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中日关系现状与两国媒体的作用

栏目:党政司法发布:2006-11-21浏览:3013下载170次收藏
 ● 鲁义 
    [摘 要]  本文就目前中日关系恶化的几种原因进行了分析。其中,着重分析了中日两国的新闻媒体,尤其是日本新闻媒体的中日关系报道,并指出了新闻媒体应尊重事实,全面、客观地报道,不仅是新闻宣传工作的最基本职责,也应是推动和改善中日两国民众相互认识,进而改善中日关系的桥梁。 ( )
    [关键词]  中日关系现状 问卷调查 中日媒体
     一、中日关系的现状
    众所周知,近年来中日关系进展不顺,而且持续时间之长,是1972 年两国邦交正常化以来最为低谷的时期。这主要表现为: ( )
    (一) 小泉首相连续参拜靖国神社,极大地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导致中日关系下滑。2001 年4月自民党总裁选举时,作为竞选纲领,小泉就公开喊出“不管受到怎样的批判,8. 15 这天一定去参拜靖国神社”。在当选首相后,小泉不顾中方和亚洲其他曾经遭受日本侵略的国家的强烈反对,“每年一次”地参拜供有甲级战犯灵牌的靖国神社,开创了现职首相连续、多次公式参拜靖国神社的恶劣先例。中日关系因此受到极为严重的影响,以往两国领导人频繁的互访和高层交往中断。起初,人们并未对此加以特别关注,甚至认为这种状况仅仅是限于政治关系方面,不至于对其它领域的双边交往构成影响,因此称其为“政冷经热”。但以后的事实表明,由于政治层面的问题始终未能化解,它对中日关系整体的影响近年来逐渐显现, “政冷经热”开始转向“政冷经凉”。2003 年中日贸易额为1336 亿美元,2004 年1678. 7 亿美兀,总额在增加,但在中国贸易总额中的比重则由15.7 %降至14. 5 %。日本己不是中国的最大贸易伙伴国,排在了美国、欧盟之后,降为第三位。中国方面计划修建的京沪高速铁路,尽管日本政界和财界一直在积极地游说和争取,希望中方能采用日本技术,但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在情感上难以取得中国主流民意的支持和认同,故未能成功。2005 年9 月的日本大选,以小泉为首的自民党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小泉内阁依仗国民的高支持率,继续坚持其以往政策,今后在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上将不大可能有所改变。 ( )
    (二) 历史问题继续困扰中日关系。围绕日本侵华历史问题的认识与处理,是中日两国关系中发生频率最高、持续时间最长、也是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近年来这一问题更加凸现。之所以难以解决,有学者将其特点概括为四个方面,即“困难性、复杂性、情绪性和长期性”。①困难性是指,在中国方面,日本侵华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和伤害,所激起的民众中间的仇恨感情是根深蒂固、难以忘怀的;而在日本方面,尽管广大日本人民并没有否认、美化侵略战争的历史,但他们对日本侵略者枪杀、迫害中国人民的罪行无法感同身受,对那场战争在认识上和感情上很难达到中国人民那样的水平。加之日本国内淡化侵略历史教育,因此中国呼吁日本正确对待历史的声音要在日本国内产生真正的效果和响应,将会有很大的难度。复杂性是指,历史问题不仅仅是历史,还和现实问题紧密相关。它既包括如何正确对待历史的“认识问题”,还包括因为历史问题而遗留的诸如台湾问题、日本遗弃的化学武器等现实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因历史问题而导致的现实问题,比解决历史认识问题还要复杂得多。情绪性是指,历史问题涉及国民感情这一敏感神经,由于日本一些人特别是一些有影响的人一而再、再而三地美化甚至否认侵略历史,激起了中国民众的强烈反应和愤怒;而中国方面的反应传到日本,又在一部分日本民众中引起了“中国在打历史牌”、“没完没了地抓日本的辫子”之类的情绪反应。这样,围绕历史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引发了两国部分民众之间的“感情摩擦”。两国间的认识差距不但没有缩小,有时反倒升级了。长期性是指,由于历史问题的上述特点,决定了这一问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以解决,可能要延续很长时间。2005 年9 月胡锦涛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再一次重申了中方的主张:“我们强调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只有不忘过去,汲取教训,才能避免历史悲剧重演。”中方希望日本政府和领导人“把对那场战争表示的道歉和反省落实到行动上。”② ( )
