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县县域经济发展状况浅谈[统计局]
当前,全县上下在开展“议**、话发展”大调研活动,结合统计工作的业务特点,我搜集了部分与**经济发展相关的统计信息资料,用数字说话,就我县县域经济发展的状况谈点粗浅看法。
实 力
当前,评价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的实质性指标主要有三大项,即gdp、财政总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在这三大项主要指标中,最流行的排位又主要以财政收入论高低。从2001年开始,我县的财政总收入在全市六县区的排位上从第一后移为第三。那么,仅一个财政收入的指标就真的能说明全县经济的综合实力吗?从统计学的角度分析,答案为:否。正确的判断仍应以“三项指标”综合权衡。 第一项指标:生产总值即gdp。gdp是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总和,它虽不能反映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但确如实地记载着县域内经济的总量。在我县的发展史上,gdp曾出现过“水分”过大的现象,但经过多次“缩水”处理,全县gdp总量已基本符合实际。从2000年以来,全县gdp每年约以3—5亿元的总量在增长,最近,经过经济普查核实,全县2004年末,gdp总量又由2004年末初步核算的57.5亿元核定为53.8亿元,增长速度4.9%,人均gdp为10300元,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为(%):7:60:33。可以肯定地讲,这个数据是真实可信的。53.8亿元的gdp在全省排第7位,在全市仍排首位。 第二项指标:财政总收入。财政总收入是财政收入与税收收入的总和。该指标主要反映经济发展对国家和地方政权组织的贡献率,我们不能片面地理解为财政收入是反映经济效益的唯一标准。从2000年以来,我县财政总收入先是连续三年在3亿元以下徘徊,2003年突破了3亿元,达到了3.69亿元,2004年又大跨步跃上了5亿元的台阶,达到5.52亿元,增幅50%,可以说,如此增长速度为历史所罕见。 同全市各县区的财政总收入对比,2001年阳城以多于我县280万元的绝对值首次超越**,我县第一次失去了“财政老大”的地位,排全市第二;2004年高平又以多于我县6300万元的绝对值超越**,我县又向后倒退一名,排全市第三。同全省各县区相比,我县财政收入的位次从2002年以来,又由第5位、第7位退至第15位。今年上半年,紧随我县之后的沁水又以财政总收入仅少于我县1500万元,一般预算收入少于30万元的微弱差数追兵压境。 [找文章到大秘书-/www.damishu.com-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第三项指标: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反映全县农民平均富裕程度的主要指标。(注:人均数不等于人人数,也不是中间数。)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首次跃上3000元台阶以后,从2002年起,又分别以每年增加100、300、400元的增量增长,2004年末达到3848元,在全市六县区中,除同城区相应指标不可比之外,始终排列全市之首。 上述三项指标,作为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进行全面评价,2004年全国评选结果:**县排全国第383位(阳城440位、高平638位、沁水1202位、陵川1454位,城区不列入县域经济排位)。在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全国百强县中,山西仅河津市1名,列第96位。在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中部百强县中,山西共3名,即:河津市列第4位;孝义市列第75位;**县列第90位。2004年,在全省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位中,**县列第3位(阳城第6位、高平第14位、沁水第44位、陵川第58位)。可以说,**在发展,**在前进。 数据是如此,经济发展的现状也是如此。近几年来,我县在连续实施年度“八三一”重点工程的推动下,一大批调产项目已初显成效,撑起了**经济的“擎天柱”。如:王坡煤矿、福盛钢厂、晨晖管业、清慧汽配、康达水泥、天九制药等项目,无论在**的发展史上,还是在晋城乃至山西的经济圈内,都属数一数二的成就。