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对国有企业监督机制的探讨

栏目:工矿企业发布:2007-03-07浏览:2256下载200次收藏


加强企业的监督机制,是从源头上治理腐败,促进企业党风廉政建设的关键。《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指出,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要强化国有企业监督制约机制。国有企业如何才能在新形势下建立起有力、有效的监督机制,防止企业内部贪污腐败现象的发生,这是我们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一个重要课题。结合国有企业现有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作一些思考与探索。
国有企业监督机制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监督观念上的淡化。对企业领导干部的监督一直存在着意识淡薄的误区,片面认为企业应坚持经济效益第一,应该有较大的自由度,有的事可做不可说,如争取经济效益的手段;有的可说不可做,如党风廉政建设等。在这些不正确的观念诱导下,企业的监督在实际工作中变得可有可无。
二是监督机制上的弱化。最直接的表现是,企业监督制约机制滞后于国企改革和发展的步伐,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没有理顺,甚至出现监督主体与监督客体关系的倒置,造成了监督机构和监督体系如同虚设,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监督。
三是监督制度上的虚化。主要问题是制度多而粗,内容滥而空,缺乏科学性、系统性和可行性。一些企业的监督制度与经营管理的实际脱节,没有明确责任追究、严格考核的标准,缺乏约束力和权威性,使监督制度变成印在纸上,贴在墙上,就是落实不到行动上的摆设。
针对这些现象,应着力解决好“为什么监督、监督什么、如何监督”三个问题,在企业中形成一种让党员干部不敢贪、不能贪、不想贪、不必贪的行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
一、明确“为什么监督”,增强接受监督的自觉性
企业监督是保证被监督对象按照有关法律、规定和制度办事,防止各种不良倾向的发生,揭露和纠正一切损害党和国家、企业的利益、违法违纪的行为。由此可以看出,监督并不是限制被监督对象行使职权,而是调整控制被监督对象的思想和行为,从而保证他们在党纪国法允许的范围内依法行使职权,少犯错误甚至不犯错误。对监督的不正确认识,就会造成监督的质量不高,监督的力度不够,党员干部不愿接受监督,也容易产生一些以权谋私、违法乱纪的现象发生。因此,必须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廉洁自律的意识,使他们在理论上正确认识监督,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监督,在工作中主动接受监督。

 

二、找准“监督什么”,增强监督的针对性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对国有企业监督机制的探讨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