转告王部长,如果他硬是钱多得没地方花,我看就把它捐给仁济堂吧。全国还有几百万受灾的农民兄弟嗷嗷待哺呢!”
送走客人后,韬奋先生仍是愤愤不平:这些腐败分子,他们以为金钱是万能的,以为谁都可以收买,做梦去吧!
过后不久,邹先生就接到一个匿名电话,警告说:“你太不自量,你要小心!”
文章刊出以后,在上海反响很大,《生活》周刊在广大读者中的威信更高了。邹韬奋严拒贿赂的故事也在同行和社会上传开了,大家都认为邹先生有骨气。■
朱元璋发现“新官堕落定律”
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讨过饭,打过仗,从一个马弁干起,最后得了天下,对人情世故的了解相当透彻。他当然明白自己给官员定的“工资”不高,所以,在地方官上任之前,通常要找他们谈一次话,讲讲如何正确对待低“工资”,如何抵制贪污受贿的诱惑,给自己的部下算一笔很实在的利害关系账。他说,老老实实地守着自己的薪俸过日子,就好象守着井底之泉,井虽然不满,却可以每天汲水,泉不会干。受贿来的外财真有益处么?你搜刮民财闹得民怨沸腾,再高明的密谋也隐瞒不住。一旦事发,首先关在监狱里受刑,判决之后再被送到“劳改工场”服苦役,这时候你那些赃款在什么地方?在数千里之外呢。你的妻子儿女可能收存了那些赃物,也可能根本就没有见到。那些赃物多数藏在外人手里。这时候你想用钱,能到手吗?你家破人亡了,赃物也成了别人的东西。所以说,收受不干净的钱毫无益处。
这样的利害分析也算很透彻了,但实际上并没有起到多大作用。派下去的官员,如同冒着枪林弹雨冲锋的士兵,一排排地被糖衣炮弹击中倒下,前赴后继,一浪接着一浪,一代跟着一代。后来,朱元璋当皇帝当到第18个年头(公元1386年),这种现象见得多了,便总结出了一条规律。他说,效法古人任命官员,将他们派往全国各地,没想到刚刚提拔任用的时候,这些人既忠诚又坚持原则,可是让他当官当久了,全都又奸又贪。我严格执法,决不轻饶,结果,能善始善终干到底的人很少,身死家破的很多。“全都”云云,肯定绝对化了,但在统计学的意义上,这条定律还是能站住脚的。朱元璋发现的这条规律,背后大有道理。
最早的贪官——羊舌鲋
羊舌鲋(前580-前531年),一名叔鲋,字叔鱼。羊舌鲋担任代理司寇后,处理一桩诉讼多年未决的土地纠纷案。当事者是晋国两个地位显赫的人物——邢候和雍子。
邢候封地和雍子封地毗边,封地的界限没有严格划分。雍子扩大边界侵占了邢候封地,导致相互之间不断争夺。
雍子得知羊舌鲋办理这桩公案,便抢先将女儿许给羊舌鲋为妻。
羊舌鲋得到雍子的女儿,便不问是非曲直,宣判雍子无罪。由于他徇私枉法,后被晋国贵族统治者论律定为“墨”(贪以败官为“墨”)罪,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被奴隶制的法典钉在耻辱柱上的贪墨之官。
官尊、官样及其他
近日读书,看到这样一则典故:明代三朝元老毕锵告老返乡时,毕夫人让家人在夜间从院中捡来砖石瓦块,用草纸裹好,放入箱内。这样一共弄了十八箱,然后打着尚书旗,鸣锣开道,前呼后拥地坐着轿子回乡。有人禀奏皇帝,说毕锵从国库里搬走了不少金银财宝。皇帝马上传旨,把箱子全部押回殿内检查。箱子打开后,弄得万岁爷和文武百官目瞪口呆。这时,毕锵夫妇哭诉说:“老臣在朝为官几十年,如今两袖清风告老还乡,只因为害怕不光彩,才弄点砖石块做假。”
毕锵为官之清廉,委实令人敬佩。然而,对于其“造假”之道,则不敢恭维。都说“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为三朝元老的毕锵假若两袖清风还乡,还不被人笑话?于是落寞到精心“造假”的地步,因此出尽了洋相,授人以笑柄。然而,更让人担虑的是,这种“官尊”、“官样”至今还在释其痢气,贻害非浅。不是吗?有些领导干部下基层检查工作,必小车一扑溜,前呼加后拥,前有摄像的,后有掂包的,似乎那才是“官尊”;外出考察,住宿必四星、五星,就餐必山珍海味,似乎那才叫“官样”;平日里坐车须进口高档的,全身上下须名牌包装,才觉有“官尊”;工程落成剪彩须亲为,训斥人须敲桌打凳,才觉有“官样”……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如果说,毕锵之受“官尊”、“官样”的影响,只是出于面子之计,并未有从行为上受到玷污的话,那么有的为官者不仅心态已经扭曲,行为也已经出轨,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势。