    (三) 两国民众间的不信任感和互厌情绪在增加。近年来,我们经常在各种媒体上看到或者在不同场合听到,说中日两国民众彼此印象不佳,相互信任感在下降。而且,这种说法在中国和日本都很一致。笔者收集了1982 —2002 年20 年间中日两国的有关舆论调查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基本上与上述说法相吻合。③ ( )
    1 、对对方国家的喜恶程度
    对对方国家是喜欢还是厌恶,能测试出两国民众的彼此感觉与情绪,是发展两国关系所不可忽视的民意基础。中国人回答“喜欢日本”者,1988 年的《中日印象共同调查》为36 % ,1992 年《第二次中日印象调查》时最高,达到40 % ,而在1997 年和2002年的《中日联合调查》时则降至10 %。同期回答“厌恶日本”的比率由28 %上升为53 %。在《中国青年对日本的认识》调查中,当问及“你对日本的总体印象”时,回答“很好”和“好”的比率之和为14. 5 % ,回答“不好”和“很不好”者高达41. 5 %。可见中国人中“厌恶日本”的远远多于“喜欢日本”的人数。在上述调查中,日本人回答“喜欢中国”者,1988年为57 % , 1992 年40 % , 1997 年29 % , 2002 年19 % ,显示出直线下降的趋势。而回答“厌恶中国”的比率则由6 %上升为17 %。另据日本总理府的调查,对中国抱有“亲近感”的日本人, 1986 年为68.6 % ,1990 年52. 3 % , 1995 年48. 4 % , 2002 年45. 6 % ,亦同样呈现下降之势;而回答对中国“没有亲近感”的日本人,则分别为2418 %、42. 2 %、48.4 %和49. 1 % ,16 年间几乎增加了一倍。 ( )
    2 、关于双方的信任程度
    根据1988 —1995 年的四次中日联合调查,认为“日本值得信任”的中方被访者的比例分别是4865 %、26 %、26 %和44.6 % ,平均为36.3 %;回答“日本不值得信任”的比例分别为44. 3 %、34 %、39 %和42 % ,平均为39. 8 %。两者相差不大,均不超过40 %。日方认为“中国值得信任”的比例分别是76 %、50 %、31 %和56.6 % ,平均为53. 4 %;回答“中国不值得信任”的比例分别为14. 2 %、17 %、32 %和33.7 % ,平均为24. 2 %。由此看来,中方只有1/ 3 多一点的人认为日本值得信任,而日方认为中国值得信任者在半数以上,两国民众在互信任程度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 ( )
    3 、关于历史问题的处理
    1988 年8 月的中日联合调查中,56. 7 %的中国人和54. 6 %的日本人认为,“对过去的中日战争,许多日本人进行了反省”。当问及“你认为日本对过去战争等历史问题的补偿是否充分”时,在1999 年7月的联合调查中,86 %的中国人认为“不充分”,只有4 %的人认为“充分”; 而日方回答“不充分”的为58 % , “充分”的为26 %。而在2002 年8 月进行的调查时,中方回答的百分比基本没有变化,认为“不充分”者依然是86 % ,认为“充分”者则减至3 %;而日方的回答变化较大,认为“不充分”者降至44 % ,认为“充分”者则有较大幅度的增加,达到42 %。日方两种不同观点的数值趋于接近,反映出日本民众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变化较大。 ( )
    在问及“对历史问题的处理,日本今后最应在哪些方面努力”时,中日双方受访者的想法和着眼点是明显不同的。中方首先是希望日本“真心谢罪”,其次是“加强历史教育”;而日方回答排在第一位的是“建立新型的合作关系”,其次才是“真心谢罪”。 ( )
    4 、关于影响中日关系的要素
    在问及影响中日关系的主要原因时,历次调查结果均显示,中方的回答比较集中。在列举的所有原因中,认为是“日本对历史问题的态度”所致,始终占第一位。在读卖新闻、盖洛普共同舆论调查中,48. 6 %的人认为“日本军队过去在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的行为对当前中日关系发展有妨碍”。另据中国青年报对同一问题的调查,回答“日本对其侵略历史的态度”者为93.3 % ,占绝对高位;在回答“中日两国世世代代友好下去主要取决于什么”时,认为“正确解决两国历史遗留问题”者也高达85. 5 %。反映出中国民众在这一问题上的高度认同感。而日方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则比较散乱,认为是“历史问题”、“中国核试验”、“钓鱼岛问题”等等。表现出认识多元化,而且同调查前的突发事件有密切关联的特点。 ( )
    (四) 交流机能逐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中日关系现状与两国媒体的作用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