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XX市公众科学素质行动计划

栏目:工作计划发布:2006-12-18浏览:2645下载270次收藏

xx市公众科学素质行动计划
(2006-2010年)
  根据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和全国科技大会精神,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规定和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年)》(国发〔2006〕7号)以及省、**市关于“公众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xx市公众科学素质行动计划(2006-2010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找文章到☆大☆秘☆书☆网-http://www.damishu.com-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一、前言
科学素质是公众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科学知识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公众科学素质建设是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一项基础性社会工程,是地区经济社会健康、高效发展的基本前提,是政府引导实施、全民广泛参与的社会行动。
提高公众科学素质,对于增强公众获取和运用科技知识的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对于提高我市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实现城乡一体化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本世纪以来,我市科普事业有了较大发展,公众科学素质建设得到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公众接受科学普及教育的机会大大增加,爱科学、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蔚然成风;科普工作保障措施得到进一步落实,科普设施建设得到加强,科普工作机制有了创新,建立了“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打造了一批有影响、有特色的品牌项目,科普工作逐步纳入了法制化轨道。
但是,目前我市在公众科学素质建设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和困难,主要表现为:一是公众对于科学技术信息的获取还缺乏主动性,对科普活动的参与热情不够高;二是素质教育理念尚未得到全面落实,社会教育、成人教育的发展不够全面深入;三是科普基础设施建设欠缺,科普长效运行机制尚未形成;四是科普示范单位创建工作任务艰巨;五是城乡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差距明显,公众特别是适龄劳动人口的科学素养水平不高。
制定并实施公众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目的是要全面推动我市公众科学素质建设,通过科学技术教育的发展、传播和普及,尽快使公众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明显提高,为我市实现“十一五”奋斗目标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
二、指导方针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全面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观,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积极构建和谐社会,努力推进科教兴市、人才强市和可持续发展,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今后五年,我市公众科学素质行动,要围绕“城乡统筹、产业提升、开放带动、滨海开发、科教兴市、和谐发展”六大战略和建设“上海南翼开放型经济强市、杭州湾畔现代化港口新市、江南水乡文化旅游名市的要求,按照“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十六字方针,全面加强科普能力建设,提升公众科学素质。
政府推动——各镇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将公民科学素质行动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工作,将《行动计划》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强领导,加大公共投入,推动《行动计划》实施。
全民参与——充分调动全体公民参与实施《行动计划》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风尚。市科普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及其他社会各界各负其责,加强协作。
提升素质——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是《行动计划》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实施《行动计划》,推动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促进和谐——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实现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等公共服务的公平普惠,促进三个文明建设和和谐社会构建。
三、总体目标
到2010年,全市公众科学素质行动的总体目标是:基本形成“四大工作体系”,切实提高“五大重点人群”的科学素质,努力使全市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较大发展,公众科学素质有明显提高,与我市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公众科学素养达到3%以上。
“四大工作体系”:以市科普(科技)活动中心为阵地,建设镇(街道)科普学校、村(社区)科普室和一批科普教育基地、青少年科技创新实验室等科普设施体系;以广播电视、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大众传媒为主体、科普画廊等城乡科普基础设施为辅助的科普宣传体系;以科技(科普)工作者为骨干、科普志愿者和社会各界人士为网络的科普组织体系;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资助为辅的多渠道投入的科普保障体系。
“五大重点人群”: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切实提高广大农民的科学素质,逐步缩小城乡居民科学素质水平的差距;以提高城市社区文明水准为目标,切实提高城镇居民的科学素质;青少年对科学的兴趣明显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有较大增强;企业从业人员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增强,科技人员对企业自主创新中贡献有较大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在各类职业人群中位居前列。
四、主要行动
(一)农民科学素质行动
以造就观念新、技术好、懂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为重点,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普及科学的生活方式、先进的生产方式、文明的生活观念,大力开展保护生态环境、节约水资源、保护耕地、防灾减灾、健康卫生、移风易俗和反对愚昧迷信、陈规陋习等内容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获取科技知识和依靠科技发展生产、改善生活质量的能力。
1.积极开展科普示范单位达标和科技示范户评选、农职称评审工作。到2010年,100%的镇达到**市级科普示范单位标准,60%的镇达到省级科普示范乡镇标准,30%的行政村达到省级科普示范村标准,60%的行政村达到**市级科普示范村标准;发展省级科技示范户20户,**市级科技示范户50户,市级科技示范户100户以上,具有农民技术职称数的农民占农村劳动力3%以上。
2.实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充分利用各种公共教育资源,建立镇(街道)科普学校,与镇(街道)成校两块牌子、一套班子,形成满足人民群众随时随地都能接受各种教育需求的终身教育体系。到2010年,全市培训农村劳动力10万人次,农村致富骨干和带头人2万人次;农村从业人员的年培训率达到30%。同时,针对农村民营企业职工、示范基地服务人员,开展与生产、服务、销售紧密相关的培训和指导,进一步提高农村居民择业、就业能力。
3.逐步形成农村科普服务长效机制。重视农村科普设施建设,丰富农村科普资源,充分利用三级社区教育网络,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和科普队伍建设。行政村都要完成“一站一栏一员”建设(科普活动站定期开展活动,科普宣传栏有5米以上标准展板并定期更换,科普员由专人负责),并搭建手机科普短信平台,开办农村广播科普声讯,充分发挥和利用农民信箱的作用,村村都有科普工作领导小组、科普小组和科普志愿者,定期开展科普电影展映、科普报告巡讲、科普画廊巡展、科普集市等形式多样的科普活动。
(二)城镇居民科学素质行动
以倡导城市居民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提高城市社区文明水准为目标,综合发挥各部门的作用,整合科普资源,开展“科教进社区、建设新家园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XX市公众科学素质行动计划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