有人说,如今的腐败已不是遮遮掩掩、躲躲闪闪的事,而是如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在马路上(车子),立在小区里(房子),挽在臂膀上(情人)。这些贪官何以敢如此明目张胆?除了其他原因,自跟其“官尊”该如此、“官样”该这般心理作祟有关。
不妨信手拈来下面一则颇耐人寻味的报道:安徽大学生物系教师何家庆在绩溪县挂职担任科技副县长时,心系百姓,帮富一方,成绩卓著。离任时,“绩溪县县城万人空巷为他送行”。令人疑惑不解的是,他竟是20多名挂职干部中惟一没有被提升职务的。原来,他一者不懂“为官之规”,只出席过两次宴请,第一次先掏上15元钱作餐费,第二次则干脆不动筷子;二者他没有“为官之相”,整日翻山越岭,搞得自己疲骨嶙峋;三者没有为官之尊,一个人在山里钻来钻去,弄得自己灰不溜秋的;四者不懂“为官之道”,在他眼里,只有下边,没有上边。
不必说贪官受“官尊”、“官样”陋念的浸染,即便是一些老百姓,有人也司空见惯。可不是?有的领导干部收入有限,可买了小汽车、住进了小别墅;有的领导干部的妻子、儿子凭着老子的关系,办公司做生意,大发其财。然而,总有人对此见怪不怪:“他们是当官的嘛!”在他们看来,当官就该发财,其生活就该高人一等。由此想及,在一些地方,明知是为官者腐败,民却不敢“告官”、“惹官”,怕也是受着“官尊”、“官样”观念的污染,因为在他们看来,“告官”便是犯上作乱,“惹官”终究没有好下场。于是,揣摩了这般心理,一些贪官亦因而为所欲为、肆无忌惮起来。
“官尊”、“官样”害人非浅,当力除之。然而,它毕竟是沾染着几千年的尘垢而延续下来的,欲一朝除却,谈何容易!但假若为官者能一级带一级、一级查一级,并来个全党号召,何愁“官尊”、“官样”这一痼疾不药到病除?
朱元璋重法杀女婿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1328-1398),出生于元末贫农之家,小时候为地主放过牛,后当过化缘和尚,受尽风栖露宿之苦,对官吏欺压百姓的事感受很深。当了皇帝后,他曾告诫百官说:“我以前在民间时,见到州县官吏多不爱民,往往贪财好色,饮酒废事。凡民疾苦,视之漠然,我心里恨透了。如今要严立法禁,官吏凡是贪污蠹害百姓的,严惩不恕!”
他规定:官吏贪污至六十两银子以上的枭首示众,并处以剥皮之刑。当时府县衙门左边的土地庙,成了剥皮的刑场,因此老百姓称土地庙为皮场庙。有 的衙门公座旁边还摆着塞满稻草的人皮,叫当官的触目惊心,警告他们这就是贪官的下场。
其时西北少数民族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与中原汉族人民的生活习惯大不相同。他们平日吃的大都是牛肉和羊肉。牛羊肉吃多了,需要喝点茶,因此很需要中原的茶叶。而明朝赶走元朝蒙古统治者后,为了加强北方的边防,也很需要西北地区的战马。因此由朝廷组织了茶、马互市一一用中原的茶叶交换西北的战马。茶马互市,对明朝和西北少数民族都很有利。
为了防止茶、马互市出现混乱,互市一律由朝廷主持,不准私人插手。但是一些投机商人和不法官员,为了赚钱,不顾法律规定,搞起走私的勾当来。 他们把茶叶偷运出境,用高价卖给少数民族,又偷运马匹入境,高价在内地贩卖。
走私活动越来越厉害,朱元璋大为震怒,下了一道命令:禁止走私行为。如果有谁违反,就要从重处罚!
谁不知道朱元障的厉害?谁敢拿自己性命开玩笑?因此禁令一出,投机商人和不法官员都害怕了,不敢继续作奸犯科了。只有朱元璋的亲女婿欧阳伦,还是继续大搞走私活动。人家偃旗息鼓,他欧阳伦却正好抓住这个时机, 扩大“业务”范围,谋取更大利润。我们现在称那些利用职权地位与上层关系谋取私人利益,搞投机倒把、搜括钱财的人为“官倒”。六百多年前的欧阳伦可算是古代典型的“官倒”吧!
