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区长在2006年全区农民增收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06年10月11日)
同志们:
这次全区农民增收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全市农民增收工作会议精神,分析当前农民增收形势,全面部署今后一阶段农民增收工作。区委、区政府对农民增收工作高度重视,_月_日专题召开全区高效农业规模化推进会议;9月下旬借参加省第八届农洽会之机,又组织各镇分管负责人和区农口部门主要负责人赴徐州、宿迁、扬州等地进行了考察学习;10月8日区四套班子会议还专门传达了全市农民增收工作会议精神,并就我区贯彻落实问题作了专题研究。马上区委_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现在,我根据区四套班子会议研究的精神,先讲几点意见。
一、分析形势,统一思想,切实增强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促进农民增收是农村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全区农业农村工作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核心,加大工作组织力度,多策并举,多路并进,挖掘增收潜力,拓展增收空间,农民收入连续两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打破了多年来低位徘徊的局面。去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270元,攀上了新的台阶。应当说,这些成绩是来之不易的。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区农民收入增长仍然慢于全面小康的序时进度,慢于gdp的增长速度,慢于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长。农民收入水平不高依然是整个农村工作最为突出的矛盾,农民增收形势不容乐观,保持两位数的增幅任务艰巨。
一是农民收入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首先从收入结构来分析,家庭经营性收入的第一产业仍然是我区农民收入的大头,达2233元,比重高达42.3%,工资性、财产性和转移性等非农收入比重明显偏低,这是我区农民收入总量不高的最大差距。因此,大力提高非农产业收入,将是今后农民增收工作的着力点和主攻方向。其次从县(市、区)间的位置来分析,我区虽处于第一板块,但农民收入仍位于全市中游水平。2005年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比第一板块的东台、亭湖、大丰分别低395元、335元、235元,处于第一板块的末位。再次从镇与镇的收入水平来分析,不平衡性较大,最高的大纵湖镇已达6057元,最低的北蒋镇只有4810元。如不引起重视,在新一轮农村经济发展中,差距还将继续拉大。
二是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后劲不足。这几年我区农民收入高位增长,主要得益于国家和省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等外力的拉动,农民增收的内生机制尚未形成,增收的支撑体系比较脆弱。从农产品加工增值来看,全区年产51万吨粮食、21万吨蔬菜、8万吨水产品,大多是以卖初级农产品为主,以原始形态进入市场,不但比较效益低下,而且抗市场风险能力差。据统计,我区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值仅为0.55:1,而全国平均水平是0.6:1,农民从加工增值中获益较少。从农民组织化程度来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总量不大、覆盖不广、带动能力不强,农产品销售主要是以“小商小贩”各自为战为主。从农业劳动效率来看,2005年,全市亩平产出率为1700元,而我区仅与全市平均水平持平;全区农业劳均增加值为8116元,相当于从事二产的1/5,不到从事三产的1/3。按照现有的技术装备水平和农业生产条件,我区农业劳动力实际需要7.5万人左右,尚有4.5万人需要“分流”。从高效特色农业规模来看,按照亩效益2000元的标准,全区高效农业面积仅为10万亩左右,占耕地面积的11.2%,比东台、大丰等地低近25个百分点。小而全,样样有,特色不明,规模不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支撑力不强。
三是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增多。从产业特点来看,就目前来说农业还是一个“露天工厂”,“靠天吃饭”的产业发展格局还未改变;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化、价格的波动对农民收入影响较大,特别是随着世贸过渡期的结束和技术壁垒门槛的提高,农产品出口将会遇到更大的困难;由于受能源供应趋紧的影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扬、难以回落,农本呈增加趋势。从政策层面来看,“一免三补”支农政策已实施到位,依靠政策性增收的空间十分有限。与此同时,长期以来制约我区农民收入增长的投入不足、结构不优、基础设施脆弱等诸多难点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农业自身增收的潜力非常狭小。
总之,我们一定要全面、准确地估价当前农民增收的形势,调整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采取更加扎实有效的措施,强力推进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二、理清思路,突出重点,扎实抓好农民增收措施的落实
