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2006-2010年农村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栏目:工作计划发布:2007-01-11浏览:2300下载145次收藏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根据《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十一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实施纲要》,教育部门理应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知识和人才支撑,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特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十五”期间,我县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进步,为大力发展新农村教育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发展现状
1、各类学校设置齐全完备,校点布局基本合理。我县构建了以义务教育为重点,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横向统筹,幼、小、初、高、特殊教育纵向配套的县域教育体系。通过布局调整,全县学校基本形成了全县4所高(职)中,乡镇各1所初中,大村1所小学,小村联办的基本格局。现有中小学校123所(处),其中高职中4 所,初中18所,小学89所,教学点12处。另有幼儿园23所。

2、“以县为主”管理体制基本落实,农村教育保障新机制初步建立。“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到“以县为主”的转变已基本完成。全县教育干部和教师由县教育局统一管理,教师工资全部实行了县筹县发,教育经费实行了县财政对教育的总预算。“人民教育政府办”,各级财政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公共财政投入新机制正着手建立。通过实施“助学启智”工程和落实国家“两免一补”政策,农村贫困学生上学难的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

3、义务教育成果不断巩固扩大,素质教育全面推进。我县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大部分指标达到或超过了国家对“普九”的要求,经省、市人民政府验收文章版权归大秘书网作者所有!复查合格。全县创建了一批“市寄宿保育制示范学校”。通过开展初中和高完小定等评估工作,全县义务教育学校的办学质量和效益得到全面提高。新课程改革正在扎实有序地推进,新课程理念已为广大教师所接受和运用,出台了全县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与新课改相配套的教师、学生评价体系正在着手建立。

4、高中教育得到快速发展,办学规模效益明显提高。2005年全县高中教育办学总规模达到137个班,在校学生8000多人,高中阶段入学率达68.3%。人民群众子女读高中的愿望得到了一定满足。县一中步入省示范高中行列,办学水平明显提高,文科高考连续几年稳居全市所有高中之首。全县高中RSR综合评估位居全市第四,全县高考的综合水平位居全市前列。

5、职业教育稳步发展,服务“三农”建设能力增强。全县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县职业教育中心为龙头,以乡镇中心学校为辐射点,以行业和社会办学为补充”的职业教育体系。县职教中心进入湖北省“512”工程合格学校和省级重点职业学校行列。学校就业情况和办学效益良好,成为阳光工程、职业培训和推广农业新技术的基地。

6、成人教育呈现多样化,终身教育体系逐步形成。我县基本形成了以县劳动就业培训中心为核心,面向社会承担剩余劳动力转岗、再就业和创业等岗前教育;以“教育主管、部门配合、社会助学、国家考试”的自学、函授教育;以技术提高为主,主要开展在职在岗培训和学历提升教育;以科技、农业等部门为主的面向市场的农技培训等形式的成人教育,全民终身教育体系正逐步形成。

7、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取得长足发展。全县3—6岁学前儿童入班率为44%。县机关幼儿园达到市级示范幼儿园的标准。兴建了1所特殊教育学校,在校学生达40人。全县7—15周岁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64.5%。

8、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显著提高。进一步建立完善了教师和教育干部队伍管理制度,加强了编制管理,教育人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深化。教师继续教育工作,形成了特色。全县教师持证上岗率达到100%,专任教师学历符合规定,95%的校长岗位培训合格。

9、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现代远程教育取得实效。“十五”期间,全县学校共改造危房27278平方米,新建校舍23001平方米,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县中小学校基本实施了远程教育“校校通”,教学点达到了远程教育模式一项目学校标准,初小以上达到了远程教育模式二项目学校标准,初中达到了远程教育模式三项目学校标准。

(二)存在问题

1、教育投入与需求存在巨大的反差。农村教育经费的长效投入保障机制有待完善,公用经费严重不足,学校运转难、发展更难,扶贫助学压力巨大。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导致教育资源匮乏的问题,是影响我县教育发展的关键因素。

2、教师队伍现状与素质教育要求差距大。教师的年龄、学科结构不合理,未形成正常有效的教师补充机制;部分教师的综合素质、教育思想、教育方式和自我发展能力不能适应课程改革要求;优秀教师外流的问题,尚无有效的遏止办法。

3、素质教育尚未取得突破性进展。课程体系和考试评价制度不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音、体、美、校本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等学科的教学相对薄弱;学校德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还需进一步加强。教科研队伍不稳定,教学研究创新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4、基础教育城乡差别大,发展不均衡。农村学前教育发展不足,现有园舍面积小,硬软条件设施与国家要求有较大差距。全县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学校之间、乡镇之间、城乡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优质教育资源的供需矛盾突出。     

5、教育服务“三农”建设能力有待提高。农科教协调机制不健全,普职成教育协调发展存在差距。学校教育、社区教育和家庭教育尚未建立良性循环的互动机制,职业教育在科技推广、生产示范、信息服务等方面的示范和辐射作用发挥不够。

 

二、总体目标

到2010年,各类教育发展水平基本适应全县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实现人民群众享有与全面小康生活相适应的教育服务,农村居民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明显得到提高。

1、学前教育。积极发展学前教育,每个乡镇建1所骨干幼儿园,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乡村幼儿园。入园率达60%以上。有条件的小学开办学前班,城镇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农村基本普及学前1年教育。

2、义务教育。全面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8%;小学无辍学,初中生辍学率控制在2%以内;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达到95%以上;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70%以上;15—50周岁青壮年非盲率保持在98%以上。

3、高中教育。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基本普及高中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80%以上,20周岁人口高中阶段教育完成率达80%以上。

4、职业教育。县职教中心办学规模达到4500人以上,高标准建设2—3个骨干专业,实现创建国家重点职业学校目标。全县普、职教育的比例大体相当。农村未升学的应届高、初中毕业生100%接受职业培训。

5、成人教育。建立乡镇政府统筹、中心学校主管,村民委员会和村小学共同负责的以农民的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实用技术培训为重点的农村成人教育网络。每年完成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引导性培训5000人以上。   

6、师资队伍。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到2010年,为农村培养幼儿骨干教师20名,小学骨干教师150名,中学骨干教师180名。中小学教师高学历比例力争达到50%。培养一批高素质的教育管理干部和一大批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起骨干、示范作用的优秀教师、教育名师和学科带头人。培养教师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7、投入保障。建立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落实县级政府对各类教育的投入政策。加大学校收费监管力度,规范收费行为,进一步减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2006-2010年农村教育事业发展规划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