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关于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工作的调查报告

栏目:调查报告发布:2006-11-26浏览:2812下载171次收藏

构建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新格局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工作调查报告
    **区是**的中心城区之一,集中体现着首都政治、文化中心的特点。辖区内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资源。全区汇集了以故宫、太庙、社稷坛和地坛为代表的皇室文化,以雍和宫为代表的佛教密宗文化,以国子监为代表的国学文化,以孔庙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以古观象台为代表的天文文化,以皇史宬为代表的档案文化。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更是丰富多彩。因此,在一个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氛围浓郁的首都中心城区,做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既是发展区域文化、实现文化强区的客观要求,也是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打造首都文化品牌的重要举措。
为了加强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挖掘、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巩固和发展先进文化,我们以辖区内10个街道为基本单位,通过问卷、座谈、走访、查阅历史资料等形式,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与发展的现状进行了普查,并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稿)及文化部、**市关于做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有关精神,结合**区实际,对**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历史、现状和未来发展进行了分析和论述。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历史沿革、现状及保护工作
(一)**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历史沿革及特点
**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文明古都。至2004年,建城3049年,建都851年,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区民间传统文化的发展,深受周边环境和特殊地理位置的影响,由此而形成的民间传统文化有如下特点:
一是民间传统文化(工艺)多与宫廷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凸显皇城文化的特征。由于**区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历史上**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特殊性。**区处于元、明、清三代都城的中心区域,皇宫在**,王府、官家、巨贾也大多在**,素有“东贵西富”之说,居民的组成和审美情趣与皇家有密切关系,因此,**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受皇家文化影响较大。这一点在民间文学、民间手工艺、民间说唱、民间建筑等方面尤为突出。**区民间文学的题材十分广泛,如传说、故事、神话、歌谣等口头文学,都有十分鲜明的地域特色。在思想内容上,它们一面与封建宫廷、历史人物紧密结合,在生动的艺术形象里,反映出封建宫室的内幕;一面与名胜古迹、街道胡同、桥梁及生活风俗紧密结合,寓褒贬于其中。在历史、民俗、文化和艺术方面,都具有珍贵的价值。民间说唱中的八角鼓、什不闲——莲花落、吉祥话、单弦、岔曲都深受宫廷影响,有很多是皇族子弟编唱而传播开的。还有很多民间文化艺术曾经为皇家贵族服务,如民间手工艺中的“葡萄常”玻璃吹制工艺曾得到慈禧太后御赐,故宫至今还收藏有“葡萄常”精心制作出的一架葡萄和一架葫芦。
二是民间文化活动多以庙市和繁华地区为依托,呈现自然发展的状态。民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自然形态。从产生和发展上,自然萌生,发育成长,在本质上是民众的内心渴望。从审美特征上,民间文化艺术具有生活之美、质朴之美。从存在形式上,民间文化在民众的日常生活中是一种波澜不惊的存在状态,民众的审美意识(包括民间艺人的制作)处于一种较为被动的状态。民俗节庆就是民间文化艺术的激励机制和高潮时刻,是民间文化艺术生长的催化剂。
**区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的历史源远流长,早在明永乐帝迁京后,灯市口就成为京城两大庙市之一,距今已有500余年历史。隆福寺建于明景泰三年,一直是明、清两代朝廷的“香火院”。清乾隆九年(1744年)隆福寺庙会逐渐兴起。在庙会上有不少小戏班子、杂耍班子在此卖艺。风靡一时的相声演员“小蘑菇”和京剧清唱演员“大妖怪”都曾在此献艺。明末清初的民间艺术,如杂耍、评书、花会、杂技、皮影等也较繁荣。昔日的隆福寺街,是与琉璃厂齐名的古文化街,除了文物古玩外,令人称著的就是书市了。隆福寺街是明末至民国时期**著名书肆集中地。
老**有这样的民谚:“东四、西单、鼓楼前”。指的是清末民初这些地方是**当时最繁华的商业区,其中,东四和鼓楼即东四牌楼、地安门一带,都位于**区境内。地安门一带的钟鼓楼最早建于元代,是古代司时的中心,是传递时间的使者,启闭城门的信号,钟鼓象征着统治阶级的意识和封建皇帝权力的绝对威严,同时也体现了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及政治文化上的大一统思想。钟鼓之声也就成为了封建社会统一人们意识,规范人们行为的施教准则象征。1925年,鼓楼成为京兆通俗教育馆,此后一直是民众教育和群众文化活动的场馆。钟鼓楼下则是民众的乐园。民间艺人在钟鼓楼之间的茶馆中表演评书、拉洋片、相声、杂耍、戏曲等各类民间艺术,早年宝三、大狗熊等都曾在这里表演,相声大师侯宝林幼年一度生活在茶社,12岁赴天桥学艺,后又曾回到这里从艺。
在东四牌楼下的大茶馆里,**派的**皮影就像连续剧一样,一演就是一两个月。并成为**影戏的主流。书茶馆以演述评书为主。**是评书的发源地。老**说书的就怕东华门、地安门,因为东华门外东悦轩和后门外一溜胡同同和轩(后改广庆轩),从布置、装修是十足的**书馆,而且两处书客都极有欣赏水平。**内城的瞽人的三处聚会地都在**:大佛寺“公益堂”、乃兹府路南三皇庙内的“务本堂”、东裱褙胡同东口的“信义堂”。唱曲是老**瞽目人的主要技能。所唱歌曲大别为“细活”和“大路活”。细活有几种:弹套、子弟书、马头调。大路活有:奉天调乐亭调的“铁板大鼓”、“木板大鼓”、“快板”、“单弦”。北新桥九顶庙的弹套瞽人为王公府第所公认。
此外,在庙市和街巷中,小贩的叫卖因其中有音乐、词律和民俗等诸多内容,是中国商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叫卖中伴以的响器使叫卖有了节奏和乐感。这些响器有冰盏儿、梆子、拨浪鼓、铁镰和喇叭、唤头、手晃小木梆、镗锣、小鼓与皮鼓、手摇鼓、竹笛和单弦、扇铃、郎中铃、大铜锣、小锣及大锣、锔碗小锣等。
三是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丰富的文化活动。新中国成立后,一些特种工艺得到国家的保护,多以工厂、公司等形式集体合作化生产、经营,在**区范围内,先后有设在北新桥街道的金漆镶嵌厂、安定门街道的“葡萄常”联社等。在生产方式和经营渠道上,国家对个体性的民间工艺美术采取合作化、公私合营等方式,使过去的个体性或作坊式生产向规模化方向发展。在活动形式上,在继承、改革传统文化活动形式的基础上,曾相继多次举办过鼓楼文化庙会等传统文化活动。但是,在文革期间,一些民间传统文化的发展受到严重影响。

