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文秘网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贫困山区新农村村寨规划建设的调查报告

栏目:调查报告发布:2006-11-03浏览:2627下载197次收藏

贫困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寨规划建设的调查报告
    为了全面了解贫困山区少数民族农村村寨、村貌规划建设的发展情况,把握具有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村貌规划建设的发展方向。按照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的总体要求,为稳步扎实地推进建设贫困山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村寨、村貌建设规划提供参考。近期,我镇安排专人对**村六组(**自然村)的村寨、村貌及规划建设情况进行调查,通过仔细的调查和分析,对我们贫困山区的少数民族村寨、村貌规划建设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
一、**自然村寨的历史背景及基本情况
    **自然村寨是建国五十年代土改时期,由**、***、***来***种田的移民居住而成,虽然人文历史短,但具有同样的侗族生活习惯且沿袭至今。**村的第一任村支部书记***就是**自然村寨人,对**村具有较深的影响力和代表性。
    **自然村寨距***公里,自然村寨中心停车场距**公路约300米,交通较为便利,地势较为平坦。自然村寨的整体朝向为坐西北朝东南,是一个典型的依山傍水的**族村寨风貌。全村共29户,总人口147人,整个自然村的稻田面积168亩,人平1.14亩,旱地(包括菜园和果园)50余亩,山林面积618亩,人均1.5亩,主要经济收入来源是传统的种养业(稻谷、柑桔、牲猪)和劳务输出。整个自然村寨共外出务工44人,户平均人5人,举家外出务工的3户,有国家工作单位的1人。2005年底,人平均收入为1350元。
二、**自然村寨规划的起源与发展现状
    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特色的民族文化,并能沿袭继承和发扬,移民至***人也一样,有着深厚的侗民族传统文化。一幢幢吊脚楼式的房屋依旧是依托山坡而建,茅厕依旧是依路而立,猪栏、牛圈搭起的简易棚或在楼脚而建,人畜混居的民族传统依然存在,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寨规划建设的要求相差甚远。

解锁后支持完整在线阅读或下载编辑海量优质内容资源

贫困山区新农村村寨规划建设的调查报告

点击下载
分享:
热门文章
    热门标签
    确认删除?
    QQ
    • QQ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回到顶部