我们曾用最保守的计算方法对全县正在实施的调产项目作过估算,除现已计入统计数据的项目外,目前乃至近一、二年内,尚未投产的项目如能按期达产达效,将可增加gdp 20亿元,增加财政收入4亿元,如此可观的效益再加上继续调产带来的发展效益,必将壮大**的经济实力,强县富民大有希望。 此外,需要继续说明的是:将三项指标捆绑在一起进行综合评价的方式,可能会有人产生疑问,因为他们认为:gdp和农民人均纯收入都是虚拟的指标,唯财政总收入是摸得着、看得见、用得上的“干货”。为此,我们有必要对“财政总收入”指标再从多角度略作剖析与对比: 一是财政政策的统一性,形成可比因素。县级财政政策在各县区之间基本上相同,其中包括,征管机关为:国税、地税、财政三个部门;征收项目为:增值税、所得税、营业税、资源税等若干个税种;征收范围及对象为:本行政区域内的所有经营企业和全部纳税户;分成比例为:按不同税种不同比例分成。如,增值税的分成比例是(%),中央、省、县分别为75:8.75:16.25;所得税的分成比例是(%),中央、省、县分别为60:20:20;营业税、资源税、土地使用税的分成比例是(%),省、县分别为35:65,……。同时,在上划国家和省的部分中,每年又以不同形式按专项资金适度下拨一定数额的转移支付资金。财政总收入指标是一个政策性、技术性较强的指标,单从理论上剖析,应当说,在县域之间有可比性,即:在同一政策下,按收入高低论成败。 二是税收操作的灵活性,形成不可比因素。尽管财政政策相同,但在实际操作中仍有很多可变因素。如,按分成比例,可以变通税种;以某种理由,可以减免税收;为了地方经济利益,可以放缓征收力度等等。因此说:财政总收入最高,不一定表示经济效益最好;只能讲:财政总收入越多,对国家贡献越大。 三是行政区域的特殊性,形成差异因素。按规定,税收征管确定的范围是本行政区域,但在具体确定征收对象时,又带有很大的行政随意性。如:阳城的阳电以及高平、城区的部分企业均不是本县企业,但征税归当地;而在**的区域内,有巴电、巴化、大阳矿、成庄矿等一大批市营以上企业,**却无权征收。因此,受人为因素所形成的差异现象,很难单纯以财政总收入的高低来衡量县域经济的强弱。 晋城人有个老习惯,弟兄们之间总爱争斗,当今社会美其名曰:竞争。那么,究竟怎样评价**经济在全市的位次呢?我们认为: 1、同城区不可比,因为城区经济为商贸经济。 2、同陵川不应比,因为陵川为贫困县。 3、同沁水不要比,因为沁水经济近期虽有长足的发展,并紧随阳城、高平之后对**形成压力,但沁水的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一、三产业优势暂时还很薄弱,而第二产业虽异军突起,但也纯属借助了煤炭业的超常发展和高煤价下变数极大的财政增收而形成。 4、
实 力
当前,评价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的实质性指标主要有三大项,即gdp、财政总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在这三大项主要指标中,最流行的排位又主要以财政收入论高低。从2001年开始,我县的财政总收入在全市六县区的排位上从第一后移为第三。那么,仅一个财政收入的指标就真的能说明全县经济的综合实力吗?从统计学的角度分析,答案为:否。正确的判断仍应以“三项指标”综合权衡。 第一项指标:生产总值即gdp。gdp是一、二、三产业增加值的总和,它虽不能反映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但确如实地记载着县域内经济的总量。在我县的发展史上,gdp曾出现过“水分”过大的现象,但经过多次“缩水”处理,全县gdp总量已基本符合实际。从2000年以来,全县gdp每年约以3—5亿元的总量在增长,最近,经过经济普查核实,全县2004年末,gdp总量又由2004年末初步核算的57.5亿元核定为53.8亿元,增长速度4.9%,人均gdp为10300元,一、二、三次产业结构为(%):7:60:33。可以肯定地讲,这个数据是真实可信的。53.8亿元的gdp在全省排第7位,在全市仍排首位。 第二项指标:财政总收入。财政总收入是财政收入与税收收入的总和。该指标主要反映经济发展对国家和地方政权组织的贡献率,我们不能片面地理解为财政收入是反映经济效益的唯一标准。从2000年以来,我县财政总收入先是连续三年在3亿元以下徘徊,2003年突破了3亿元,达到了3.69亿元,2004年又大跨步跃上了5亿元的台阶,达到5.52亿元,增幅50%,可以说,如此增长速度为历史所罕见。 同全市各县区的财政总收入对比,2001年阳城以多于我县280万元的绝对值首次超越**,我县第一次失去了“财政老大”的地位,排全市第二;2004年高平又以多于我县6300万元的绝对值超越**,我县又向后倒退一名,排全市第三。同全省各县区相比,我县财政收入的位次从2002年以来,又由第5位、第7位退至第15位。今年上半年,紧随我县之后的沁水又以财政总收入仅少于我县1500万元,一般预算收入少于30万元的微弱差数追兵压境。 [找文章到大秘书-/www.damishu.com-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第三项指标: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是反映全县农民平均富裕程度的主要指标。(注:人均数不等于人人数,也不是中间数。)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首次跃上3000元台阶以后,从2002年起,又分别以每年增加100、300、400元的增量增长,2004年末达到3848元,在全市六县区中,除同城区相应指标不可比之外,始终排列全市之首。 上述三项指标,作为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进行全面评价,2004年全国评选结果:**县排全国第383位(阳城440位、高平638位、沁水1202位、陵川1454位,城区不列入县域经济排位)。在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全国百强县中,山西仅河津市1名,列第96位。在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中部百强县中,山西共3名,即:河津市列第4位;孝义市列第75位;**县列第90位。2004年,在全省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位中,**县列第3位(阳城第6位、高平第14位、沁水第44位、陵川第58位)。可以说,**在发展,**在前进。 数据是如此,经济发展的现状也是如此。近几年来,我县在连续实施年度“八三一”重点工程的推动下,一大批调产项目已初显成效,撑起了**经济的“擎天柱”。如:王坡煤矿、福盛钢厂、晨晖管业、清慧汽配、康达水泥、天九制药等项目,无论在**的发展史上,还是在晋城乃至山西的经济圈内,都属数一数二的成就。我们曾用最保守的计算方法对全县正在实施的调产项目作过估算,除现已计入统计数据的项目外,目前乃至近一、二年内,尚未投产的项目如能按期达产达效,将可增加gdp 20亿元,增加财政收入4亿元,如此可观的效益再加上继续调产带来的发展效益,必将壮大**的经济实力,强县富民大有希望。 此外,需要继续说明的是:将三项指标捆绑在一起进行综合评价的方式,可能会有人产生疑问,因为他们认为:gdp和农民人均纯收入都是虚拟的指标,唯财政总收入是摸得着、看得见、用得上的“干货”。为此,我们有必要对“财政总收入”指标再从多角度略作剖析与对比: 一是财政政策的统一性,形成可比因素。县级财政政策在各县区之间基本上相同,其中包括,征管机关为:国税、地税、财政三个部门;征收项目为:增值税、所得税、营业税、资源税等若干个税种;征收范围及对象为:本行政区域内的所有经营企业和全部纳税户;分成比例为:按不同税种不同比例分成。如,增值税的分成比例是(%),中央、省、县分别为75:8.75:16.25;所得税的分成比例是(%),中央、省、县分别为60:20:20;营业税、资源税、土地使用税的分成比例是(%),省、县分别为35:65,……。同时,在上划国家和省的部分中,每年又以不同形式按专项资金适度下拨一定数额的转移支付资金。财政总收入指标是一个政策性、技术性较强的指标,单从理论上剖析,应当说,在县域之间有可比性,即:在同一政策下,按收入高低论成败。 二是税收操作的灵活性,形成不可比因素。尽管财政政策相同,但在实际操作中仍有很多可变因素。如,按分成比例,可以变通税种;以某种理由,可以减免税收;为了地方经济利益,可以放缓征收力度等等。因此说:财政总收入最高,不一定表示经济效益最好;只能讲:财政总收入越多,对国家贡献越大。 三是行政区域的特殊性,形成差异因素。按规定,税收征管确定的范围是本行政区域,但在具体确定征收对象时,又带有很大的行政随意性。如:阳城的阳电以及高平、城区的部分企业均不是本县企业,但征税归当地;而在**的区域内,有巴电、巴化、大阳矿、成庄矿等一大批市营以上企业,**却无权征收。因此,受人为因素所形成的差异现象,很难单纯以财政总收入的高低来衡量县域经济的强弱。 晋城人有个老习惯,弟兄们之间总爱争斗,当今社会美其名曰:竞争。那么,究竟怎样评价**经济在全市的位次呢?我们认为: 1、同城区不可比,因为城区经济为商贸经济。 2、同陵川不应比,因为陵川为贫困县。 3、同沁水不要比,因为沁水经济近期虽有长足的发展,并紧随阳城、高平之后对**形成压力,但沁水的三次产业结构中,第一、三产业优势暂时还很薄弱,而第二产业虽异军突起,但也纯属借助了煤炭业的超常发展和高煤价下变数极大的财政增收而形成。 4、
我县县域经济发展状况浅谈[统计局]
点击下载
本文2006-11-10 17:30:00发表“调查报告”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wenmi123.com/article/73307.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