按照区党代会提出的2009年之前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今后一阶段全区农民增收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更新理念,统筹城乡,坚持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大力实施项目农业,围绕项目抓招商,依托项目促增收,加快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确保“十一五”期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具体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1、要加快农业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我区农业有基础、有亮点,但不足之处就在于缺少像徐州维维、山东鲁花、河南双汇等大型龙头企业,缺少像山东寿光蔬菜、东台西瓜、射阳蒜苗等规模生产基地。要在新一轮农业竞争中赢得主动,必须下大决心、花大力气推进精细种植业、精品养殖业和精深加工业项目建设。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谋求突破:一是在龙头加工型项目上求突破。近年来,我区在发展龙头加工企业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先后引进了重庆啤酒、金威麦芽、盛嘉蛋白纤维、天邦饲料等一批亿元以上的项目,为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民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各镇、各有关部门要围绕高效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力度,着力在淡水产品加工、水生河藕茨菇加工、蔬菜加工上取得新突破,努力培育一批骨干型、出口型、成长型重点龙头加工企业。力争全区每年引进投资千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加工项目10个以上,每个镇和农口部门确保引进1个500万元以上的龙头加工企业。二是在基地带动型项目上求突破。依托现有高效农业,以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为抓手,积极扩大规模养殖,着力主攻设施栽培,重点推进郭猛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尚庄万亩大棚番茄基地,龙冈、北蒋百万方大棚食用菌基地,北龙港万亩荷藕种植基地,秦南、郭猛千亩大棚草莓等基地建设,努力提高高效农业的规模化水平。三是在城市服务型项目上求突破。充分发挥主城区、大郊区的独特区位优势,瞄准市民的菜篮子、果盘子、饭桌子、新房子,大力发展特色果品、花卉苗木、规模养殖等都市农业,使更多的农产品进商场、入超市,切实提
同志们:
这次全区农民增收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全市农民增收工作会议精神,分析当前农民增收形势,全面部署今后一阶段农民增收工作。区委、区政府对农民增收工作高度重视,_月_日专题召开全区高效农业规模化推进会议;9月下旬借参加省第八届农洽会之机,又组织各镇分管负责人和区农口部门主要负责人赴徐州、宿迁、扬州等地进行了考察学习;10月8日区四套班子会议还专门传达了全市农民增收工作会议精神,并就我区贯彻落实问题作了专题研究。马上区委_书记还要作重要讲话。现在,我根据区四套班子会议研究的精神,先讲几点意见。
一、分析形势,统一思想,切实增强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促进农民增收是农村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全区农业农村工作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核心,加大工作组织力度,多策并举,多路并进,挖掘增收潜力,拓展增收空间,农民收入连续两年保持两位数增长,打破了多年来低位徘徊的局面。去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270元,攀上了新的台阶。应当说,这些成绩是来之不易的。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我区农民收入增长仍然慢于全面小康的序时进度,慢于gdp的增长速度,慢于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长。农民收入水平不高依然是整个农村工作最为突出的矛盾,农民增收形势不容乐观,保持两位数的增幅任务艰巨。
一是农民收入的结构性矛盾十分突出。首先从收入结构来分析,家庭经营性收入的第一产业仍然是我区农民收入的大头,达2233元,比重高达42.3%,工资性、财产性和转移性等非农收入比重明显偏低,这是我区农民收入总量不高的最大差距。因此,大力提高非农产业收入,将是今后农民增收工作的着力点和主攻方向。其次从县(市、区)间的位置来分析,我区虽处于第一板块,但农民收入仍位于全市中游水平。2005年我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比第一板块的东台、亭湖、大丰分别低395元、335元、235元,处于第一板块的末位。再次从镇与镇的收入水平来分析,不平衡性较大,最高的大纵湖镇已达6057元,最低的北蒋镇只有4810元。如不引起重视,在新一轮农村经济发展中,差距还将继续拉大。