 


近20年来,**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有关部门协调指导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下,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继承发展的方针,注重总结经验,积极整合、开发民族民间文化的各种资源,广泛开展民族民间文化传承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1985年,**区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率先恢复了沉寂多年的庙会,并将地点选在了皇家坛庙——地坛。在首届地坛春节文化庙会上,推出了传统仿清祭地表演、民间花会以及传统民间手工艺和老茶馆中的说拉弹唱,民族民间优秀文化得到挖掘、保护和弘扬。1991年又推出“室内庙会”即文化馆新春游乐会这一群众喜闻乐见的新形式的春节文化大餐。游乐会期间,广大群众能够亲身感触民间工艺美术、民间民俗表演艺术及各类别“民字号”的传统文化展示,可谓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集中荟萃。至2004年,**区文化馆游乐会已举办了14届,深受**市民的喜爱,近年来也吸引了一些闻讯前来“赶庙会”的外国朋友。1995年,**区提出了“文化细胞工程”。目前,社区特色文化细胞已由100个发展到了300个。其中有一部分细胞是反映民族民间文化内容的,**区把对这些细胞的辅导和管理纳入到社区文化工作之中,每年还对优秀的文化细胞进行表彰和奖励。1999年,**区社会文化工作委员会编辑出版了一本介绍全区基层文化艺术组织的书籍《活跃的文化细胞——记**区群众性文艺组织》,书中收入了一部分以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为活动内容的文艺组织和民间艺人。2000年,**区文化文物局编辑出版了《**市**区文化文物志》,对**区的民间文艺进行了专门介绍。

 


