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区治贫增收经验材料
老区治贫有良方 万元增收谱新篇——沾益县播乐乡选准路子谋发展,“万元增收”出成效
“这个药材整得成……”。播乐乡的药农尝到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甜头,种了几亩药,卖了多少钱,成了农民群众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中药材产业成为播乐乡落实“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实施“万元增收计划”的有效载体,发展老区经济的一剂良方。
播乐乡是省级革命老区,也是一个贫困农业山区乡,2005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1776元,低于全县平均水平893元。在“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中,市委作出实施“万元增收计划”的决策,播乐乡按照县委、县政府的总体部署,立足全乡矿产资源丰富、饲草充足、气候土壤适宜中药材生长的实际,制定和实施“粮烟稳乡、畜牧兴乡、煤炭强乡、三产活乡、药材富乡”五大富民工程,为全乡3万多农民提供实实在在的增收平台。特别是在发展中药材产业方面,通过建基地、引龙头、拓市场、强服务,探索出一条山区农村实施“万元增收计划”,加快“三村四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新路子。
——上下求索找出路,全面推进寻突破。中药村是播乐乡的传统产业,也是新兴后续产业。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成片种植过,但由于政策不配套、市场开拓不力、规模小,属自发性分散种植,虽经多年发展,但始终未能形成气候。
为改变老区贫穷落后的面貌,带领广大群众寻求脱贫致富之路,乡党委、政府引导农民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上下求索,尝试过除虫菊、魔芋、放养山鸡等路子,但最终都没有形成优势产业。2002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倡导下,播乐乡经过多方调研,号召全乡农民群众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由于多次挫折,群众心存疑虑,乡党委、政府决定由乡机关干部带头试验、示范,建立科技示范园,引进20多个中药材品种进行种植试验。通过两年的精心试验,从中筛选了适应当地土壤、气候、长势良好的当归、黄芩、白术、板兰根等进行大面积推广种植。并总结出了当归一年完成生产过程的独特种植技术,使平均亩产达800余公斤,且主要成分阿魏酸含量高达0.425%,是国家药典标准0.050%的8倍。播乐乡种植的药材品质优良,深受药商的青睐,为扩大种植规模奠定了基础。2006年,全乡种植中药材8000多亩,实现产值2100万元,平均亩产达2000元以上,药农人均增收746元,仅中药材一项就为全乡农民人均增收313元,全乡农民种药积极性空前高涨。2007年全乡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第一批准备10000亩的当归种子不到10天就被药农抢购一空,全乡中药材产业步入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
——典型引路谋发展,因地制宜搞规划。试验取得成功,为让老百姓重新认识和接受这个产业,乡党委、政府认真总结过去失败的经验教训,对中药材种植不搞“一刀切”、“一步到位”,采取扶持大户、典型带动的办法,由乡产业办经验丰富、种植技术老到的干部对全乡10个村委会460名党员干部进行当归、黄芩种植技术培训,发放种植技术资料,党员干部以户均1亩的标准试种,科技人员严把选种、育苗、装袋排苗、移栽、中耕管理和成熟采收“六道关”,使中药材的产量和品质得到大幅度提升。种下的中药材当年就受益,旁观的群众对这个产业有了新的认识,2004年,全乡共种植中药材2000余亩,亩产值达1500余元,种植中药材的农户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回报。
为合理布局,提高效益,乡党委、政府本着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退有所进的原则,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对全乡6万余亩耕地根据土壤结构进行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粮、烟、药种植面积,中药材的生产效益进一步提高。经过几年的探索实践和示范带动,群众的种植积极性不断提高,种植面积逐年扩
老区治贫增收经验材料
本文2007-02-08 14:23:00发表“经验信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80013.html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