二是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后劲不足。这几年我区农民收入高位增长,主要得益于国家和省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等外力的拉动,农民增收的内生机制尚未形成,增收的支撑体系比较脆弱。从农产品加工增值来看,全区年产51万吨粮食、21万吨蔬菜、8万吨水产品,大多是以卖初级农产品为主,以原始形态进入市场,不但比较效益低下,而且抗市场风险能力差。据统计,我区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值仅为0.55:1,而全国平均水平是0.6:1,农民从加工增值中获益较少。从农民组织化程度来看,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总量不大、覆盖不广、带动能力不强,农产品销售主要是以“小商小贩”各自为战为主。从农业劳动效率来看,2005年,全市亩平产出率为1700元,而我区仅与全市平均水平持平;全区农业劳均增加值为8116元,相当于从事二产的1/5,不到从事三产的1/3。按照现有的技术装备水平和农业生产条件,我区农业劳动力实际需要7.5万人左右,尚有4.5万人需要“分流”。从高效特色农业规模来看,按照亩效益2000元的标准,全区高效农业面积仅为10万亩左右,占耕地面积的11.2%,比东台、大丰等地低近25个百分点。小而全,样样有,特色不明,规模不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支撑力不强。
三是制约农民增收的因素增多。从产业特点来看,就目前来说农业还是一个“露天工厂”,“靠天吃饭”的产业发展格局还未改变;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变化、价格的波动对农民收入影响较大,特别是随着世贸过渡期的结束和技术壁垒门槛的提高,农产品出口将会遇到更大的困难;由于受能源供应趋紧的影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大幅上扬、难以回落,农本呈增加趋势。从政策层面来看,“一免三补”支农政策已实施到位,依靠政策性增收的空间十分有限。与此同时,长期以来制约我区农民收入增长的投入不足、结构不优、基础设施脆弱等诸多难点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农业自身增收的潜力非常狭小。
总之,我们一定要全面、准确地估价当前农民增收的形势,调整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采取更加扎实有效的措施,强力推进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
二、理清思路,突出重点,扎实抓好农民增收措施的落实
按照区党代会提出的2009年之前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今后一阶段全区农民增收工作的总体思路是:更新理念,统筹城乡,坚持以工业化致富农民、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大力实施项目农业,围绕项目抓招商,依托项目促增收,加快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确保“十一五”期间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以上。具体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
1、要加快农业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我区农业有基础、有亮点,但不足之处就在于缺少像徐州维维、山东鲁花、河南双汇等大型龙头企业,缺少像山东寿光蔬菜、东台西瓜、射阳蒜苗等规模生产基地。要在新一轮农业竞争中赢得主动,必须下大决心、花大力气推进精细种植业、精品养殖业和精深加工业项目建设。着重从以下四个方面谋求突破:一是在龙头加工型项目上求突破。近年来,我区在发展龙头加工企业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先后引进了重庆啤酒、金威麦芽、盛嘉蛋白纤维、天邦饲料等一批亿元以上的项目,为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民增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各镇、各有关部门要围绕高效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进一步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力度,着力在淡水产品加工、水生河藕茨菇加工、蔬菜加工上取得新突破,努力培育一批骨干型、出口型、成长型重点龙头加工企业。力争全区每年引进投资千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加工项目10个以上,每个镇和农口部门确保引进1个500万元以上的龙头加工企业。二是在基地带动型项目上求突破。依托现有高效农业,以推动农业科技进步为抓手,积极扩大规模养殖,着力主攻设施栽培,重点推进郭猛农业高科技示范园区,尚庄万亩大棚番茄基地,龙冈、北蒋百万方大棚食用菌基地,北龙港万亩荷藕种植基地,秦南、郭猛千亩大棚草莓等基地建设,努力提高高效农业的规模化水平。三是在城市服务型项目上求突破。充分发挥主城区、大郊区的独特区位优势,瞄准市民的菜篮子、果盘子、饭桌子、新房子,大力发展特色果品、花卉苗木、规模养殖等都市农业,使更多的农产品进商场、入超市,切实提
代区长在2006年全区农民增收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点击下载
本文2007-01-24 23:25:00发表“指导讲话”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79165.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