在民间文学的搜集整理工作中,**区在1987年共搜集整理诗词、谣谚、民间故事(民间传说)、歇后语、俗语、民间风俗、地方风物志总计23万多字,并整理出10余万字的定稿送交**市文化局民间文学编辑部选用。2001年《**区民间文学作品选》编选出版。**区灯谜协会于1987年成立,开展灯谜理论研讨、讲座、创作、竞猜等活动,著名谜家翟鸿起还出版了多部灯谜专著。

 


在民间工艺美术方面,**区有着良好的传承与发展环境,辖区内民间工艺美术资源非常丰富。区内坐落着全国最大的工艺品商店工美商厦,以及多家民间传统工艺专卖店,而且拥有一大批热心民族民间传统工艺事业的专家、艺人。为了更好地保护和发扬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1987年成立了**市**区风筝爱好者协会,1993年成立了**区鼓楼民间工艺研究会。在文化馆18支协会团队中,仅民间工艺(风筝)协会就有会员60余人,包括帛雕、沙画、烙画、面人、剪纸、绳结、布艺、内画壶、老**耍货、豆塑、毛猴、石刻、干花画等14个类别。由于民间工艺协会能够常年坚持活动,吸引了一批身怀绝技的老艺人。至2004年,年龄最大的艺人77岁,最小的41岁,平均年龄52.32岁。为了更好地做好民间工艺的保护和传承,**区还经常组织开展民间工艺比赛和展示活动。文化馆设有专门的民间工艺室,供作品展览和协会活动使用。民间工艺协会有组织地利用春节游乐会、艺术节、文化广场等活动期间,开展民间工艺的交流、展览活动,积极推进民间艺术创作。2003年,**非典疫情解除后,民间工艺协会参加了“**市政府接待驻京外国使节及夫人”菖蒲河传统民间工艺展示活动。在**区第17届文化艺术节民间手工艺大赛中,有200人积极参与并展出了1000余件作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区相继举办过4次民间手工艺比赛。2003年,**市文化局在**区文化馆召开了民间工艺研讨会,会上,**区介绍了开展民间工艺活动的经验,并展示了民间工艺的制作成果。2004年春节期间,在**市文化局的大力支持和积极推荐下,**区组织民间艺人随文化部到泰国进行了民间文化交流和传统民间工艺品的展卖,受到泰国人民和中国驻泰使馆人员的欢迎。

 


在民间舞蹈方面,曾在1987年挖掘整理了雍和宫的宗教舞蹈“打鬼”及民间花会。和平里小黄庄的“开路”,东四街道的“踩高跷”、“耍狮子”、“大头娃娃”、“小车会”,东华门街道的“跑旱船”,北新桥街道的“五虎棍”,朝阳门街道的“地秧歌”等。1996年,在地坛体育馆成功举办了大型秧歌组舞《江山如画》的演出。从1996年开始,每年都要在文化馆举办**稻香村杯秧歌大赛,对具有汉族民间特色的秧歌的发展起到了促进和引导作用。

 


在民间器乐方面,智化寺音乐从明代宫中流传至今,是被誉为“中国古音乐活化石”的京音乐,现正申请**市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项目工作。前不久,区委副书记杨艺文同志带领有关部门就智化寺音乐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调研,并提出具体要求。2004年,在辖区艺术节期间,积极吸纳智化寺音乐参加演出,以提升和推进其传承与发展。活跃在安定门地区的民乐队对弘扬民族文化、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也起到积极的作用。1990年除夕之夜,沉睡了66年的永乐报时铜钟被重新敲响;2001年12月31日,沉寂了78年的“报时鼓”和“24节令鼓”,也被重新敲响。此举使传统的钟鼓时令文化得以恢复和展示,受到广大市民的好评和积极参与。

 


在民间说唱方面,**区注重利用各种曲艺形式,创作反映时代风貌的作品,相继创作演出的曲艺演唱《金街王府井》、京韵大鼓《八年一梦奥运情》,在第11届群星奖曲艺评奖中获得优秀奖。此外,还创作了西河大鼓《北新桥镇孽龙》,群口快板《平安大街拆迁情》,相声《当心》、《溺爱是害》,牌子曲联唱《北新桥的传说》等经典节目。在**区景山街道的景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关于保护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工作的调查报告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