果然禁令下达不到两个月的时间,欧阳伦就派管家周保,押了五十辆满载茶叶的大车,运往兰州一带贩卖。打算将卖到的钱,换成战马带回内地。
一路上,关口的官员知道是附马的车队,谁也不敢阻拦,因此车队一直通行无阻。想不到车队快到目的地,就在兰州黄河大桥的桥头,出了“岔子”。
原来负责守桥的小官,是一个忠于职守,不畏强权的人。车子一到,他立即下令停车检查。他很快发现车上装的全是禁运的私茶,便将车队扣押,准备 上报,等待处理。
押车的管家周保,平日狗仗人势,一直专横惯了。他从车上跳了下来,指着那个小官的鼻子,大声吼叫起来:“你好大的胆子!这是驸马爷的车队,你也不睁开眼睛看看。难道你活得不耐烦了!”
那个小官并不示弱。只见他挺起胸膛,坚定不移地说:“我执行朝廷的命令。就是皇上亲自派来的车队,也要接受检查!”
周保受了顶撞,气不打一处来。他回头把手一招,身后立即冲出几十个如狼似虎的家丁。他们上前揪住小官,一顿拳脚,打得他鼻青脸肿,浑身是伤。
车队扬长而去。小官忍着身上的疼痛,挣扎着从地爬起来,回家赶写了一道奏章,托人千里迢迢地告到南京朱元璋那里。
朱元璋收到奏章,得知有人公然违反禁令,贩卖私茶,甚至殴打执法官吏,那还了得!但将奏章仔细一看,违反禁令的不是别人,竟是自己的女婿欧阳 伦。他派员经过调查核实后证明奏章上说的全是真话,不免为此感到为难,依法惩办吧!欧阳伦就得杀头。他一死,自己的女儿岂不成了寡妇?命运就悲惨 了。不依法惩办吧,朝廷的法规成了一纸空文,以后还有谁来秉公执法,又怎么能使全国百姓人服气呢?
朱元璋毅然下令让欧阳伦立即自杀,将那个仗势欺人的周保判处死刑。同时根据罪行轻重,对那些追随欧阳伦作恶和平日包庇欧阳伦的官员们分别进行了惩罚
另外,朱元璋专门派出使臣赶往兰州,对那个严格执法、不畏强暴的守桥的小官进行了嘉奖和慰问。
历史上的三次大卖官
历史上的第一次大卖官发生在汉灵帝称帝后的光和元年(公元l78年)。灵帝称帝不久,便感到与先前各帝相比,私财寒酸,帝威不高,于是巧立名目,广刮民膏。到光和元年,地方百姓油水被榨尽,其贪欲仍未填平。这一年灵帝颁旨在全国“大卖官”。帝旨一出,各地有财有势者踊跃认购求官。不久灵帝针对那些有心无财者又特行一条规定:无钱者可先行赊欠,需资到位后加倍清 偿。这一下绝大部分地方官位被抢购一空。但也有边恶瘦穷的地方,官位无人问津。灵帝又行一策:这些地方的官价可以讨价协商。这一下官市更加兴旺,后宫库银很快暴满。灵帝眼见敛财灵验,在同年再度下令:将朝中“三公”重位按每职一千万拍卖,“只留帝位不市”。史载,那些花钱做官的人在位时,“一利不兴,一弊不除”,恨不得揭地而成金。黑暗世道可想而知,黄巾起义由此爆发。
历史上的第二次大卖官在明未“南”明朝。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五月,崇祯吊死煤山,福王朱由崧逃到南京称帝。这年九月,新帝为了豪夺民财,不顾灾难,在大臣马士英的建议下,批准在朝野中“大卖官”。具体办法为:取消延续数百年的生员(秀才)试取制,改为以纳银多少来定“名次”。一时间,各地“生员”云集。一个多月后,廷中又下令:县以上三级正官,一律以银竞争。一时间,南京城里民谣四起:“中书随地有,都督满街走,监纪多如羊,职方贼如狗!”这种大卖官,后果是官僚机构庞大,冗员大增;新官候缺,旧官又想固位。于是众官拼命向上行贿,民怨沸腾。再加上其他虐政,这个“弘光”朝廷只在世一年零四天,便消亡了。
历史上的第三次大卖官自清朝中叶始。与前两次不同的是,这次是以“捐”之名,行卖之实。本意似乎堂皇,但网开一面之后,只要花钱,连朝中的品官也可捐得。由于各官捐的人多,清廷不得不以钱多寡论座次,将那些捐宫之人分为“新班先用”
古近代反腐倡廉及清官的故事(之二)
本文2007-04-08 21:10:00发表“模板范例”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83708.html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