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和谐共发展
___市___镇二小
我校位于___与___交界的偏僻山村,1999年由两个村小和一个完小撤并组成,共9个班,14位老师,是一所典型的农村完小,也有着农村小学典型的生存状态:学校和教师缺乏自身明确的发展原动力,以按部就班完成任务操作为主;信息闭塞,缺乏交流、学习的机会;缺乏展示自我的平台。在市委、市政府“城乡教育一体化”战略的推动下,在各级教育主管部门的支持下,在结对学校——___实验小学的帮扶下,我校打破了原始的生存状态,走上了快速发展的道路。
一、建立合作基础
城乡学校结对是一种互动,以强扶弱的行为。它需要结对学校有一个良好的合作基础。即需要建立机制,让城市的优质学校在管理模式、教育理念、教师培训、课题研究等诸多方面的输出,让被扶持学校主动吸取与落实。
1.签订协议约束双方的责任和义务。2002年5月24日,我校与___市___实验小学举行隆重的结对仪式,并签署书面协议规范双方的责任和义务。即___向“二小”输入先进的管理模式及教学理念,为“二小”的教师进行每年一次的培训,两校在教科研上广泛地交流与合作。创设适当的机会,鼓励教师间、学生间找朋友、结对子、搞活动、建友谊。 “二小”为“___”提供第二课堂活动空间。
2.寻找共性作为合作的切入点。我校地处农村,出生人口的下降使班额锐减,自然形成了小班,___则是___市小班化教育研究的排头兵。我们就依托这一共性,建立了以小班化教育研究为平台的合作模式。
二、积极双边互动
四年来,两校积极利用多层次、多次数高效的双边活动、资源共享,为我校的发展指明正确的发展方向,适时的解决我们所遇到实际问题。
1.“___”输出。结对后,“___”通过观摩、送教、讲座、共研等形式向“二小”输出先进的管理模式及教育理念。如我校先后四次集体组织教师去“___”参观学习,交流教育、教学、管理心得,吸收先进学校的教育理念及工作思路。
2.自身内化。我校积极吸收“___”输入模式、理念,利用校本科研对其内化,并落实到具体的改革行动上。同时,主动搭建平台,依托“___”解决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三年来,我校先后12次邀请“___”和“___”组织的专家组上门示范、指导、论证、规划,促成学校有序发展。如2005年11月“___”的达校长组织了下城区的施阳教研员等五位专家,一对一的给我校老师的课堂教学艺术进行了细致的指导。
3.互通共享。学校结对后,“___”的管理制度、考核制度、硬件配置、备课形式、课件资源等内容作为共享领域向我们全面开放,为我们的规范办学提供很好的借鉴范本。
三、多点的延伸拓展
积极的双边互动有效地带动了学校的发展,使学校在教学方法、课题研究、硬件
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和谐共发展
本文2006-12-22 00:00:00发表“经验信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76704.html
- 2025 年《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考卷一.pdf
- 座谈会发言:体系抓好思政课教育做好贯彻落实下篇文章(02-19).docx
- 组织部机关支部书记2024年度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报告(02-19).docx
- 在县委理论中心组暨2024年度民主生活会学习研讨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在2025年市人代会分组讨论会上的发言(02-19).docx
- 医院党委选人用人工作自查报告(02-19).docx
- 宣传部2024年民主生活会个人对照检查发言(02-19).docx
- 行政服务中心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材料(02-19).docx
- 校长在中学2025春季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撷一抹祈望春风掬一程锦绣花开(02-19).docx
- 乡镇领导班子2024年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发言材料(五个带头+典型案例)(02-19).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